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图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 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 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 富于浪漫情调。《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 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 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 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 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 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 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 田黄雀行》;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 《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 等;第三类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等;第四类是游仙诗, 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 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 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ˆ。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
26 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图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 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 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 富于浪漫情调。《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 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 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 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 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 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 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 田黄雀行》;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 《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 等;第三类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等;第四类是游仙诗, 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 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 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増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 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 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 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 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 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 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 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 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 仿民歌胜岀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 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 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 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 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 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 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 者心境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澘说他ˆ极工于起调℃(《说 诗啐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主重对偶以及锤炼 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冋骈偶化的
27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 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 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 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 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 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 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 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 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 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 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 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 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 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 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 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 者心境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 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 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
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 朱华冒绿池。”(《公宴》),阊阔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 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景”(《公宴》)等 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輬文 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较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 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向。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称其为“建安之杰。后人之推崇曹植,原因有三:一是文采富艳,二 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 认同。 讲解:《美女篇》(P212) 诗借美女因不遇理想的配偶而“盛年”不嫁,抒发有才能、有理想的志士因不遇明主, 才能不得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从《白马篇》到《美女篇》,可看岀诗人由前期到后期 的心迹 讲解:《野田黄雀行》(书P33) 韭安十四年(219),曹操杀了曹植的好友杨修,次年曹丕即位,又杀了曹植的知己丁仪、 丁廙(y)兄弟俩,这首诗就作于此时。它通过黄雀落网和少年拔剑挑网救雀的故事,反映了 当时政治官场上的险恶和黑暗,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和自己身处险境、无力救助朋友的悲 愤心凊。诗中用“"风波”喻环境的险恶,以“利剑”喻权力,以“鹞喻强暴,以“雀”喻弱 小和无辜的生命。通篇用比喻,而通篇写心,写眼看一个个朋友被无辜的杀害而自己爱莫能助
28 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 朱华冒绿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 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景”(《公宴》)等, 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 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较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 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称其为“建安之杰”。后人之推崇曹植,原因有三:一是文采富艳,二 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 认同。 讲解:《美女篇》(P212) 诗借美女因不遇理想的配偶而“盛年”不嫁,抒发有才能、有理想的志士因不遇明主, 才能不得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从《白马篇》到《美女篇》,可看出诗人由前期到后期 的心迹 讲解:《野田黄雀行》(书 P33) 建安十四年(219),曹操杀了曹植的好友杨修,次年曹丕即位,又杀了曹植的知己丁仪、 丁廙(yì)兄弟俩,这首诗就作于此时。它通过黄雀落网和少年拔剑挑网救雀的故事,反映了 当时政治官场上的险恶和黑暗,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和自己身处险境、无力救助朋友的悲 愤心情。诗中用“风波”喻环境的险恶,以“利剑”喻权力,以“鹞”喻强暴,以“雀”喻弱 小和无辜的生命。通篇用比喻,而通篇写心,写眼看一个个朋友被无辜的杀害而自己爱莫能助
的无奈和悲愤之心。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诗人只能用比喻的手法曲折深婉的表达。 讲解:《赠白马王彪》(P216)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 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 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 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 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 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 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 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 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说:“今 之文人鲁国孔鬲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 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 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干里,仰齐足而并驰。”从此,建安七子的 名号便确立下来,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 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七子效命于邺下,于其文学创作, 实有幸与不幸。曹操罗织文人于邺下,政治上的考虑大于文学。“诸子
29 的无奈和悲愤之心。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诗人只能用比喻的手法曲折深婉的表达。 讲解:《赠白马王彪》(P216)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 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 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 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 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 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 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 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 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说:“今 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 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 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从此,建安七子的 名号便确立下来,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 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七子效命于邺下,于其文学创作, 实有幸与不幸。曹操罗织文人于邺下,政治上的考虑大于文学。“诸子
在魏,犹孟子在齐,不治事而议论。魏武看诸子,俱是书生无济,然 不收之,则失人望,故用之以充文学。”(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5) 七子依附曹氏于乱世,虽然有了安定的创作环境,但个性不免受到压 抑,无聊的应酬之作亦相应增多,当然这也是政治上一个无奈的结果。 建安七子”中,以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人。王粲才名早著,少年时即为蔡邕所重。十七岁 时避难荆州,依附刘表十五年,但不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 军谋祭酒,侍中等。 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谳以《七 哀诗》最为有名。这是建安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第一首(西京 乱无象),先叙写在动乱社会不得不离开中原,投奔荆蛮的原因,次写 沿途所见所闻,“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极概括地写出大乱中社 会的萧条,笔力凝重,感情沉痛。并通过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件,深刻 地提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结尾抒写作者盼望有 明主拯救乱世的愿望。这首诗和曹操的乐府一样体现了以旧题写时事 的精神。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这是作者登荆州 当阳城楼时的所见所感。异乡风物之美引发他思乡怀土之情和壮志未 酬的沉痛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 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刘桢,字公千,东平人(山东东平),父刘梁为汉宗室,曾为野王
30 在魏,犹孟子在齐,不治事而议论。魏武看诸子,俱是书生无济,然 不收之,则失人望,故用之以充文学。”(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 5) 七子依附曹氏于乱世,虽然有了安定的创作环境,但个性不免受到压 抑,无聊的应酬之作亦相应增多,当然这也是政治上一个无奈的结果。 “建安七子”中,以王粲的文学成就最高。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人。王粲才名早著,少年时即为蔡邕所重。十七岁 时避难荆州,依附刘表十五年,但不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 军谋祭酒,侍中等。 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诗以《七 哀诗》最为有名。这是建安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第一首(西京 乱无象),先叙写在动乱社会不得不离开中原,投奔荆蛮的原因,次写 沿途所见所闻,“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极概括地写出大乱中社 会的萧条,笔力凝重,感情沉痛。并通过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件,深刻 地提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结尾抒写作者盼望有 明主拯救乱世的愿望。这首诗和曹操的乐府一样体现了以旧题写时事 的精神。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这是作者登荆州 当阳城楼时的所见所感。异乡风物之美引发他思乡怀土之情和壮志未 酬的沉痛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 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刘桢,字公干,东平人(山东东平),父刘梁为汉宗室,曾为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