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e\cTG REE GOR 滕新才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0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1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滕 新 才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一章元杂剧 第一节元杂剧概述 一.元代以前中国戏曲简史 中国戏剧至元代臻于成熟,自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经 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 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中国 戏曲是世界文艺舞台上的一支奇葩,包括唱、念、做、打四个 方面。所谓唱,是指唱词和音乐;念,是指人物的道白;做, 是身段动作;打,即武打。也就是说,中国戏剧是以故事表演 为主线,不断综合歌舞、杂技以及讲唱文学等特点而逐渐形成 的一门综合艺术。 中国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萌芽期:隋代以前。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时期的歌舞, 再现了人们生产劳动的情景,体现了人们战胜自然的愿望。青
2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概述 一.元代以前中国戏曲简史 中国戏剧至元代臻于成熟,自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经 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 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中国 戏曲是世界文艺舞台上的一支奇葩,包括唱、念、做、打四个 方面。所谓唱,是指唱词和音乐;念,是指人物的道白;做, 是身段动作;打,即武打。也就是说,中国戏剧是以故事表演 为主线,不断综合歌舞、杂技以及讲唱文学等特点而逐渐形成 的一门综合艺术。 中国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萌芽期:隋代以前。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时期的歌舞, 再现了人们生产劳动的情景,体现了人们战胜自然的愿望。青
海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盆上,绘有三组舞蹈人像,每组5 人,连臂踏歌,头上有下垂的饰物,身后拖着长长的尾巴,大 概是在扮演《尚书》中记载的“百兽率舞”的场面。《吕氏春秋》 还记载了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 歌八阙。”即三个人拿着牛尾巴做的道具,踏着舞步,唱八首歌 曲。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人物表演和故事情节都极其简略 还远远不是戏剧,但可以视为最早的演出 西周末年,出现了“俳优”,亦称“优”、“倡优”或“倡伎"。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倡即俳也。”“倡者,乐也,谓作伎者 即所谓俳优也。”“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 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他们是以滑稽的表演供贵族娱乐,并 进行讽谏的职业艺人。《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 冠”的故事,说明这时候俳优们开始注意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 而且演得非常逼真,对后世戏曲已有主要影响。但它还不表现 故事,只能说具备了一些戏剧因素。 到西汉初期,表演才开始具有故事性。汉代民间的各种演 出总称为“百戏”,包括歌舞、杂技、武术等各种形式。角抵是 百戏中的一种。角,就是角技,较量技艺;抵,即互相抵触。 角抵戏是与现代摔跤相似的一种杂耍技艺表演,传说起源于战
3 海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盆上,绘有三组舞蹈人像,每组 5 人,连臂踏歌,头上有下垂的饰物,身后拖着长长的尾巴,大 概是在扮演《尚书》中记载的“百兽率舞”的场面。《吕氏春秋》 还记载了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 歌八阙。”即三个人拿着牛尾巴做的道具,踏着舞步,唱八首歌 曲。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人物表演和故事情节都极其简略, 还远远不是戏剧,但可以视为最早的演出。 西周末年,出现了“俳优”,亦称“优”、“倡优”或“倡伎”。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倡即俳也。”“倡者,乐也,谓作伎者, 即所谓俳优也。”“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 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他们是以滑稽的表演供贵族娱乐,并 进行讽谏的职业艺人。《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 冠”的故事,说明这时候俳优们开始注意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 而且演得非常逼真,对后世戏曲已有主要影响。但它还不表现 故事,只能说具备了一些戏剧因素。 到西汉初期,表演才开始具有故事性。汉代民间的各种演 出总称为“百戏”,包括歌舞、杂技、武术等各种形式。角抵是 百戏中的一种。角,就是角技,较量技艺;抵,即互相抵触。 角抵戏是与现代摔跤相似的一种杂耍技艺表演,传说起源于战
国时代,至汉代已经戏剧化。晋葛洪《西京杂记》有关于“东 海黄公″的记载:东海郡有个姓黄的老头,年轻时行法术能制 伏毒蛇猛虎。他身佩赤金刀,头裹红绸,一行法术,立刻兴云 作雾,堆山造海。后因年老力衰,又饮酒过度,在一次与老虎 搏斗时,法术不灵,被老虎吃掉了。民间把这个故事作为戏来 演出,皇帝又把它作为角抵戏的一个节目。上场的两个演员 一扮虎,另一人以红绸束发,佩赤金刀,扮演黄公。这类角抵 戏,虽然故事很简单,却是中国戏曲的胚胎。 从三国到南北朝是大动乱的时期,各民族的大迁徙促进了 南北文化、汉族文化与其他各族文化的交流。所以隋朝统一后 能够继承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而有所发展。每年正月,各国来朝 时皆举行百戏大汇演,即《隋书音乐志》所谓“总追四方散乐, 大集东都”,戏场绵延8里之广,参加演岀的人多达3万,规模 颇宏大壮观。 2.形成期:唐宋金时期。唐代由于经济繁荣、政治开明、 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前代所流行的歌 舞表演,至唐代形成为小型的歌舞戏,如代面、拨头、踏摇娘、 参军戏等。 代面,由称大面。据《旧唐书·音乐志》宋谢枋得《碧湖杂
4 国时代,至汉代已经戏剧化。晋葛洪《西京杂记》有关于“东 海黄公”的记载:东海郡有个姓黄的老头,年轻时行法术能制 伏毒蛇猛虎。他身佩赤金刀,头裹红绸,一行法术,立刻兴云 作雾,堆山造海。后因年老力衰,又饮酒过度,在一次与老虎 搏斗时,法术不灵,被老虎吃掉了。民间把这个故事作为戏来 演出,皇帝又把它作为角抵戏的一个节目。上场的两个演员, 一扮虎,另一人以红绸束发,佩赤金刀,扮演黄公。这类角抵 戏,虽然故事很简单,却是中国戏曲的胚胎。 从三国到南北朝是大动乱的时期,各民族的大迁徙促进了 南北文化、汉族文化与其他各族文化的交流。所以隋朝统一后, 能够继承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而有所发展。每年正月,各国来朝 时皆举行百戏大汇演,即《隋书·音乐志》所谓“总追四方散乐, 大集东都”,戏场绵延 8 里之广,参加演出的人多达 3 万,规模 颇宏大壮观。 2.形成期:唐宋金时期。唐代由于经济繁荣、政治开明、 思想活跃,文学艺术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前代所流行的歌 舞表演,至唐代形成为小型的歌舞戏,如代面、拨头、踏摇娘、 参军戏等。 代面,由称大面。据《旧唐书·音乐志》、宋谢枋得《碧湖杂
记》载,这个故事出自北齐。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善战,但 容貌俊美而缺少威严,因此每次打仗都戴上木制的假面具,以 威慑敌人。一次率500骑与北周交战,被围金庸城下。城上守 军不知是谁,等他取下面具才认出来,放弓箭手下去救援,取 得战斗胜利。北齐人因此制作了代面戏,表演高长恭指挥击刺 的动作,所以又叫《兰陵王入阵曲》。唐代称为“大面”(崔令 钦《教坊记》),“代面”之称见于《旧唐书·音乐志》及唐段安节 《乐府杂录》,后者并载明表演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即 兰陵王的扮相是:身穿紫色战袍,腰束金带,手执马鞭。 拔头,又称钵头。据《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记载, 故事出自西域:一个胡人被老虎吃掉了,其子上山找到父亲尸 首,并杀死老虎为父亲报仇。戏中儿子的扮相是:披发,白衣, 面部作啼泣状。 踏摇娘,表演一个姓苏的人,从未做过官却自称中郎(秦 汉近侍,蔡邕曾任此职,世称蔡中郎),长得很丑又爱喝酒,醉 了就殴打妻子。其妻长得很美丽,又能歌善舞,摇动着身子亦 步亦歌向邻里诉苦,所以这个戏叫“踏摇娘”,又叫“苏中郎 演出时,苏中郎窗红色衣服,戴帽子,脸也涂成红色,以表示 醉容。其妻缓步入场,边走边唱。踏摇娘开始是男扮女装,后
5 记》载,这个故事出自北齐。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善战,但 容貌俊美而缺少威严,因此每次打仗都戴上木制的假面具,以 威慑敌人。一次率 500 骑与北周交战,被围金庸城下。城上守 军不知是谁,等他取下面具才认出来,放弓箭手下去救援,取 得战斗胜利。北齐人因此制作了代面戏,表演高长恭指挥击刺 的动作,所以又叫《兰陵王入阵曲》。唐代称为“大面”(崔令 钦《教坊记》),“代面”之称见于《旧唐书·音乐志》及唐段安节 《乐府杂录》,后者并载明表演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即 兰陵王的扮相是:身穿紫色战袍,腰束金带,手执马鞭。 拨头,又称钵头。据《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记载, 故事出自西域:一个胡人被老虎吃掉了,其子上山找到父亲尸 首,并杀死老虎为父亲报仇。戏中儿子的扮相是:披发,白衣, 面部作啼泣状。 踏摇娘,表演一个姓苏的人,从未做过官却自称中郎(秦 汉近侍,蔡邕曾任此职,世称蔡中郎),长得很丑又爱喝酒,醉 了就殴打妻子。其妻长得很美丽,又能歌善舞,摇动着身子亦 步亦歌向邻里诉苦,所以这个戏叫“踏摇娘”,又叫“苏中郎”。 演出时,苏中郎窗红色衣服,戴帽子,脸也涂成红色,以表示 醉容。其妻缓步入场,边走边唱。踏摇娘开始是男扮女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