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5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续7)临界频带(critical band)■人耳刚可感知两种频率的声音有差别的频率范围■通常认为声音(audio)有25个临界频带,见表11-1·临界频带的宽度随声音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在低频端,宽度小于100Hz,可认为接近于常数,在高频端,宽度近似线性增加,宽度可大到4kHz临界频带的单位为Bark(巴克)1Bark等于一个临界频带的宽度2025年10月26日第11章MPEG声音11/42
2025年10月26日 第11章 MPEG声音 11/42 11.1 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续7) ➢ 临界频带(critical band) ◼ 人耳刚可感知两种频率的声音有差别的频率范围 ◼ 通常认为声音(audio)有25个临界频带,见表11-1 ◼ 临界频带的宽度随声音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 在低频端,宽度小于100 Hz,可认为接近于常数 ◆ 在高频端,宽度近似线性增加,宽度可大到4 kHz ◼ 临界频带的单位为Bark(巴克) ◆ 1 Bark等于一个临界频带的宽度
11.1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续8)表 11-1 理想的临界频带[6]频带号频带号临界频率(Hz)临界频率(Hz)低端中心频率高端宽度低端中心频率高端宽度(Bark)(Bark)0050131001002000215023203201150200100142320380100250027002200250300100154502700290031503163003504001003150340055037001744004505101103700400044007005185105706301204400530090048006700140196307705300580064001100777092015020840640070007700130089202110001080160770085009500180092210801270190950025001170105001200023102101270137014801200013500155003500241124014801600172015500195002205065501217202000280185012/422025年10月26日第11章MPEG声音
2025年10月26日 第11章 MPEG声音 12/42 11.1 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续8)
11.1 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续9时域掩蔽,在时间上相邻的声音之间的掩蔽现象[61[7]一个强掩蔽音出现前、同时存在时或消失后的掩蔽效果见图11-5同时掩蔽(simultaneousmasking):信号和掩蔽音同时产生的现象滞后掩蔽(post-masking):信号出现在掩蔽音消失后出现的现象,可以持续50~200ms超前掩蔽(pre-masking):信号出现在掩蔽音出现之前产生的现象。虽然对超前掩蔽有许多研究报告,但这种现象依然令人费解[9][7]。超前掩蔽很短,通常只有大约2 ~ 20 ms ■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13/422025年10月26日第11章MPEG声音
2025年10月26日 第11章 MPEG声音 13/42 11.1 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续9) ➢ 时域掩蔽 ◼ 在时间上相邻的声音之间的掩蔽现象 [6][7] ◼ 一个强掩蔽音出现前、同时存在时或消失后的掩 蔽效果见图11-5 ◆ 同时掩蔽(simultaneous masking):信号和掩蔽音同时产 生的现象 ◆ 滞后掩蔽(post-masking):信号出现在掩蔽音消失后出 现的现象,可以持续50~200 ms ◆ 超前掩蔽(pre-masking):信号出现在掩蔽音出现之前 产生的现象。虽然对超前掩蔽有许多研究报告,但这 种现象依然令人费解[9] [7]。超前掩蔽很短,通常只有 大约2~20 ms, ◼ 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 ◆ 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11.1 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续10)60同时屏蔽滞后掩蔽超前掩蔽40(ap)20屏蔽音050100150050100200-50150时间(ms)图11-5时域掩蔽14/422025年10月26日第11章MPEG声音
2025年10月26日 第11章 MPEG声音 14/42 11.1 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续10) 图11-5 时域掩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