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 、问题的提出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只是规定了两种 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的范围即在两国同一种 产品的相对成本一国内交换比率一之间,而 没有说明具体的(均衡)交换比率是如何决 定的
第四节 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 一、问题的提出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只是规定了两种 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的范围即在两国同一种 产品的相对成本—国内交换比率—之间,而 没有说明具体的(均衡)交换比率是如何决 定的
二、基本思想 1。两国对进口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 决定具体的交换比率 2。一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大 具体的(均衡)交换比率越接近 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所最终获 得的贸易利益越小,而对方获得 的贸易利益越大
二、基本思想 1。两国对进口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 决定具体的交换比率 2。一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大, 具体的(均衡)交换比率越接近 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所最终获 得的贸易利益越小,而对方获得 的贸易利益越大
简要评价 1。从需求角度补充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 利益学说 2。只能解释经济规模相当、国内需求对国 际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大国之间的 贸易。在两个国家经济规模非常悬殊的 情况下,大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将成为国际 贸易交换比率,相互需求强度就不起作用 3。表述不够精确。第二章将解决这一问题
三、简要评价 1。从需求角度补充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 利益学说 2。只能解释经济规模相当、国内需 求对国 际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大国之间的 贸易。在两个国家经济规模非常悬殊的 情况下,大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将成为国际 贸易交换比率,相互需求强度就不起作用 3。表述不够精确。第二章将解决这一问题
第五节赫克歇尔-俄林的 要素禀赋学说 又称:资源禀赋学说 要素比例学说 H-O模型
第五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 要素禀赋学说 又称:资源禀赋学说 要素比例学说 H-O模型
、分析框架 2模型 两个国家(A和B) 两种要素(劳动L和瓷本K 两种产品(X和Y)
2 2 2 模型 两个国家(A和B) 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两种产品(X和Y) 一、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