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鮮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10.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2)主人日再食() (3)右备容臭() (4)缊袍敝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选段依次从口、住、食、口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口口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 意志,那是“ ”。(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 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14.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 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3分) 【谷案】 10.(1)媵人/持汤沃灌(2)腰/白玉之环(2分,每小题1分) 11.(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 (4分,每小题1分) 12.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 13.行(走)衣(穿)艰苦(艰难)以中有足乐者(4分,每处1分)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10.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 分) (1)媵 人 持 汤 沃 灌 (2)腰 白 玉 之 环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主人日.再食( ) (3)右备容臭.( ) (4)缊袍敝.衣(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选段依次从□、住、食、□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 意志,那是“ ”。(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4 分) 【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 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14.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 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3 分)www.xuekewang.com王 【答案】 10.(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2 分,每小题 1 分) 11.(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每天 (3)气味,这里指香气 (4)破 (4 分,每小题 1 分) 12.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 分) 13.行(走) 衣(穿) 艰苦(艰难) 以中有足乐者(4 分,每处 1 分)
1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3 分,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21 11.(2011·福建省南安市)阅读《岳阳楼记》,完成6-9题。(15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仁人之心属予作文以记之 B.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 C.先天下之忧而忧云归而岩穴暝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如土石 7.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百废具兴( (2)春和景明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8.翻译句子。(4分)
1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3 分,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21 11.(2011·福建省南安市)阅读《岳阳楼记》,完成 6—9 题。(15 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仁人之心 属予作文以记之 B.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C.先天下之忧而忧 云归而岩穴暝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如土石 何 7.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 分) (1)百废具兴( ) (2)春和景明 ( )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 8.翻译句子。(4 分) ( 1 ) 览 物 之 情 , 得 无 异 乎 ?
浮光跃金 静影沉 9.请从内容、结构说说第⑤段的作用。(4分) 上 (2)结构 【谷案】6.(3分)C 7.(4分,每个1分)(1)都,全(2)日光(3)探求(4)喻指朝廷 8.(4分,每题2分)(1)(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别吗?(2)浮动 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9.(4分,各2分)(1)内容上表达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2)结构上卒 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作铺垫 12.(2011·福建省莆田市)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 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即书诗四句
( 2 ) 浮 光 跃 金 , 静 影 沉 璧 。 9.请从内容、结构说说第⑤段的作用。(4 分) ( 1 )内容 上 : (2)结构 上: 【答案】6.(3 分)C 7.(4 分,每个 1 分)⑴都,全⑵日光⑶探求⑷喻指朝廷 8.(4 分,每题 2 分)⑴(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别吗?⑵浮动 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9.(4 分,各 2 分)⑴内容上表达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⑵结构上卒 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作铺垫。 12.(2011·福建省莆田市)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 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即书.诗四句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稍稍宾客其父 (4)泯然众人矣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7、第一段中“父异焉”和“邑人奇之”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4分 8、读了本文,你从中等到什么启示?(4分) 【答案】5、写完成渐渐常人 6、(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父异焉”的原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邑人奇之”的原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示例:一个人要成才,仅有好的天资是不够的,后天还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否则难 于成才,就像仲永一样。 13.(2011·广东省肇庆市)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 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稍稍..宾客其父 (4)泯然众人..矣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父异焉”和“邑人奇之”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本文,你从中等到什么启示?(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写 完成 渐渐 常人 6、(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父异焉”的原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邑人奇之”的原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示例:一个人要成才,仅有好的天资是不够的,后天还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否则难 于成才,就像仲永一样。 13.(2011·广东省肇庆市)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 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 0.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3分) 11.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 9,C 10.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 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11.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14.(2011·江西省南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0分)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 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岀没于鲸波万 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 席地不容间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3.下列与“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分) A.广起,夺而杀尉 B.而山不加增 C.泉香而酒洌 D.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这句话。(2分) 15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 10.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 分) 11.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 分) 【答案】 9.C 10.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 分),精神上的享受(1 分),“不求甚解 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 分)。 11.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 1 分)。 14.(2011·江西省南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12-15 题。(10 分)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 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 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 席地不容间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 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3.下列与“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广起,夺而杀尉 B.而山不加增 C.泉香而酒洌 D.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这句话。(2 分) 15.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