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 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8.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谷案】 5.A(走:跑)(3分) 6、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来”、 “因为”:D项分别译为“如(表比较)”、“你”)(3分) 7.B(3分) 8.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 受。(“逆旅”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3分)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3 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7.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 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8.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答案】 5. A (走:跑) (3 分) 6、B(B 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分别译为“向”、“在”;C 项分别译为“来”、 “因为”;D 项分别译为“如(表比较)”、“你”)(3 分) 7. B (3 分) 8.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 受。(“逆旅”1 分, “再”1 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 1 分,共 3 分)
7.(2011·四川省泸州市) 隆中对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 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 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 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昊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 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干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 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 飞乃止。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7.(2011·四川省泸州市) 隆中对 陈 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 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 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 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 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 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 飞乃止。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2)欲信大义于天下 屏信日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4)愿诸君勿复言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分)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 翻译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 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 屏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 分)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 分) 翻译: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 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 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 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 答:() 【答案】4(共4分)屏:命人退避信:(通“伸”)伸张日:一天天 (一词1分) 5.(3分)A(A项词,取有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的连词 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D项分别为“同”、“在”。 6(共6分)(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 屈尊亲自去拜访他。(3分,就见1分,枉驾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 迎接将军您呢?(3分,“出于秦川”1分,“箪食壶浆”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3分)A(应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8.(2011·浙江省绍兴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 识。 答:( ) 8.(2011·浙江省绍兴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委而去之 (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 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 分) 答: ▲
【答案】 15.(1)舍弃(2)限制(限止)(3)震慑(成慑)(4)极点 16.D 17.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8.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9.(2011·安徽省)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干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食或尽粟一石 (2)才美不外见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4)安求其能千里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 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谷案】 15(5分)(1)有时,(2)同“现”,表现(成显露),(3)相同一样,(4)怎么,哪里,(5)题,拿 16.(4分)(1)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于里的本领来明养它 各占1分) (2)所它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17.(3分)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遇种种国导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8.(3分)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西待和重用,他们往注放埋没 对即可 10.(2011·福建省福州市)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0~14题。(15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答案】 9.(2011·安徽省)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 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16.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 分) 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 分) 【答案】 10.(2011·福建省福州市)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 10~14 题。(15 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