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 -北洋海军海战之检讨
中日甲午战争 ——北洋海军海战之检讨
导火线 [1]朝鲜 1894年1月朝鲜全罗道古阜郡“东学党”领导农民起义 口号为“尽灭权贵,逐灭夷倭”。朝鲜政府在进行镇压的 同时,请求清政府派兵 [2]日本的反应 1894年5月27日日本政府派玄洋社浪人组成“天佑侠 团”赴朝鲜,放火,扩大事端。 6月2日日本驻朝鲜使馆临时代办杉村向中国驻朝鲜通 商大臣袁世凯说,“盼华速代戡”。朝鲜政府也正式行文 袁世凯:“请烦贵总理迅即电恳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 来代剿。”6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为保护侨民和使馆而 出兵
一、导火线 • [1]朝鲜 • 1894年1月朝鲜全罗道古阜郡“东学党”领导农民起义, 口号为“尽灭权贵,逐灭夷倭”。朝鲜政府在进行镇压的 同时,请求清政府派兵。 • [2]日本的反应 • 1894年5月27日日本政府派玄洋社浪人组成“天佑侠 团”赴朝鲜,放火,扩大事端。 • 6月2日日本驻朝鲜使馆临时代办杉村向中国驻朝鲜通 商大臣袁世凯说,“盼华速代戡”。朝鲜政府也正式行文 袁世凯:“请烦贵总理迅即电恳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 来代剿。” 6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为保护侨民和使馆而 出兵
[3]中国的反应 6月5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 成率军1500人,赴朝鲜,驻牙山。 7日,告知日本中国出兵朝鲜。这是根据 1885年中日《天津会议专约》的规定行事 日本也立刻通知清政府将派兵赴朝鲜
[3]中国的反应 6月5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 成率军1500人,赴朝鲜,驻牙山。 • 7日,告知日本中国出兵朝鲜。这是根据 1885年中日《天津会议专约》的规定行事。 日本也立刻通知清政府将派兵赴朝鲜
[4]日本不宣而战 ·1894年6月5日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以护送日本驻朝鲜 公使大鸟圭介和保护侨民为由,派兵赴朝,陆续达1万人, 驻扎在仁川至汉城一线 日本报纸《自由新闻》发表社论《朝鲜不是朝鲜的朝鲜》。 ·7月12日日本陆奥外相给大鸟训令:“促成中日冲突,实 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7月2日,在大鸟等的策划下,日本军队突然攻入朝鲜王 宫。23日另组傀儡政权。25日朝鲜宣布与中国断交,并请 日本将中国军队驱逐出境。同一天,日本在牙山和丰岛海 面向中国陆军和海军发起进攻
• [4]日本不宣而战 • 1894年6月5日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以护送日本驻朝鲜 公使大鸟圭介和保护侨民为由,派兵赴朝,陆续达1万人, 驻扎在仁川至汉城一线。 • 日本报纸《自由新闻》发表社论《朝鲜不是朝鲜的朝鲜》。 • 7月12日日本陆奥外相给大鸟训令:“促成中日冲突,实 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 7月22日,在大鸟等的策划下,日本军队突然攻入朝鲜王 宫。23日另组傀儡政权。25日朝鲜宣布与中国断交,并请 日本将中国军队驱逐出境。同一天,日本在牙山和丰岛海 面向中国陆军和海军发起进攻
中国被迫对日宣战 (一)清政府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与方策 [1]帝党与后党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载淳)病死。 4岁的载湉继位次年改元光绪。慈禧太后垂帘听 政 1886年(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十六岁,亲政。慈 禧太后训政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帝十九岁,慈禧太后 归政。 围绕皇帝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为帝党。倾向于太 后的,为后党
中国被迫对日宣战 • (一)清政府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与方策 • [1]帝党与后党 •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载淳)病死。 4岁的载湉继位,次年改元光绪。慈禧太后垂帘听 政。 • 1886年(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十六岁,亲政。慈 禧太后训政。 •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帝十九岁,慈禧太后 归政。 • 围绕皇帝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为帝党。倾向于太 后的,为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