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历史小说中,平常百姓身处战乱之中,却努力生活在政治革命边缘,即 使身不由己的被卷入战争,也不会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只是以战争受害者的身 份诉说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残酷。《白鹿原》中除了鹿家、白家以及黑娃等的参与, 其他人仿佛是戏台前的看客,默然审视着革命斗争。《活着》则以福贵的生活经历 告诉读者,战乱时期生命凋落的故事。被卷入革命历史斗争后,富贵“想到解放 军对自己的好,觉得应该报恩,替他们摇过长江,可是我实在是怕打仗,怕见不 到家里人,为了家珍她们,我对自己说我就不报恩了,我记得解放军的好。” 反对二元对立。革命历史小说中着重刻画反面人物的各种恶行,或将其作为 一个抽象的符号,缺乏人性感性的动物的创作模式,在新历史小说中给予否定和 摈弃。新历史小说反复强调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具体生命个体的惨痛经历。他不去 刻意表现反面人物,彻底打破二元对立模式。在《白鹿原》中作者没有设置一个 纯粹的正面人物,也没有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以德报怨,以正祛邪”坚守“耕 读传家”代表着封建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正人君子形象的白嘉轩,仍然会暗施奸计, “巧取风水宝地”。而田福贤,鹿子霖们虽然在政治角色等方面表现出其反动丑 陋的一面,甚至有在国共合作失败后严惩共产党时表现出其凶恶的“动物本能的 弑杀”,但在人格道德方面仍有令人称道的一面。这样的描写能够揭示历史的真 实性。英雄的形象也不再是又红又专的形象,如《亮剑》中的李云龙,《我到兄弟 是顺溜》中的顺溜。 从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结构的角度而言,新历史小说的本来本质是历史客体的 “二次修正”。历史在作家们眼里,已不再如教科书中那样简单清晰,他们在历 史中找寻自己的话语场,运用个人话语先使意识形态历史解码,然后再对解码后 的历史重新编码。 这样,作家通过发掘已“不在”的历史事件,以便对历史作出新的叙述,这 显然是历史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得力于作家所选择的话语场,使历史 教课书与历史真实之间,通过话语运作,使历史解码后重新编码,这便是对历史 的否定之否定。 在《白鹿原》中,作者有意识地把革命历史(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共之 争等)通过民间化视角,并和儒家文化、宗教习俗、神话传说等放在一起,同时 展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共时性的复杂的历史氛围。这种多元并存的历史氛围的 形成,便构筑了可以消解阶级矛盾、革命斗争的话语空间。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 21
伟大英雄拼合而成的宏伟叙事得以瓦解,最终消除了人们对历史的迷信,重现长 期以来被掩饰和遮蔽了的真实的历史面貌。莫言说自己这一代人“不是站在‘红 色经典’的基础上粉饰历史,而是力图恢复历史的真实。” 新历史小说的另一发展趋向:重视通过历史反思,关注已被遗弃的人性。 反思,既是一种回顾,更是一种再认识,一种重新确认和重新解构。它是在 一定历史转折,文化转型的关节点上,一种带有转折时期的深切忧虑。反思人与 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思理性的限度、实践的两重性,反思人类的精 神支点、未来归宿。这种形而上的反思意识融汇在文学作品中,便形成一种新的 文学、文化意识。“历史反思”文学思潮使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深深的政治的、 历史的以及人性的相互交错的思考。 从哲学角度来讲,新历史小说是带有反思性的。作家们深入人物内心去挖掘 正反两方面对革命现时立场、态度的不同,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拆散神 圣形象中的英雄情结,使英雄俗人化,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活物。这种文学意义上 的反思,使文学关注点下移,更关注、注重平常生活,不再刻意表现,甚至故意 弱化重大历史事件,重新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沉重命题。 5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边缘话语,在西方扮演的角色,到了后工业社会越来越重 要。她的边缘性是双重的一一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边缘地位和在学术话语圈内的 微弱声音,这两点使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艺术反倒具有强烈的挑战性。1980年代 以来,这些边缘话语一一包括少数族裔、女性主义、同性恋、海外黑人或华裔艺 术家,从边缘向中心游移,进入向中心迈进的状态。在1980年代初,女性主义和 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共同形成过三足鼎立的态势。到了1980年代后期,后 结构主义在美国理论界失势,新历史主义同时崛起。 女性主义在经过一度的分化之后,又和新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共同形成 一种势态。1990年代,随着女性主义的多角度发展,她被纳入新的后现代文化研 究。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始于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范畴一一妇女研究、女 性批评、性别研究、女性同性恋研究等,均成了文化研究中与女性相关的课题。 为什么现在不叫“女权主义”?就是说她的语境变了,由权利论述转向性别论 述这个过程,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大约是19世纪开始的第一 轮女权主义,要求争取平等权,也就是政治权利一一受教育权利、就业权利等等: 22
第二阶段是经济上的要求:第三阶段是文化上的要求。她是以性别、身份作为她们 的话语权,所以现在就不叫“女权主义”。到今天,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女性主 义和作为一种批评理论的女性主义,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显示出包容性的 特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女性主义,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我们简单回顾 一下。早在19世纪,西方艺术就曾显示过这种力量。到了20世纪,比如说像英 国的女作家伍尔芙(Virginia Woolf),她写《女人要有一间房子》,说女人要有一 间房子,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这间房子她可以独立,可以有私密空间,可以不 受男性控制。到了1980年代,女性主义者又说女人要有一支笔,这支笔用来自我 书写,不是被他人书写,不是被男性中心主义来书写,她不再作为一个被凝视和 被书写的对象。所以她最终要求的,还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解放。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争取妇女权利和参政意识, 甚至强调社会的政治变革。这在某种程度上与1960年代兴起的新女性主义运动有 着明显的不同。早期有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家和批评家,比如说伍尔芙、理论家波 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一一就是萨特(J.P.Satre)的女朋友,都对第一次女性 运动浪潮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波伏娃更近一步指出:既然在男人眼里,女人生来就地位低下、应当受制 于男性社会,那么女人根本无须对男人心存侥幸,而应当以自己的最佳状态来估 计、估价自己作为女性应该享有的存在价值。波伏娃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已经 开始接近当代新女性主义的理论批评。但应该承认那个时候的女性主义运动中心 还是在欧洲,因为她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特征大大多于文化性和学术性,所以那个 时候应该叫“女权主义”。因而她对当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影响,还存在于批评的 外部,她还没有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权力话语理论、拉康(Jacques Lacan) 的心理分析等一些有效的武器。 女权主义的第二次浪潮是女权主义运动本身及其论证的中心从欧洲转到了北 美,其特征显现为具有当代批评理论的意识形态性、代码性、文化性、学科性、 话语性,并被置于广义后现代主义的保护伞下。比如说法国的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还有西克苏(Hélene Cixous)这样的欧洲女性主义思想家,一般都频 繁往来于欧美两个大洲之间,其影响大大超出了本学科的范畴。第二次浪潮持续 的时间,严格地说是从1960年代开始到1980年代初期,一直到现在。她们主要 强调的是进一步争取妇女的解放一一这个解放是文化上的。论证的焦点由注重女 23
性权利,转向了妇女的历史,开始研究女性的历史,以及女性与男性在性别上的 差异,并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 女性主义自身分裂出来的话语,如女性主义性政治学,代表人物是米利特 (Kate Millett),她有一本书叫《性政治学》,这本书比较尖锐。作者批评的矛头 直接指向父权制,她指出正是父权制才使得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使得女性生活 在男性权威的压抑下;造成两性等级的外部原因,除了生物上的区别,还有政治上 的原因。米利特说必须推翻、颠覆这种等级制度,要颠覆这种等级制度就必须向 父权制权威发起攻击。 第二种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其实毫无疑问,她们的最终目标是马 克思所提出的男女平权,这里就不详细介绍她们的观点了。还有一种比较有意思 的是反女权的女性主义,就是反对把争取妇女的解放等同于跟男性共同主宰社会, 或改变以往妇女在男人眼中的形象。反女权主义针对一部分女批评家、女艺术家、 女作家寻求女性化的做法,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虚设的女性自恋。这种自恋模式 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女性主义内部的所谓“身体写作”,认为女性是用身体,甚至 是用子宫来思维的,强调身体写作的生命感。 接着是法国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这个前面谈到,以克里斯蒂娃和西克 苏为代表,还有女性同性恋研究,大致是这样一些思潮。女性主义不仅在西方世 界,而且在东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也引起了注意,近年来我们国内这方面的研究 已经开始。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大多活跃于学术圈内,但她们也参与女性主义的政 治运动。如果要追寻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渊源,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后现代主义 大思想家福柯。每一位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都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无论她们 对他的思想是全盘接受,还是批判的接受。福柯是一位怀疑主义哲学大师,是怀 疑主义哲学传统在20世纪的重要继承人。他主张检验知识变化的实践,而不是用 标准的认识论方法去证明独一无二的理性或科学。他对现存一切秩序体制的确定 性和稳固性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我所分析的一切就是为了否定关于人类存在 方式的普遍适用的必然性的观念。我的分析旨在揭示出现存制度的人为性质,揭 示出我们还拥有多少自由的空间,还能对现存的一切做哪些改变。”(转引自 Martin,11)此外,后现代主义大师和重要思想家拉康和德里达也受到后现代女 性主义的高度重视和大量引证。 那么,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观念是怎样的?如果要追寻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渊 品
源,我认为是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思想,每一位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都把他放 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一一无论她们对他的思想是全盘接受,还是批判地接受。福柯 主张检验知识变化的实践,而不是用标准的认识论方法去证明独一无二的女性和 科学。他对现存一切秩序、体系的确定性和稳固性提出了质疑。福柯有一段话说: “我所分析的一切,就是为了否定关于人类存在方式的普遍适用的必然性的观念, 我的分析旨在揭示出现存制度的人为性质,揭示出我们还拥有多少自由的空间, 还能对现存的一切作哪些改变。” 此外,还有拉康,他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再加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女 性主义新的理论资源恰恰来自于男性思想家。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渊源和主要 观点,我想做一下概括。第一,她们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这一点跟解构主 义是一样的。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或者元 理论,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致力于批 判那些规模宏大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她们把道德、政治观念建立在小范围的 特殊社区经验之上,否定因果关系与宏观社会概念。有人认为她们缺乏把握规模 宏大的法则和原理的能力,对此,后现代女性主义有一种针锋相对的反驳,她们 提出应当对我们社会的合法性、对所有法则和原理作重新的审视和评估。 我们都知道,从启蒙思想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性质。 从黑格尔一直到近代的一些男性思想大师,都有这种倾向。那些强调两性差异的 理论家自称是性别中立的,可是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 标准,完全忽视女性的存在。例如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上,一般认为前 者是男人的天地,后者是女人的天地,这是典型的父权制政治思想。后现代女性 主义认为,女性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思想解放中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自由主 义和启蒙主义的话语一一从洛克(John Locke)到康德(Immanuel Kant),从来都没 把女性包括进去。那么在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 性话语遭到怀疑,甚至连理论本身也遭到怀疑。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对性别、种 族、阶级等方面进行宏观分析,认为这些分类过于概括,甚至根本就没有类别, 而一切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些分类都不再适用了。这是从根本上反对西方知 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分立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二元模式,提倡多 元模式和差异政治模式,涉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性倾向。什么叫性倾向?性 倾向就是说男/女、男/男、女/女、女/男,这里包括同性恋、男同性恋、女同性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