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本体与现象、原子与虚空、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主 体与客体、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语言与在者、理解与解 释、所指与能指等等,在这诸多的二元划分中,前者总是更根本的、更基础的, 前者拥有普遍性与稳定性,而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是不断 变动的、暂时性的存在。因此,在二者之间,前者是实体,后者是实体的属性。 二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德里达就把这种倾向叫做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在西方传统中至少有三个意思:一是指本体,它是世界由之化生而来 的原动力,西方哲学往往认为逻各斯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这典型的体现在基督 教对上帝的信仰;二是指法则、规律,即本体显现自身的内在规则,具体表现在 自然和宇宙中的各种普遍规律,当然也包括人的思维的规律,这个意义上的逻各 斯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发展成为形式逻辑:三是指道路,即通达世界本体按规 则运行的道路,这个层面的逻各斯后来演化为现代科学技术。但不管是在哪个层 面的逻各斯都强调一种二元的等级划分,强调二元对立以及在对立基础之上的统 一。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语言学的层面就表现为语音中心主义。因为在语言学 上对语言也存在着二元划分,一是语音,二是字形或符号。按照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观点,他们更强调语音的重要性。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把言说和语音放在首位, 就是为了保障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意义”的“在场出席”(presence)。按照亚里 士多德的看法,语言是心灵的符号,是对人的心灵的客观表达,也就是说,人通 过语言来传达自己的心灵活动和情感,而文字只是为了弥补语言的瞬时性,将语 言以一种可以流传的方式固定下来,它是语言的物化形式,这样,文字就成为语 言的符号。因此,文字是符号的符号。文字由于和心灵之间发生了两次转换,因 而它往往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心灵活动。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言语比文字更 接近于心灵活动。因此,人们更应该注意听而不是看。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20世 纪。德里达把它叫做语音中心主义。他认为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是紧 密关联在一起的,是西方哲学的顽疾。 德里达颠覆语音中心主义的实质是为了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原因在于逻各 斯中心主义最终将带来集权、压制和“形而上学的恐怖”。德里达反逻各斯中心 主义,在价值目标上和尼采有类似之处,那就是主张一种自由活泼的感性生命, 主张一种无家可归的流浪生活。在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中,有一个根本 性的批判,那就是对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划分的批判。在德里达看来,语言的能指 16
和所指表面上是两种不同的因素,但实际上却是同一个符号。当传统文化的语言 用能指去指示或表现所指的时候,实际是用在场的能指去指示或表现不在场的所 指:而当在场的所指直接呈现的时候,原来的能指却变成不在场。历来的传统文 化利用语言中能指与所指的“在场/不在场”的游戏,进行各种知识和道德价值体 系的建构,并赋予某种被典范化和被标准化的意义系统以经典的地位。因此,能 指与所指的二元划分确实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语言学层面的表现。 在德里达看来,能指和所指只是统一文字符号的两种不同属性而已,或者说 是一体之两面。他试图跳出和超出结构主义在两者的形式关系内部循环的局限性, 强调两者的区分同时包含“空间的”和“时间的”多项维度。也就是说,作为能 指和所指统一体的符号本身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差异化的运动中实现它的意 义。符号本身就是悖论,决定符号意义的可感知性和可理解性的一致性,又同时 必定以它们的根本差异、游离作为先决条件和基础。德里达在分析语言符号结构 及其同意义结构的关系时恰恰同传统思想家的思想相反,不是把符号之间各因素 的一致性以及符号同意义之间的统一性放在首位,更不把它们作为分析和思考的 出发点。 4后现代主义流派 新历史主义小说 后现代主义理论来源于上世纪六七十的年代的西方社会。受其影响,中国小说 在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了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主义颠覆了关于“历史与人” 的古老命题,而重新界定了“历史与人”、“历史与文化”、“历史与文学”、“历 史与文化霸权”等的复杂关系。传统的历史主义在承认客观历史事实存在的前提 下,认为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认真的研究考察,最终完成对于历史真相的真实还原, 即我们所阅读的历史是完全真实可信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虽然新历史主 义的理论也承认有客观历史的存在,但这些理论家们却认为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不 可能真正地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带着一 定的情感价值立场从事于历史的书写工作的,虽然他们的确想尽可能客观地将历 史的真相呈现出来,但不同的情感价值立场的存在本身却极明显地阻碍着这样一 种目标的实现。很显然,出现于不同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景观,当然会形成很大 的差异。因此,新历史主义也就自然更多地把历史的书写理解为是一种主观性明 显的叙事行为。而不是对历史的客观再现。 17
1、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及其主要观点 反叛传统历史观念的文学批评,不承认历史是客观的、真实的。在历史的概 念上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表述,是一种文本,一种话语。(历史具有主观 性、文本性、意识形态性)。2、新历史主义认为:不存在所谓“真实”或“客观” 的历史(历史具有想像性、虚构性)。3历史是多元化的历史:新历史主义认为: 历史并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主要代表人物:(美:海登·怀特) 2、国内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的基本特点 用新的历史观念或历史意识去解释历史的文学潮流-重说历史。 相比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九十年代的正“历史小 说”,新历史小说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了与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点,它的抒写是 反传统的,基本特点:(1)反叛旧有的历史观念-“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 史”(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动力)。(2)确立新的历史观念-“一切历史都是欲望 的历史”(欲望、权力:历史发展动力)。(3)(题材)告别“正史”走向“野史”。 新历史小说关注吃、婚姻、两性、妻妾争斗。 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有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莫言的《红 高粱》:格非的《青黄》:苏童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余华的《兄弟》、 《活着》: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阿来:《尘埃落定》:莫言的《丰乳肥臀》: 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1986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的问世,淡化和消解了寻根小说文化 分析和判别的主题中心,进一步使历史成为审美对象和超验想象领域,在观照历 史的时候更倾向于边缘的'家族史’和民间的所谓’稗官野史'民间化。莫言的小说 不仅从故事的历史内容上民间化了,而且叙述的风格也民间化了,这与此前许多 寻根作家的那种精英知识分子式的严肃叙事形成了区别,这就为'新历史主义'小 说在嗣后的崛起做好了逻辑铺垫和创作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的《红高粱 家族》既是’新历史主义’小说滥觞的直接引发点,又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一部 分。 莫言的《丰乳肥臀》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新历史主义的小说观念。小说中通过 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 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 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 18
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 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 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 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小说 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于将这个似简单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母亲率领儿女们 的顽强的求生保种的生命过程中。 那么生命的创造者一一母亲无疑要受到尊敬与赞美。母亲是无私,是爱,是 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对母亲由衷的尊敬与感恩,也表明了人们对生命的终极崇 拜和热爱。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的母性意识或说女性意识在小说中起着主 导作用。创造社会历史的可能是男性为主,创造生命历史的,或说人类历史的却 是母亲生命源初的女性。这里似乎既体现了作家的心灵深沉着的恋母情结,而上 官金童,作为作家思想意识的化身,他对母乳的依恋-一恋乳症,在这里也找到了 情感的回答,它源出于作家本人的一种情结。 这部问世之初就以其'艳名’惊世骇俗的巨制同他的红高粱系列一样,是以历 史和人类学的复调展开叙述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有关性、潜意识情结、生殖 繁衍、种族性质等等人类学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只是感性的表层部分,而莫言所要 探究的和回答的却是'历史上倒底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他将一部近现代史 还原或缩微到一个家庭诸成员的经历或命运之中,把历史还原民间,以纯粹民间 的观点,写民间的人生,写他们在近世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命运,莫言所自称 的'献给母亲和大地'正是这一观念的模糊表述。从叙事结构和风格上看,它也典 范地体现了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家们所总结和推广的某些方法。如朱迪.丝劳德, 牛顿所描述的那种’交叉文化蒙太奇’式的方法,即把不同意义的文化符码故意并 置和拼贴在一起,以利于隐喻历史的本然状态和丰富复杂的情境。他们将'广告、 性手册、大众文化、日记、政治宣言、文学、政治运动'等等文化符码或文本并置 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交叉文化蒙太奇的蓝图'。《丰乳肥臀》在展开关于历史的叙 事时,正是采用了这种拼贴法、并置法。他不无’暴力'倾向地将二十世纪中国所 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从1900年德国侵占胶东、日寇侵华、国共战争、建国 后的历次政治斗争,一直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当代生活-一都通过母亲上官鲁氏 及其后代的所组成的家庭命运的描写而汇聚一起,这种通过家族和个人辐射历史 19
的方法不仅是感性和鲜活的,而且以极大的气魄和包容性恢复了历史的的整一性。 同时,在叙述的过程中,作家将民间的与官方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古老的与现 代的种种不同的文化情境与符码有意拼接在一起,打破单线条的历时性叙述本身 的局限,而产生出极为丰富的历史意蕴与鲜活生动的感性情景,从而生动地实现 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烟云动荡、沧桑变迁,和五光十色的斑澜景象的隐喻性叙述。 这种表面看来有点荒诞和戏刷化的叙事同以往线性的主流历史叙事、以及近年来 具有过重的'寓言’化倾向的虚拟和个人体验化的历史叙事相比,不但更为新鲜逼 真,而且更加大气磅礴、富有表现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丰乳肥臀》是一个具 有总括和典范意义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 苏童的《妻妾成群》则体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话语模式,是女性悲剧命运 的“另类”书写:1、生存的选择:嫁人不要名分要生存。2、女性欲望的压抑:3、 女人之间的争斗与暗害。4、疯癫与死亡。女性悲剧命运。5、新一轮历史循环。6、 男性:权力、金钱、女人的拥有者与女性悲剧命运的制造者。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 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 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 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 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 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对近代历史做出新的的阐释,打破了革命历史主义小说的阶级斗争模式。正 如评论家黄国柱所说,“它显然地区别于建国后产生的大量同类题材作品,就是没 有在诸如‘共产党与国民党'、‘无产阶级与地主资产阶级’、‘抗日英雄与汉奸走 狗’…等等政治的选择中采取一种非此即彼的誓不两立的视角态度”,没有沿着 ‘共产党领导穷人闹翻身’这个常规的思路去发展情节,结构故事。无论国民党 去发展情节,结构故事。无论国民党的断断续续的统治,还是共产党在原上几起 几落、地火般地运行,都是白鹿原历史之河中的水流和浪花”。他说:“尽管人们 已经过国共两党的成败是非、善恶黑白作出了公正的判断,小说的历史描写也对 此作出了勿庸置疑的结论,但是从主观上看,小说的作者仍保持着某种淡泊的距 离感和客观冷静的态度。显然,作者站在了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俯瞰历史,进而 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辽阔,以及深刻和深邃。”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