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 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 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 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 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3、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来源 福柯及其主要观点 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一一一1984)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 叛性的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其思想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 (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 和知识社会学都有很大影响。 福柯思想的主题可以从他的名言一一“人死了” 来看出。 他的“人死了”承接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尼采是对中世纪压制人类理 性的神权进行批判,而福柯则是对工业时代中人道主义的主体性崇拜与本质主义 崇拜的批判。因为对人的主体性的过度强调否定了人作为一种复杂多元化的个性 存在,而在本质主义的追问中,由于对本质的追求,抽取掉了很多所谓非本质因 素,而这些因素恰恰是人性中最具有多元色彩的部分。因此,福柯认为,这个时 代的“人”已经死去,取而代之就该是强调个性多元,反本质与无中心的后现代 状态。 他的主要著作《癫狂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等,都贯穿着这样的 思想主题。 在福柯看来,现代人际关系是“一张杂乱纷呈的网”,权力管制像毛细血管一 般充斥其中,约束、控制、规训、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很轻易地被剥夺 了“身份”。就像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福柯也曾有过同样的悟道。在1966年出 版的第二本著作《词与物》中,福柯曾预言人很快就要消亡了:“恰似一张埋没在 海边沙砾里的面孔。” 按照福柯的看法,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出来的。发现是 去找到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而发明却完全是无中生有。如果人的自我是被发明 出来的,人本身就没有任何不可改变的规则、准则或规范,也就不存在什么隐藏 在外表之下的本质。因此,就其一生,福柯一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抗拒“说出 11
关于自己的真实情况”这一命令而进行着一种“游击战”。他坚持认为,一个理想 的人“并非那种努力去发现他自己、他的秘密的‘真实’的人,而是那种力图发 明他自己的人”,是那种不受传统道德羁绊约束的人。于是在更多场合,福柯总是 以一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的形象出现。即使在1984年他去世后很长一段时期里, 关于他的同性恋倾向,死于艾滋病等,一直都是所谓福柯式“疯狂”的最好注解。 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在西方思想界,人们总喜欢把福柯称作学界的斯芬克斯之谜了。 1984年6月25日,58岁的福柯因艾滋病死于法国硝石库医院。这家医院的前身 正是他的成名作《古典时代疯狂史》所剖析过的一家精神病院。命运跟福柯开了 一个玩笑,不知道最后是他胜利了,还是这个世界胜利了;是他用自己的死,殉 了哲学里最酷烈的探索,还是这个世界用他批判过的一切将他埋葬。 当年海德格尔讲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只用了一句话:“他出生,他工作,他 死去。”德里达也很欣赏这句话。哲学家仿佛无须别人来理会他的私生活,然而福 柯这个人却注定会有太多的人来关注他的生死爱欲。 对本质主义的颠覆 福柯认为,所谓本质主义是“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 模式。在本体论上,本质主义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质,而是假定事物具有 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不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知识论上, 本质主义设置了以‘现象一本质’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坚信绝对的真 理…以及‘绝对的主体’,认为这个‘主体’只要掌握了普遍的认识方法,就 可以获得超历史的普遍有效的知识”。在福柯看来,“本质主义”即是一种文化 专制式的绝对主义。认为真理的被发明往往具有偶然性,而其背后往往是权力在 运作,甚至是一种利益计算。福柯试图通过抽掉对“绝对普遍真理”之神的信仰 前设,从而彻底颠覆“本质主义”,回到完完全全的“相对主义”路径上去。 我们需要先讨论一下传统的权力理论究竟是如何看待权力的,以便明确福柯 批判的对象何以值得他去批判。传统权力理论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政治领域,所 谓“权力”其实主要是指“国家权力”。以“国家政治权力”为权力的主要意涵 的传统权力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理论模式一一以马克思的阶级统治理论为代表 的“利益一冲突”模式,和以韦伯的权力观为代表的“权威一合法化”模式 他们都强调权力的“集中性”和“主体性”。比如,前者认为“权力是一种上层 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服务 12
的”,而后者将其定义为“一种社会关系中,某一行动者自己的意志即是遇到反 对也能贯彻的任何机会,而不管这些机会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不难看出,在他 们看来,权力都有一个发出者作为“权力主体”或“权力中心”,权力集中操控 于这个“主体”或“中心”之手。他们这些传统权力理论者,都试图从宏观的角 度总体性地描述社会中的权力现象,都试图以此寻得一个“本质”的普遍性的解 释原则。 福柯将这种传统权力理论定性为“宏观权力学”,而福柯反对用这种权力中 心化的传统权力理论模式在分析现代社会时的运用,开创出了“微观权力学”。 通过谱系学历史倒叙式的追溯,传统权力理论话语中的现代“权力”被解构为一 种弥散的、无主体的、非中心化的网络或“场”,那是一种关系性权力,“通过 不计其数的点来实施,在各种不均等和流动的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实施”。即是 说,每个人都处于相互交错的权力网中,他们既可能是被权力控制之对象,亦可 能同时成为权力的实施者。 表一:本质主义与福柯的对比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本质主义 绝对真理 本质主义 绝对真理 本质主义中心化的宏观权力 本质主义 中心化的宏观权力 福柯 相对真理 福柯 相对真理 福柯 中心化的宏观权力 福柯 弥散化的微观权力 值得注意的是,“微观权力”的分析是从君权崩解之后开始的。因为福柯运用 上文所提之“谱系思维②”做权力的谱系研究时,仍然承认了在君权至上的特定历 史时期,“宏观权力学”的运用是有效的。传统的“宏观权力理论”认定这种权力 的中心化、主体性是超历史的普遍有效的权力“本质”,而福柯在权力谱系的历史 追溯中找到了“酷刑”这一传统社会的刑罚形态一一这是一种君权至上的权力结 构,权力是人格化的,直接体现君主个人的意志,其权力的主体性和中心化毋庸置 疑一一正好与传统权力理论相契合。强调法律并不能代表权力,因为这种权力只不 过是基于法令、君主、规则和禁令之上的权力观。但福柯通过历史演绎,发现在君 权崩解之后权力结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组,中心化的宏观权力一转而成为弥散化 的微观权力,因此君权时代的过去就标志着“宏观权力”的解体,此后的社会权力 分析就要以“微观权力”的分析方法代之了。福柯认为要弄清权力就要对它进行非 13
本质主义的分析,在他看来权力就是某些人针对另一些人实施的行动方式,权力只 存在于行动中。因此,要了解权力就要了解权力关系。而权力关系是深深扎根于社 会关节之中的,福柯提出从五个要点来分析权力关系。第一,要有区分体系即分辨 行动主体的多方差异:第二,要确定行动主体的目标类型,积累利益、维护特权还 是其他目的:第三,要确立权力实施所依赖的工具,如语言、规则、武力、经济等: 第四,要有制度化的形式来把传统布局、司法结构、习惯等结合起来;最后,还要 明确合理化的程度。因此,权力关系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整个社会网络的研 究。 《疯癫与文明》一书,书中引用了大量罕见的文献资料,得出一个“有悖常 理”的结论:疯狂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明的产物,疯狂史就是迫害史。没有产 生风电的历史,就没有文明的历史。如15一16世纪,古典时期人们认为风电是天 外来客,与水有关,既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请他归去;17 世纪把疯癫当做恶魔;18世纪,认为疯癫是非理性的,对待它的的办法是监禁一 改造一劳动,对待疯癫做法的改变是文化意识作用的结果。每个时代对待疯癫的 认识和处理的不同,是在每个时代的形成机制中完成的,这个机制就是文化系统, 这个本质则是由特定的文化系统有规则地形成的。所以我们谈论疯癫,如果与产 生它的历史隔离开来,是不可能的。这恰恰说明疯癫是没有本质的,以前人们认 为事物是由本质决定的,而福柯则认为事物与其说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的,不 如说是由话语体系决定的。认为事物有本质这一观点本身就值得研究。 结合福柯本人的生活实践,福柯写作《疯癫与文明》似乎想证明,被视为“疯 狂”的米歇尔·福柯不过是你们这些“正常人”的他者。当你们建立话语秩序的 时候,我被宣判为“疯狂”;当我来撰写《疯狂史》时,你们都成为凶犯。福柯笔 下的“疯狂”让人想起堂吉诃德,让人想到鲁迅的“狂人”。《疯狂史》的写作在 某种意义上净化了福柯本人的迷狂,他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疯子,而是一位奇特 的哲学家。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周星驰吟出一句“世人笑我太疯癫,我 笑他人看不穿”,或许正是福柯的写照。 德里达与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解构主义之父”。他的思 想在上世纪60年代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动 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德 14
里达的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写作与差 异》(1967)、《散播》(1972)、《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人的目的》(1980) 等。《文学行动》是他上世纪90年代的新作,汇聚了他各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思考, 这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异想天开的批评写作。 2004年当地时间10月8日深夜,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JacquesDerrida)教授因胰腺癌在巴黎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法国总统府 于当地时间9日向外界公布了上述消息。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德里达的去世表示了 深切的哀悼,他在一份声明中说:“因为他(德里达),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 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 作为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德里达堪称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的辞世 也被认为是法国思想界继1980年让一保罗·萨特逝世后最大的损失。 一、解构主义的定义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或传统哲学的反叛。简单地说,“解构”就是“反 结构”。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定势:万物 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支配性的力,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 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且逻各斯永恒不变,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 意味着走向谬误。这束缚了思想,也进一步束缚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构主义就是打破这种霸道的秩序,如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意识习惯以及无意识 的民族性格等。 耶鲁大学的哲学家希利斯·米勒形容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 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 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 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2001年,德里达曾来到中国,举行了一系列巡回演讲介绍他的理论。 二、颠覆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中,颠覆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个基础, 那么,他又是如何颠覆传统的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呢?要弄明白这 点,首先要知道他所说的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什么。德里达所说 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西方哲学中的如下倾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 代总是存在着一种二元的等级划分,比如本源与事物、逻各斯与事物、理念与摹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