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1页共14页 21、曹刿论战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 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 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 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 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 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 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 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 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虛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14 页 21、曹刿论战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 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 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 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 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 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 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 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 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2页共14页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 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 段 [教学步骤]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第 2 页 共 14 页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 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 一段。 [教学步骤]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3页共14页 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 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 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 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 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 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 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撒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 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 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 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 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第 3 页 共 14 页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 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 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 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 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 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 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 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 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 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 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4页共14页 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 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 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 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 “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 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 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G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 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 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G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 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 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第 4 页 共 14 页 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 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 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 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 “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 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 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 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 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 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 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5页共14页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教师出示重点字音: 刿(gu)鄙(b)孚(f)间jian)循(bian)靡(m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 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 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 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 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第 5 页 共 14 页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教师出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 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 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 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 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