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学案 【学习目标】 理解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 2.理解修辞对文章的作用。 3.学习写有文采文章的方法 【学习实施】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一文,理解有文采的文章体现出的特点。 2.搜集写作素材。搜集思想深刻、文采飞扬的文章 二、写作指导 【理解作文思想和形式的关系】 所谓“思想”,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锤炼思想,就是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边写边思考,最终达到思想深刻、有序。 所谓“形式”是指文章外在的状态,表现内容很多,其中“有文采”是非常重要的。有文采是高 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要求,指文章言辞传神,生动活泼,能把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写得有 血有肉,说得绘声绘色,能把所议之理阐发得生动形象、精辟透彻,通篇流畅自然,富有表 现力。 作文的思想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思想只有从语言 上才能表达出来,语言的文采才能更好地表现思想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在语言表达上,交错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长句和短句相对 而言。一般地说,长句字数多,结构较复杂,层次也较多,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 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整句与散 句也各有长处。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 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 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整、散根据需要交错使用,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 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 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 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等。 1.词语生动 要做到词语生动,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文章中的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就像建筑中 所用的沙、石、砖、木、水泥等一样。建筑材料,在工程动工之前,就得准备齐全,写作所 用的语言材料,事先也得准备好,否则,肚里空空如也,下笔就不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 即使搜肠刮肚,拼凑成文,读起来也定会索然寡味、倒人胃口。 丰富词语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途径,即深入社会,直接向人民群众学习。二是间接途径, 即从书本知识中吸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多读、多记, 涵泳其中,日积月累,词汇自然就慢慢丰富起来。 要使自己的高考作文体现词语生动的特点,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即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我们就应该积累什么样的词语。那么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 呢?概括地说,就是新鲜、活泼、不老套、不死板、充满活力、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 即生动的词语。 ①使用形象性词语 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与影一样。换句话说,大 凡生动的语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建筑美,即有立体感。它能调动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 2.理解修辞对文章的作用。 3.学习写有文采文章的方法。 【学习实施】 一、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一文,理解有文采的文章体现出的特点。 2.搜集写作素材。搜集思想深刻、文采飞扬的文章。 二、写作指导 【理解作文思想和形式的关系】 所谓“思想”,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锤炼思想,就是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边写边思考,最终达到思想深刻、有序。 所谓“形式”是指文章外在的状态,表现内容很多,其中“有文采”是非常重要的。有文采是高 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要求,指文章言辞传神,生动活泼,能把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写得有 血有肉,说得绘声绘色,能把所议之理阐发得生动形象、精辟透彻,通篇流畅自然,富有表 现力。 作文的思想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内核;思想只有从语言 上才能表达出来,语言的文采才能更好地表现思想。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在语言表达上,交错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长句和短句相对 而言。一般地说,长句字数多,结构较复杂,层次也较多,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 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整句与散 句也各有长处。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 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 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整、散根据需要交错使用,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 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 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 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等。 1.词语生动 要做到词语生动,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文章中的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就像建筑中 所用的沙、石、砖、木、水泥等一样。建筑材料,在工程动工之前,就得准备齐全,写作所 用的语言材料,事先也得准备好,否则,肚里空空如也,下笔就不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 即使搜肠刮肚,拼凑成文,读起来也定会索然寡味、倒人胃口。 丰富词语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途径,即深入社会,直接向人民群众学习。二是间接途径, 即从书本知识中吸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多读、多记, 涵泳其中,日积月累,词汇自然就慢慢丰富起来。 要使自己的高考作文体现词语生动的特点,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即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我们就应该积累什么样的词语。那么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 呢?概括地说,就是新鲜、活泼、不老套、不死板、充满活力、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 即生动的词语。 ①使用形象性词语 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与影一样。换句话说,大 凡生动的语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建筑美,即有立体感。它能调动
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 的感觉。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由于 两个词用得生动恰当、具有立体感,才使得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 使用。动词使用得巧妙得当,就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 格特征,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浮雕感。所以,行文中使 用的动词,应该是准确的动词、具有生动的可感性、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寓含作者的爱 憎感情。 ②使用音乐性的词语 汉语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语言,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一种音乐美。所谓音乐美,就是 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 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行文过程中,注意声调搭配、协调韵脚、巧用叠字、讲究 节奏等。 举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ˆ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 泻的景象。描摹月光自上而下地洒落,轻柔而流动。 浮——描摹月光自下而上缓缓升起,又慢慢地泛开来,弥满荷塘。 洗笼化静景为动景,传神地描摹了月光匀润轻柔缥缈的朦胧美。 动形叠写形声色,特征鲜明音韵谐 小结: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 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 动词使用—生动形象,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可感。(泻、 浮、洗、笼) 形容词——抓住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贴切生动。静静、薄薄、青、轻 2.句式灵活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例如:整句(如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 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巧用文言,文章自有古雅之风。所谓“句式灵活”,是指作者 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 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常见的句 式有以下几组: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单句与 复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整句与散句等。句子按语气分还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 叹句。要使文章的的句式灵活,注意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述一个意思,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 表达效果和语言环境的特点,掌握变换句式和选择句式的一般方法。 举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A、怎么了,你?B、你怎么了 主谓倒置,把女人对水生的关切之情表达的更加急切了。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一个问句,三个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憎恶之情。如同当面指斥,(使敌人处于被告地位)用 第二人称,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再一反问,答在其中:你们杀死李先生是没有任
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 的感觉。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由于 两个词用得生动恰当、具有立体感,才使得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 使用。动词使用得巧妙得当,就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 格特征,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浮雕感。所以,行文中使 用的动词,应该是准确的动词、具有生动的可感性、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寓含作者的爱 憎感情。 ②使用音乐性的词语 汉语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语言,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一种音乐美。所谓音乐美,就是 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 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行文过程中,注意声调搭配、协调韵脚、巧用叠字、讲究 节奏等。 举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 泻的景象。描摹月光自上而下地洒落,轻柔而流动。 浮——描摹月光自下而上缓缓升起,又慢慢地泛开来,弥满荷塘。 洗 笼 化静景为动景,传神地描摹了月光匀润轻柔缥缈的朦胧美。 动形叠写形声色,特征鲜明音韵谐。 小结: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 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 动词 使用 ——生动形象,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可感。(泻、 浮、洗、笼) 形容词——抓住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贴切生动。静静、薄薄、青、轻。 2.句式灵活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例如:整句(如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 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巧用文言,文章自有古雅之风。所谓“句式灵活”,是指作者 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 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常见的句 式有以下几组: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单句与 复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整句与散句等。句子按语气分还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 叹句。要使文章的的句式灵活,注意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述一个意思,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 表达效果和语言环境的特点,掌握变换句式和选择句式的一般方法。 举例: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A、怎么了,你?B、你怎么了。 主谓倒置,把女人对水生的关切之情表达的更加急切了。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一个问句,三个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憎恶之情。如同当面指斥,(使敌人处于被告地位)用 第二人称,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再一反问,答在其中:你们杀死李先生是没有任
何道理的。激发了听众强烈的共鸣。 长短整散陈问叹,常式变式尽其妙 小结:追求文采可以通过句式上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是否相间的灵活搭配,表现出一种 参差错落,灵动自然之美,还可以通过常见的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被动句,表达出丰 富的语气、情感。 【善用修辞】 讲究语法,是为了把话说通,使文章文从字顺,这是对作文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讲究 修辞,则是为了把话写美。所谓“把话写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是 对文章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造成这种 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 素。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 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唐代的散文家李翱 在《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意思是说一篇文章,即 使立意深刻,道理得当,但如果语言不准确、不鲜明、不生动,那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的作 品。这些,都说明了修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一个意思,用不用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截然不同的。 《考试说明》要求高中生能正确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 排比、设问、反问等,要理解这几种修辞的作用和效果,在行文中准确使用。 1.掌握常见修辞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 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 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 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 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2.了解使用常见修辞的注意事项 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 和物或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 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 容的统 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 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 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3.提高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恰当的能力
何道理的。激发了听众强烈的共鸣。 长短整散陈问叹,常式变式尽其妙。 小结:追求文采可以通过句式上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是否相间的灵活搭配,表现出一种 参差错落,灵动自然之美,还可以通过常见的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被动句,表达出丰 富的语气、情感。 【善用修辞】 讲究语法,是为了把话说通,使文章文从字顺,这是对作文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讲究 修辞,则是为了把话写美。所谓“把话写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是 对文章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造成这种 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 素。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 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唐代的散文家李翱 在《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意思是说一篇文章,即 使立意深刻,道理得当,但如果语言不准确、不鲜明、不生动,那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的作 品。这些,都说明了修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一个意思,用不用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截然不同的。 《考试说明》要求高中生能正确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 排比、设问、反问等,要理解这几种修辞的作用和效果,在行文中准确使用。 1.掌握常见修辞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 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 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 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 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2.了解使用常见修辞的注意事项 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 和物或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 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 容的统一。 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 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 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3.提高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恰当的能力
在写作时,我们要培养使用修辞手法的自觉意识,更要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各种修辞手法使 用得是否恰当的能力。因为这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前提,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 举例 人生就是一场戏,而母亲的戏和我的戏都是独角戏。母亲的剧本有我,但我却放弃了演绎的 机会:我的剧本中也有母亲,而我却拒绝让母亲演出。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 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 悟美的心灵。 六月的雨就是无情的你伴随着点点滴滴痛击我心里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比喻——形象美 排比—气势美 引用—哲理美 设问——一波澜美 反问—阳刚美 对偶——音节美 反语—讽刺美 比夸拟引更生动,排偶反复情势浓。 小结:善用修辞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常用的有绽入艺术的比喻,增强气势的 排比,浓化情感的拟人,也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用到其它修辞手法,总之,为了文章的神采 飞扬要善于巧用、妙用。 练习:仿照下面句式,在横线上再续写两个句子。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你是 酷暑里的浓荫,你是雾海里的航标灯。啊,友情,你在哪里? 【解析】这道题,例句在内容上都能说明友情的重大作用,句式上都是暗喻句,结构上都采 用主谓宾结构。因此,续写的两个句子也要符合这些要求。 【文句富有意蕴】 文章有文采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是“文句有意蕴”。所谓“意蕴”,就是指“内在的意义”或“含 义”。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 有尽而意无穷”。“有意蕴”’,就是要求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对“意蕴”和道理,不 作淋漓尽致的发掘,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 宋人黄庭坚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说:“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 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锋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作 箭中追骑矣。·余因深悟画格。”这个李伯时的画技之高超,实在值得称道。他为黄庭坚画了 幅画,画的是李广夺胡儿马后,弯弓射胡儿追骑的场面,但画中只出现了李广驰骑引弓的镜 头,而没有画出“箭中追骑”这一结果。这正是李伯时的高明之处。这样画,表明李伯时深深 懂得作画要有意蕴的道理。在这幅画中,李伯时虽然没有画出李广射中胡儿追骑的内容,但 观画者却可以由李广“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的动作、神情、射技等,推想岀胡儿追骑将应 弦而倒的结果。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有限的画面中显示出广阔的景象和丰富的内 涵,可以给欣赏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 画家作画,讲究有蕴藉含蓄,追求有包孕的片刻;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借鉴这种“画格”,讲 求文句含蓄,有意蕴。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看做有头脑的人。 不要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这段话道出了 使文句有意蕴的秘诀:作者在行文时,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如果文章把什么话
在写作时,我们要培养使用修辞手法的自觉意识,更要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各种修辞手法使 用得是否恰当的能力。因为这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前提,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 举例: 人生就是一场戏,而母亲的戏和我的戏都是独角戏。母亲的剧本有我,但我却放弃了演绎的 机会;我的剧本中也有母亲,而我却拒绝让母亲演出。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 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 悟美的心灵。 六月的雨就是无情的你 伴随着点点滴滴痛击我心里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比喻——形象美 排比——气势美 引用——哲理美 设问——波澜美 反问——阳刚美 对偶——音节美 反语——讽刺美 比夸拟引更生动,排偶反复情势浓。 小结:善用修辞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常用的有绽入艺术的比喻,增强气势的 排比,浓化情感的拟人,也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用到其它修辞手法,总之,为了文章的神采 飞扬要善于巧用、妙用。 练习:仿照下面句式,在横线上再续写两个句子。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 你是 酷暑里的浓荫 , 你是雾海里的航标灯 。啊,友情,你在哪里? 【解析】这道题,例句在内容上都能说明友情的重大作用,句式上都是暗喻句,结构上都采 用主谓宾结构。因此,续写的两个句子也要符合这些要求。 【文句富有意蕴】 文章有文采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是“文句有意蕴”。所谓“意蕴”,就是指“内在的意义”或“含 义”。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 有尽而意无穷”。“有意蕴”,就是要求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对“意蕴”和道理,不 作淋漓尽致的发掘,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 宋人黄庭坚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说:“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 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锋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作 箭中追骑矣。’余因深悟画格。”这个李伯时的画技之高超,实在值得称道。他为黄庭坚画了 幅画,画的是李广夺胡儿马后,弯弓射胡儿追骑的场面,但画中只出现了李广驰骑引弓的镜 头,而没有画出“箭中追骑”这一结果。这正是李伯时的高明之处。这样画,表明李伯时深深 懂得作画要有意蕴的道理。在这幅画中,李伯时虽然没有画出李广射中胡儿追骑的内容,但 观画者却可以由李广“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的动作、神情、射技等,推想出胡儿追骑将应 弦而倒的结果。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有限的画面中显示出广阔的景象和丰富的内 涵,可以给欣赏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 画家作画,讲究有蕴藉含蓄,追求有包孕的片刻;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借鉴这种“画格”,讲 求文句含蓄,有意蕴。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看做有头脑的人。 不要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这段话道出了 使文句有意蕴的秘诀:作者在行文时,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如果文章把什么话
都说尽,或者把话说得太浮露,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 三隅于字外”,就剥夺了读者作“不尽之远想”的权利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写过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又名《讨武妻檄》), 该文气势雄壮,词锋犀利,音韵铿锵,文质兼美,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相传当武则天读到 斥责其篡位夺权的段落时,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对左右说:这个骆宾王,要是在文中只说我 坏,而不说我是如何如何坏,那就更可怕了。武则天在看这篇檄文时,为什么会哈哈大笑? 究其原因,无非是在笑骆宾王把话说得太明白、太浮露,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看来 这个武则天也懂得作文之道。这个传说,正好从反面告诉我们:文句要有意蕴,有“包孕的 片刻”:否则,人们读后,只会感到味同嚼蜡 怎样才能使文句有意蕴?一般说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符号代替法 所谓符号代替法,是指行文时有意把读者根据语境可推知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的一种写 作方法。运用符号代替法,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使用符号代替法时,必须预先提 供特定的语言环境,使读者在推测、想象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时,有据可依;否则,就会 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①当所要表达的某一内容难以尽述或不必尽述,不尽述反而可使文章含蓄、隽永时 两片粗石凿成圆,如日头和月亮,硬被合在一起磨擦。转啊转,转得好慢,和驴的脚步同样 慢。磨眼儿很细,成升成斗的粮食慢慢流进去,成晌成夜的时间慢慢流进去,磨出了粗粗的 面粉,也消磨了长长的日月。磨房里,有一支长长而又沉沉的乐曲:石磨、驴蹄儿、筛面箩 合奏的交响曲。演出了数千年,数千年旋律依旧,没有高潮,没有变化,年年重复着一个无 头无尾、平淡无奇的故事。乐曲里,春秋交替,历史爬行,一代又一代,小媳妇成了老太婆, 小伙子成了白头翁。时间被磨得模糊,心灵被磨得愚钝。于是,磨房里长长的无聊,也就失 去了枯燥,她或他,在筛面和骂驴的间歇,会哼一首祖传的歌谣。于是,从窝头、稀饭和糠 糠菜菜里,从贫寒清淡的生活里,得到了满足和惬意...(节选自周同实的《石磨》) 这段文字是《石磨》的第一自然段。在段末作者使用了符号代替法。文末省略号所替代的内 容是难以尽述的。文中的主人公们,“从窝头、稀饭和糠糠菜菜里,从贫寒清淡的生活里”, 除了“得到了满足和惬意”之外,还可得到些什么?同学们从所提供的语境中是不难“思而得 之”的。因此,作者把这些难以尽述而读者又能“思而得之”的东西用省略号来取代,恰到好 处,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当所要表达的某些内容不必明述,不明述反而可使文章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时 例如,张新民的微型小说《落棋有声》,写的是某厂厂长通过分析两位铸造车间主任候选人 与自己下棋时的细枝末节,来确定车间主任人选的故事。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厂长与两位 候选人下完棋后,“径自朝汪科长(组织科长)家走去...”厂长为什么这时要径自朝组织科 长家走去?他要找汪科长谈些什么?这个铸造车间的主任究竟谁当好?厂长此时心中是否 已经有了底?…行文至此,这些内容作者只字不提,而是巧妙地以一个省略号将它们取而 代之。这样处理,真是匠心独运,高明之至!这些被省略号所取代的内容,根据上文所提供 的语境,同学们完全可以“思而得之”,属于不必明述的范畴,作者此时惜墨如金,不失时机 地将它们统统省略掉,而以“不言言之”,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这真是神来之笔! 拉辛在《拉奧孔》里说,艺术家的创作“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本文的作者正 是做到了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才一跃而成为上品。 2.形象暗示法 形象暗示法也叫象征法。就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 艺术手法。它由本体和征体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 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形象暗示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
都说尽,或者把话说得太浮露,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 三隅于字外”,就剥夺了读者作“不尽之远想”的权利。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写过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又名《讨武 檄》), 该文气势雄壮,词锋犀利,音韵铿锵,文质兼美,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相传当武则天读到 斥责其篡位夺权的段落时,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对左右说:这个骆宾王,要是在文中只说我 坏,而不说我是如何如何坏,那就更可怕了。武则天在看这篇檄文时,为什么会哈哈大笑? 究其原因,无非是在笑骆宾王把话说得太明白、太浮露,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看来 这个武则天也懂得作文之道。这个传说,正好从反面告诉我们:文句要有意蕴,有“包孕的 片刻”;否则,人们读后,只会感到味同嚼蜡。 怎样才能使文句有意蕴?一般说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符号代替法 所谓符号代替法,是指行文时有意把读者根据语境可推知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的一种写 作方法。运用符号代替法,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使用符号代替法时,必须预先提 供特定的语言环境,使读者在推测、想象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时,有据可依;否则,就会 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①当所要表达的某一内容难以尽述或不必尽述,不尽述反而可使文章含蓄、隽永时。 两片粗石凿成圆,如日头和月亮,硬被合在一起磨擦。转啊转,转得好慢,和驴的脚步同样 慢。磨眼儿很细,成升成斗的粮食慢慢流进去,成晌成夜的时间慢慢流进去,磨出了粗粗的 面粉,也消磨了长长的日月。磨房里,有一支长长而又沉沉的乐曲:石磨、驴蹄儿、筛面箩 合奏的交响曲。演出了数千年,数千年旋律依旧,没有高潮,没有变化,年年重复着一个无 头无尾、平淡无奇的故事。乐曲里,春秋交替,历史爬行,一代又一代,小媳妇成了老太婆, 小伙子成了白头翁。时间被磨得模糊,心灵被磨得愚钝。于是,磨房里长长的无聊,也就失 去了枯燥,她或他,在筛面和骂驴的间歇,会哼一首祖传的歌谣。于是,从窝头、稀饭和糠 糠菜菜里,从贫寒清淡的生活里,得到了满足和惬意……(节选自周同实的《石磨》) 这段文字是《石磨》的第一自然段。在段末作者使用了符号代替法。文末省略号所替代的内 容是难以尽述的。文中的主人公们,“从窝头、稀饭和糠糠菜菜里,从贫寒清淡的生活里”, 除了“得到了满足和惬意”之外,还可得到些什么?同学们从所提供的语境中是不难“思而得 之”的。因此,作者把这些难以尽述而读者又能“思而得之”的东西用省略号来取代,恰到好 处,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当所要表达的某些内容不必明述,不明述反而可使文章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时。 例如,张新民的微型小说《落棋有声》,写的是某厂厂长通过分析两位铸造车间主任候选人 与自己下棋时的细枝末节,来确定车间主任人选的故事。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厂长与两位 候选人下完棋后,“径自朝汪科长(组织科长)家走去……”厂长为什么这时要径自朝组织科 长家走去?他要找汪科长谈些什么?这个铸造车间的主任究竟谁当好?厂长此时心中是否 已经有了底?……行文至此,这些内容作者只字不提,而是巧妙地以一个省略号将它们取而 代之。这样处理,真是匠心独运,高明之至!这些被省略号所取代的内容,根据上文所提供 的语境,同学们完全可以“思而得之”,属于不必明述的范畴,作者此时惜墨如金,不失时机 地将它们统统省略掉,而以“不言言之”,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这真是神来之笔! 拉辛在《拉奥孔》里说,艺术家的创作“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本文的作者正 是做到了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才一跃而成为上品。 2.形象暗示法 形象暗示法也叫象征法。就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 艺术手法。它由本体和征体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 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形象暗示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