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经济改革战略的演变 以改革的主要措施为标志, 将经济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2)增量改革(1979-1993) (3)整体推进(1994年以来)
2、我国经济改革战略的演变 ◼ 以改革的主要措施为标志, 将经济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2)增量改革(1979-1993) (3)整体推进(1994年以来)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中央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 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方针的确定: 1958年,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是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即 在各级机关之间划分权力和利益 成为1958年改革的基本内容。 体制改革”被定义为“体制下放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 中央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 ◼ 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方针的确定: 1958年,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是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即 在各级机关之间划分权力和利益, 成为1958年改革的基本内容。 ◼ “体制改革”被定义为“体制下放”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体制下放”政策的实施: 下放的权利包括 计划权、企业管辖权、物资分配权、基本 建设项目权、投资和信贷管理权、财政权 和税收权、劳动管理权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 “体制下放” 政策的实施: 下放的权利包括 —— 计划权、企业管辖权、物资分配权、基本 建设项目权、投资和信贷管理权、财政权 和税收权、劳动管理权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体制下放”造成的经济混乱及其救治: 1958年末,经济效率大幅度下降, 大量资源耗费,消极后果开始显现。 1959年,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 右” 1960年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八字方针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 “体制下放”造成的经济混乱及其救治: 1958年末,经济效率大幅度下降, 大量资源耗费,消极后果开始显现。 1959年,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 右” 。 1960年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八字方针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1958-1976 体制下放改革, 以造成经济混乱和随后重新集中告 政性分权:“一放就乱”、“一管就 死 形成“放 乱收—死”的循环。 ■“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 ■分权的计划经济比集权的计划经济还要坏
(1)行政性分权(1958-1978) ◼ 1958-1976 体制下放改革, 以造成经济混乱和随后重新集中告终。 ◼ 行政性分权:“一放就乱” 、 “一管就 死” , 形成 “放—— 乱——收——死” 的循环。 ◼ “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 ◼ 分权的计划经济比集权的计划经济还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