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孟子》之 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从孔子到孟子》之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 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 “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 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 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 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 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 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 “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 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 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 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 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 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 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 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 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 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 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 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 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 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 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 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 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 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 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 ,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 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 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 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拘囚。公元前496 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 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拘囚。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 圣贤之一。(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这里是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 ,入则事父兄”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彫也”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 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 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 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拘囚。公元前496 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 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拘囚。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 圣贤之一。(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这里是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拘囚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 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 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 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拘囚,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 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 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 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拘囚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 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 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 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拘囚,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 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 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 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