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起源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古 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 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后 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不同程度 的修复;特别是1958年以来,更按原貌重 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 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因为 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故 事发生在这里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即古 蒲州城东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 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后 虽曾毁于地震、大火,但都得到不同程度 的修复;特别是1958年以来,更按原貌重 修,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因为 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的故 事发生在这里。 故事起源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 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 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公元九世纪唐人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 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 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 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 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 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 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 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 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材取自 ⚫ 公元九世纪唐人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四百年 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成 了 (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 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 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为 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的基础。 ⚫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五万言 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 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西厢记诸宫调》
你你告你帝命母你你你非公合你你你你你合你你你你告必你你你你你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 生于1255-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 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 和台臣易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 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目目 》。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 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 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 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1337年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 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 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 和台臣易不和’ ,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 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 》。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 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 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 平复的政治创伤。 ”“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 问。
原始故事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發 豫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盏 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 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 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 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端服严容将张 缘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 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 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 澺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 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 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 补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 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 。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 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 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 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 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 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 ,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 入” ,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 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 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 孽,是用忍情” ,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 补过” 。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原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