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试卷共6页总分:150分时间:140分钟 第一部分(2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5分)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特别“中国”的文化类节目触动了 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 xid xiang)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多姿多彩的民族生 活,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丰富,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增添了( xuan li 的风景。树立文化自信,创作更多植根传统土壤( rong he) 时代气质的文化精 品,我们的精神殿堂定将更加灿烂辉煌。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xia xiang xuan li rong he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3.文中处的标点符号应为 (1分) 4.我校拟仿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创办校园广播节目《身边的朗读者》,请你参与策划。 (1)请你为《身边的朗读者》节目拟写一句广告语。(2分) (2)伴随着校园节目《身边朗读者》的开播,校园阅读氛围愈发浓烈。阅读经典,唇齿留香。请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和A、李忠在潘家酒楼上喝酒。其间,鲁提辖有两次发火。 第一次“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碗儿都丢在楼板上”,第二次是“·A、李忠抱住劝道:‘哥 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才劝得他住。”请问A是谁?(写出人名和绰号) (2分) ②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他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斗杀西门庆,醉打, 大闹 ,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上反抗的道路。(2分) ③《水浒》中有许多“打杀”的情节,如选段中的“拳打镇关西”、“斗杀西门庆”等。请你说说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打杀”情节。(3分) 5.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 江苏省南通市 2017-2018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试卷共 6 页 总分:150 分 时间:140 分钟 第一部分(2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特别“中国” 的文化类节目触动了 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xiá xiǎng)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多姿多彩的民族生 活,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丰富,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增添了(xuàn lì) 的风景。树立文化自信,创作更多植根传统土壤 (róng hé ) 时代气质的文化精 品,我们的精神殿堂定将更加灿烂辉煌。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 分) xiá xiǎng xuàn lì róng hé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 分) 3.文中 处的标点符号 ....应为 (1 分) 4.我校拟仿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创办校园广播节目《身边的朗读者》,请你参与策划。 (1)请你为《身边的朗读者》节目拟写一句广告语。(2 分) (2)伴随着校园节目《身边朗读者》的开播,校园阅读氛围愈发浓烈。阅读经典,唇齿留香。请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和 A 、李忠在潘家酒楼上喝酒。其间,鲁提辖有两次发火。 第一次“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碗儿都丢在楼板上”,第二次是“ A 、李忠抱住劝道:‘哥 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才劝得他住。”请问 A 是谁?(写出人名和绰号) (2 分) ②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他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斗杀西门庆,醉打 , 大闹 ,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上反抗的道路。(2 分) ③《水浒》中有许多“打杀”的情节,如选段中的“拳打镇关西”、“斗杀西门庆”等。请你说说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打杀”情节。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课文原句填空。(8 分)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⑤《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⑥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6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6、7题。(8分) 秋夜山居 施肩吾(唐)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6.诗歌首句中哪个词点明了时令属“秋”?为什么?(4分) 答 7.“百尺老松衔半月”中的“衔”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赏析它的妙处。(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8-15题(16分)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 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 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 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 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 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i):
2 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 。 ②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③ ,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 浊酒一杯家万里, 。 ⑤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⑥ 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 第二部分(62 分) (一)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 6、7 题。(8 分) 秋夜山居 施肩吾(唐)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①素机:织布机。 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6.诗歌首句中哪个词点明了时令属“秋”?为什么?(4 分) 答: 7.“百尺老松衔半月”中的“衔”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赏析它的妙处。(4 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 8-15 题(16 分)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 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 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 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 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 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 1890 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
屡次,不断地。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3)无不毕肖( (4)或立或卧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子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2分) 译文: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译文: 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2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2.【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6题。(16分) 人需要出走 蒋勋 ①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容易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对创作力的激发,所 以需要出走 ②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认识一个14岁的苏格兰小孩,带个毡呢帽 打扫厕所一个学期存了点钱,就到欧洲来旅行,钱花完了他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 笛赚钱,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年轻人竟然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将来长大 以后,能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 ③我希望壮游能带动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一辈子也 不会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欧洲,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
3 屡次,不断地。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不能名.其一处也。( ) (3)无不毕肖. ( ) (4)或.立或卧。 (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2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2 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2.【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 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3~16 题。(16 分) 人需要出走 蒋 勋 ①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容易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对创作力的激发,所 以需要出走。 ②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认识一个 14 岁的苏格兰小孩,带个毡呢帽, 打扫厕所一个学期存了点钱,就到欧洲来旅行,钱花完了他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 笛赚钱,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年轻人竟然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将来长大 以后,能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 ③我希望壮游能带动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一辈子也 不会有出息。很多人要去欧洲,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
觉得你要去做什么?”《西游记》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那他去取经不是 很容易吗?为什么需要唐三藏带?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三藏有动机。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 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的困难都可以一层层地被克服,你就能走出去,就能壮游 ④“壮游”的“壮”字,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出游是很大 的反省,是用异文化来检查自身文化的过程,是在比较中了解文化的不同的体验 ⑤人不可能不主观,可是在出游时,可以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即使只是参加旅行团 出游,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跟视野。我带朋友去吴哥窟,我会说:“我现在带你们去柬埔寨人的 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形容人穷叫“家徒四壁”,柬埔寨人连壁都没 有。我在台湾,老觉得我还缺什么,到了那里,我以为我比柬埔寨人富有。可是后来我看到他们 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脱得光光的,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裕太 多了。我一生当中从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次出游都值 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就又可能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 而是向内的反省。 ⑥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写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 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一一只要是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避免脑 子僵化、心灵麻木。 ⑦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天,低头看路边的小花小草,侧耳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鸣叫?就 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有删 13.纵观全文,说说文章首段的作用。(4分) 14.阅读第③段,分析段落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15.文章第⑤段中说“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且是向内的反省。”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 理解。(4分) 16.第⑥段所论述内容,写了很多“非出走”的方式,似乎与中心论点不符,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22分) 拯救 符浩勇 ①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
4 觉得你要去做什么?”《西游记》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那他去取经不是 很容易吗?为什么需要唐三藏带?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而唐三藏有动机。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 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的困难都可以一层层地被克服,你就能走出去,就能壮游。 ④“壮游”的“壮”字,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出游是很大 的反省,是用异文化来检查自身文化的过程,是在比较中了解文化的不同的体验。 ⑤人不可能不主观,可是在出游时,可以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即使只是参加旅行团 出游,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跟视野。我带朋友去吴哥窟,我会说:“我现在带你们去柬埔寨人的 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形容人穷叫“家徒四壁”,柬埔寨人连壁都没 有。我在台湾,老觉得我还缺什么,到了那里,我以为我比柬埔寨人富有。可是后来我看到他们 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脱得光光的,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裕太 多了。我一生当中从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次出游都值 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就又可能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 而是向内的反省。 ⑥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 成行,阅读、写作、聊天、学习、陪伴、分享、 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只要是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避免脑 子僵化、心灵麻木。 ⑦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天,低头看路边的小花小草,侧耳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鸣叫?就 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有删改) 13.纵观全文,说说文章首段的作用。(4 分) 答: 14.阅读第③段,分析段落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 分) 答: 15.文章第⑤段中说“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且是向内的反省。”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 理解。(4 分) 答: 16.第⑥段所论述内容,写了很多“非出走”的方式,似乎与中心论点不符,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4 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7~21 题。(22 分) 拯 救 符浩勇 ①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
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 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②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 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③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④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 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他。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 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⑤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 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 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 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 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 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 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⑥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 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 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 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 “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⑦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 平静。 ⑧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 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一一木板钉成的墙壁 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 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 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⑨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 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
5 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 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②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 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③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④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 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他。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 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⑤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 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 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 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 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 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 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⑥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 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 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 必相 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 “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⑦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 平静。 ⑧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 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 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 声泪俱下,震撼了在 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 600 元,阿炳捐了 2000 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 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⑨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 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 4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