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因为:第一,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第二,世界是在时间、空间 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三, 物质世界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 工作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中,发现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总之,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在实 际工作中贯彻唯物主义,取得各项工作的胜利。②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把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③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两点:第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它区别于动物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的活动,它区别于人的精神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生产的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人类要 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调控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在社 会生产实践中,不仅人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而且人与人也要进行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 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在社会各种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 践首先是调整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环节和方面。在阶级社会中 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践 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 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制约的。科学实 验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为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服务。随着社会实 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3、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 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实在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的过程,虽然实践包含的目的、意志、 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客观物质的。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在人们自觉意识支配之下进行的。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 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 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3)社会历史性
16 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因为:第一,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第二,世界是在时间、空间 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三, 物质世界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 工作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中,发现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总之,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在实 际工作中贯彻唯物主义,取得各项工作的胜利。②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把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③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两点:第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它区别于动物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的活动,它区别于人的精神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生产的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人类要 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调控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在社 会生产实践中,不仅人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而且人与人也要进行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 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在社会各种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 践首先是调整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环节和方面。在阶级社会中, 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践 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 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制约的。科学实 验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为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服务。随着社会实 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3、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 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实在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的过程,虽然实践包含的目的、意志、 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客观物质的。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在人们自觉意识支配之下进行的。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 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 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3)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 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 其限制。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1、主体、客体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能力结构 和社会结构。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客体的形式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自然形式的 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一一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 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这二者现实地连接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实践。 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因素渗透到客体中,即主体客体化(主体对 象化)。同时客体也通过实践,丧失对象化的形式,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的生 命结构要素或本质力量因素,成为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客体非对象化) (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区别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自在世界又称为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两 重含义:一是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二是 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则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联系 人类世界不同与自在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首先,自在世界构成 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其次,天然自然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 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人化自然仍要参与整个自然的运动过程,要 受由自然规律支配 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马克思这 论断表明,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创造了人,一方面是指在人类起源上,是劳动使动物变成人;另 方面是指劳动还在时刻不停地重新塑造着人,并创造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正是在 这种意义上说,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 人类生存的前提;第二,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第三,实践使人成为“社会 存在物”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2、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与党的思想路线 、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17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 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 其限制。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1、主体、客体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能力结构 和社会结构。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客体的形式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自然形式的 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 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这二者现实地连接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实践。 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因素渗透到客体中,即主体客体化(主体对 象化)。同时客体也通过实践,丧失对象化的形式,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的生 命结构要素或本质力量因素,成为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客体非对象化)。 (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1、区别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自在世界又称为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两 重含义:一是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二是 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则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联系 人类世界不同与自在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首先,自在世界构成 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其次,天然自然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 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人化自然仍要参与整个自然的运动过程,要 受由自然规律支配。 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马克思这一 论断表明,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创造了人,一方面是指在人类起源上,是劳动使动物变成人;另一 方面是指劳动还在时刻不停地重新塑造着人,并创造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正是在 这种意义上说,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 人类生存的前提;第二,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第三,实践使人成为“社会 存在物”。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2、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与党的思想路线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作用 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讲授内容 第二节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的起源 随着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思维着的精神”,即人类意识 也就产生了。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科学证明:地球 在45亿年前形成,当时在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人类。也没有意识。只是到了距 今二三百万年前,当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时,才产生了人的意识。 (2)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结果。从自然历史过程看,自 然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由一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 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生产劳动对 意识的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①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在劳 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所不能胜任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必须要有人类意识这种反 映形式):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社会性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语言的产生使人能 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③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这就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所以马克 思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离 开社会,离开实践(劳动),就不可能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科学解释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就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而言的,是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性。意识的本质是人 脑对物质的反映,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的反 映。前者说明意识和它的器官是关系,后者说明意识和客体的关系。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作为人脑的 机能,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 是指那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一一语言 和文字系统。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是具体形象的感性反映;在第二信号系统 基础上产生的反映,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第二信号 系统则是人所特有的。人类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所进行的意识活动,无论 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动物心理所无法比拟的 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脑是意识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入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 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没有外界信息的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都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但无论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 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观存在
18 讲授内容 第二节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随着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即人类意识 也就产生了。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科学证明:地球 在 45 亿年前形成,当时在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人类。也没有意识。只是到了距 今二三百万年前,当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时,才产生了人的意识。 (2)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结果。从自然历史过程看,自 然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由一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 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生产劳动对 意识的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①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在劳 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所不能胜任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必须要有人类意识这种反 映形式);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社会性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语言的产生使人能 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③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这就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所以马克 思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离 开社会,离开实践(劳动),就不可能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科学解释。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就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而言的,是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性。意识的本质是人 脑对物质的反映,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的反 映。前者说明意识和它的器官是关系,后者说明意识和客体的关系。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作为人脑的 机能,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 是指那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 和文字系统。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是具体形象的感性反映;在第二信号系统 基础上产生的反映,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第二信号 系统则是人所特有的。人类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所进行的意识活动,无论 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动物心理所无法比拟的。 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脑是意识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入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 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没有外界信息的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都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但无论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 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观存在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主体会 有不同的反映,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究其根本原因,这种情况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 实践的差异所形成的。无论是那一种原因,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它们都可以从物质的 过程得到说明。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 实的摹写,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形态。但从根 本上说,这种虚假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即使“神”也不过是人自身的 异化。人的意识不管主观的色彩多么浓厚,不管披上什么样的神秘外衣,归根到底有着自己 的客观“原型” 但是,人的大脑并非是一块“白板”,并非只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作机械的应答,而是 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能动的改造,实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 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列宁认 为:“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象”,都是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意识是主 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把意识视为主观自生的东西;庸俗唯物主义否认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等同于物质,都是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 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 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简言之,即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 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 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 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 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 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 泥坑 2、意识与人工智能 在现时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引人瞩目。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我们决不 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人工智能的作用在于:延伸了人类智能,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范围。 人工智能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理由如下: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的生理和心理。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有创造力
19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主体会 有不同的反映,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究其根本原因,这种情况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 实践的差异所形成的。无论是那一种原因,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它们都可以从物质的 过程得到说明。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 实的摹写,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形态。但从根 本上说,这种虚假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即使“神”也不过是人自身的 异化。人的意识不管主观的色彩多么浓厚,不管披上什么样的神秘外衣,归根到底有着自己 的客观“原型”。 但是,人的大脑并非是一块“白板”,并非只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作机械的应答,而是 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能动的改造,实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 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认 为:“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象”,都是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意识是主 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把意识视为主观自生的东西;庸俗唯物主义否认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等同于物质,都是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 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 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简言之,即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 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 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 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 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 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 泥坑。 2、意识与人工智能 在现时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引人瞩目。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我们决不 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人工智能的作用在于:延伸了人类智能,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范围。 人工智能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理由如下: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的生理和心理。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有创造力
第四,人工智能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工作。 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 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性,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充分发挥能 动性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是对立的。所谓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 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 践的统一。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 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是统一的。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 求是,脱离实际,违背规律,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只能导致主观主义和盲目蛮干; 同样,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二者的内在统一,要求我们要把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与满腔的革命热情和干劲结合起来,那种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割裂开来的观点是 错误的。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原理得出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 原理,就要把握住这个精髓,才能在实际的学习工作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满腔的革命热 情和干劲结合起来,才能有所作为。 思考题 1.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 2.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 世界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讲授内容: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原问 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地存在 着。对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做出系统和一致的回答,这构成世界观的基 本内容。哲学史上,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对第 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第一个问题作 了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回答,而对第二个问题作了唯物的辩证法的回答,因此,我们在学习和 掌握了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后,还需要系统地把握作为对“怎么样”问题之科学回答的唯物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内容极其丰富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则是它 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都是揭示
20 第四,人工智能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工作。 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 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性,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充分发挥能 动性。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是对立的。所谓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 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 践的统一。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 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是统一的。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 求是,脱离实际,违背规律,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只能导致主观主义和盲目蛮干; 同样,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二者的内在统一,要求我们要把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与满腔的革命热情和干劲结合起来,那种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割裂开来的观点是 错误的。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原理得出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 原理,就要把握住这个精髓,才能在实际的学习工作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满腔的革命热 情和干劲结合起来,才能有所作为。 思考题 1.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 2.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 世界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讲授内容: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原问 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地存在 着。对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做出系统和一致的回答,这构成世界观的基 本内容。哲学史上,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对第 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第一个问题作 了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回答,而对第二个问题作了唯物的辩证法的回答,因此,我们在学习和 掌握了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后,还需要系统地把握作为对“怎么样”问题之科学回答的唯物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内容极其丰富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则是它 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都是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