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通用范畴: 天人天天道地道人道有无有无道器道器形而上与形而下形而上形而下 理气理体用体用质用质本末形神鬼神鬼灵魂魂魄魂魄营魄形魄 形魂精神道理道德德指物指心物理事性相性 色空色空空有…变化…变……化……神化…生化…生生…动静…动……静……常权…常 变…常经权经权一两一多参两参消息阖辟穷通和同和同同异因革 因一因果·果损益乾坤阴阳刚柔虚实正反反复奇正奇性情性情人性 心性性命性理才性理欲天理人欲人心道心性习学学思思知行知 行…知能能…能所所…能知所知名实实…名理名辩辩…刑名形名言意止观 止…观…定慧定…慧…诚明诚….义利义”利….仁义仁….理势·文质博约·刑德“王 道霸道德力力命善恶善恶群己群 学派:诸子学九流十家六家儒家儒学儒教儒家八派孔孟之道思孟学派 墨家墨学墨家三派别墨后期墨家道家道德家黄老学派老庄学派 宋尹学派稷下之学法家庄子后学管仲学派管商申商申韩名家名学 著作:周易易易经易传周易大传十翼象象传象辞系辞文言说卦 序卦杂卦连山归藏三易河图书尚书书经今文尚书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洪范诸经三百篇三礼周礼周官仪礼士礼礼经逸礼 乐经考工记管子水地白心内业…老子…道德经…文始真经…晏子春秋…左传…春秋左氏 传左氏春秋国语春秋外传论语公冶长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子……墨子尚贤尚 同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大取…小取非命非儒墨经墨辩贵义公孟董子 关尹子春秋毅粱传教梁春秋毅梁传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公羊传…司马法吴子…六韬 列子冲虚真经冲虚至德真经慎子 殷周时代的哲学 掌握萌芽时期的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 德行德治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民之所欲天命靡常有物有则则洪范九畴 六极六德六府五行五材五德三事诗言志意象韵伍举论美 温柔敦厚维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乐如一去和取同赋、比、兴礼.仪 礼仪天经地义天人之辨天人之分盈虚……赢缩转化相反相成时 相反相济物生有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绝地天通…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 1.绝地天通 描述:上古时所出现的一种神权垄断现象。语出《尚书·吕刑》、《国语·楚语下》。韦昭注:“绝地 民与天相通之道”。 解释:本来在原始社会中,财产为氏族集体公有,人们的相互关系也是平等的。这种经济关系反映 在原始宗教观念中,就是神权的集体共有,全体氏族成员部有与神灵发生关系的平等权利。由于当 时没有私有财产,所以个人一没用不着为自己求神祈相而充当巫史,这是所谓“古者民神不杂”的 真实情况。其后随着氏族制度的衰落和贫富的分化私有财产出观了,财富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每一个 家族和个人,于是普遍去求神忻福,并且发展到“夫人作亨,家为巫史”的程度。这样人人都可以 和自己所祟奉的神交通,请求该神来护佑,开始享有特权的氏族贵族不能容忍这种现状,而要求天 上的神灵也与地上的统治关系相适应,于是上帝神的现念也就逐步形成,他们在思想上逐渐垄断了 人们与天神交通的权利 两次宗教改革:由氏族制度瓦解到奴隶制度确立的过渡时期,那些刚从氏族贵族蜕化而来的奴隶主 贵族,就曾进行两次大的宗教改革
先秦 通用范畴: 天人 天 天道 地道 人道 有无 有 无 道器 道 器 形而上与形而下 形而上 形而下 理气 理 体 用体 用 质用 质 本末 形神 鬼神 鬼 灵魂 魂魄 魂 魄 营魄 形魄 形魂 精神 道理 道德 德 指物 指 心物 理事 性相 性 色空 色 空 空有…变化…变……化……神化…生化…生生…动静…动……静……常权… 常 变… 常经 权经 权 一两 一多 参两 参 消息 阖辟 穷通 和同 和 同 同异 因革 因— 因果·果 损益 乾坤 阴阳 刚柔 虚实 正反 反复 奇正 奇 性情 性 情 人性 心性 性命 性理 才性 理欲 天理 人欲 人心 道心 性习 学 学思 思 知行 知 行…知能 能…能所 所…能知 所知 名实 实…名理 名辩 辩…刑名 形名 言意 止观 止…观…定慧 定…慧…诚 明诚….义 利义”利….仁义 仁….理势·文质博约·刑德“王 道 霸道 德力 力命 善恶 善 恶 群己 群 学派:诸子学 九流十家 六家 儒家 儒学 儒教 儒家八派 孔孟之道 思孟学派 墨家 墨学 墨家三派 别墨 后期墨家道家 道德家 黄老学派 老庄学派 宋尹学派 稷下之学 法家 庄子后学 管仲学派 管商 申商 申韩 名家 名学 著作:周易 易 易经 易传 周易大传 十翼 象 象传 象辞 系辞 文言 说卦 序卦 杂卦 连山 归藏 三易 河图 书尚 书 书经 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 洪范 诸经 三百篇 三礼 周礼 周官 仪礼 士礼 礼经 逸礼 乐经 考工记 管子 水地 白心 内业…老子…道德经…文始真经…晏子春秋…左传…春秋左氏 传 左氏春秋 国语 春秋外传 论语 公冶长 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子……墨子 尚贤 尚 同 兼爱 非攻 天志……明鬼 大取…小取 非命 非儒 墨经 墨辩 贵义 公孟 董子 关尹子 春秋毅粱传 教梁春秋 毅梁传 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公羊传…司马法 吴子…六韬 列子 冲虚真经 冲虚至德真经 慎子 殷周时代的哲学 掌握萌芽时期的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 德行 德治 敬德保民 以德配天 民之所欲 天命靡常 有物有则 则 洪范九畴 六极 六德 六府 五行 五材 五德 三事 诗言志 意象 韵 伍举论美 温柔敦厚 维新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乐如一 去和取同 赋、比、兴 礼. 仪 礼仪 天经地义 天人之辨 天人之分 盈虚……赢缩转化 相反相成 时 相反相济 物生有两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绝地天通…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 1.绝地天通 描述:上古时所出现的一种神权垄断现象。语出《尚书·吕刑》、《国语·楚语下》。韦昭注:“绝地 民与天相通之道”。 解释:本来在原始社会中,财产为氏族集体公有,人们的相互关系也是平等的。这种经济关系反映 在原始宗教观念中,就是神权的集体共有,全体氏族成员部有与神灵发生关系的平等权利。由于当 时没有私有财产,所以个人一没用不着为自己求神祈相而充当巫史,这是所谓“古者民神不杂”的 真实情况。其后随着氏族制度的衰落和贫富的分化私有财产出观了,财富的多寡直接关系到每一个 家族和个人,于是普遍去求神忻福,并且发展到“夫人作亨,家为巫史”的程度。这样人人都可以 和自己所祟奉的神交通,请求该神来护佑,开始享有特权的氏族贵族不能容忍这种现状,而要求天 上的神灵也与地上的统治关系相适应,于是上帝神的现念也就逐步形成,他们在思想上逐渐垄断了 人们与天神交通的权利。 两次宗教改革:由氏族制度瓦解到奴隶制度确立的过渡时期,那些刚从氏族贵族蜕化而来的奴隶主 贵族,就曾进行两次大的宗教改革
第一次传说发生在时,他借口“古老民神不杂”,由于“九黎乱德”,弄到“民神杂揉”、“民神 同位”,使神灵“无有严威”。于是“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 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第二次据说发生在帝尧时,尧以“苗民弗用灵”为借口而出征三苗,“极虐以威,遏绝苗民”,”乃命 重、黎绝地天通”,就属这种情况 意义:(1)这两次“绝地天通”,其直接函义可能指一个部族在征服另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 自己的宗教,剥夺被统治者与神相通的权利而进行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宗教改革。(2)端项与帝 尧实行“绝地天通”来垄断神汉表面上要回复到人神不杂的阶段,实际上原始宗教经历了一个否定 之否定的过程,人人部有权与神灵相通的局面结束了,原始宗教中的民主与平等意识逐步消亡,神 权开始为特权贵族所一手垄断。当然由自发的宗教变成人为的宗执从自然崇拜(多神)进到上帝崇拜 (一神),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但在原始宗教向阶级的宗教的过渡中,这两次“绝地天通”却 起了重要的作用 2史伯 中國西周末期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考,一說史伯即伯陽父。西周將亡之際,他同鄭桓公談論西周 末年的政局時,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指出西周行將滅亡,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 同”,即去以直言進諫的正人而信與自己苟同的小人。史伯第一次區別了“和”與“同”(見和與同) 的概念。他說:“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認為不同的事物互 相結合才能產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僅不能產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變得平淡無味 ,沒有生氣了。史伯的這個思想帶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因素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描述:西周末史伯辩证法和世界观用语。 出处:《国语·郑语》载,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含义: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严格区别“和”与“同”这对范畴的涵义,反对 “去和而取同”。“和”就是以一种元素间另一种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和统一,“他”谓诸物互 为他物,比如咸甜,咸是甜的他,甜是咸的他。咸味加甜昧就是“以他平他”,也就是和,咸昧加甜 昧可以产生另一种味道就是“和实生物”,同样,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 的美味是“和五昧”的结果,百千万亿的多样性的事物是“杂五材”、“合十数”的结果。因此,聪 明的“先王”,要善于“以他平他”,致力于矛盾的均衡和统一。以此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 之”;以此治理国家,就能倾听顺逆之言,从而求得“和乐如一”的局面。如果“去和而取同”,害 怕对立面那就“以同稗同,尽乃弃矣”。以此奏乐,“声一无听”;以此调味“味一无果”;以此论物, “物一不讲”;以此治国,那就是“抟”,变成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要想不出毛病就不可能了 哲学意义(评价):史伯通过对“相同”范畴的概括,提出了具有哲学世界观意义的两个问题;第 世界起源问题。原始五行说并未提出世界起源问题,史伯既提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五材”与“百物”的关系,就变成了物质元素与具体实物的关系问题:而“和实生物” 的观点,就是以哲学命题的形式表达了物质元素的结合产生千差万别的具体实物的朴素唯物观点。 第二、矛盾关系问题。《易经》和《诗经》的作者对自然界和社会矛盾及其转化现象,都作过一些揭 露和描述,史伯是以这些感性材料为基础,第一次用理性形式提出有关矛盾的统一性问题 史伯反对“去和而取同”,主张“以他平他”,就是反对绝对等同的形而上学,容许对立面的存在来 平衡新旧矛盾这是两周之际封建经济萌芽时期新兴势力的思想反映 稷下 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中心。設在齊國都城臨瀲今山東淄博)稷門附近,故稱稷下。建立於田 齊桓公(公元前374~前356在位)之時,經過威王,至宣王時最盛。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 齊宣王“喜文學之士,自如騊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
第一次传说发生在 时,他借口“古老民神不杂”,由于“九黎乱德”,弄到“民神杂揉”、“民神 同位”,使神灵“无有严威”。于是“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 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第二次据说发生在帝尧时,尧以“苗民弗用灵”为借口而出征三苗,“极虐以威,遏绝苗民”,”乃命 重、黎绝地天通”,就属这种情况。 意义:(1)这两次“绝地天通”,其直接函义可能指一个部族在征服另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 自己的宗教,剥夺被统治者与神相通的权利而进行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宗教改革。(2)端项与帝 尧实行“绝地天通”来垄断神汉表面上要回复到人神不杂的阶段,实际上原始宗教经历了一个否定 之否定的过程,人人部有权与神灵相通的局面结束了,原始宗教中的民主与平等意识逐步消亡,神 权开始为特权贵族所一手垄断。当然由自发的宗教变成人为的宗执从自然崇拜(多神)进到上帝崇拜 (一神),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但在原始宗教向阶级的宗教的过渡中,这两次“绝地天通”却 起了重要的作用。 2.史伯 中國西周末期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考﹐一說史伯即伯陽父。西周將亡之際﹐他同鄭桓公談論西周 末年的政局時﹐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指出西周行將滅亡﹐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 同”﹐即去以直言進諫的正人而信與自己苟同的小人。史伯第一次區別了“和”與“同”(見和與同) 的概念。他說:“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認為不同的事物互 相結合才能產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僅不能產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變得平淡無味 ﹐沒有生氣了。史伯的這個思想帶有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因素。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描述:西周末史伯辩证法和世界观用语。 出处:《国语·郑语》载,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含义: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严格区别“和”与“同”这对范畴的涵义,反对 “去和而取同”。“和”就是以一种元素间另一种元素相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和统一,“他”谓诸物互 为他物,比如咸甜,咸是甜的他,甜是咸的他。咸味加甜昧就是“以他平他”,也就是和,咸昧加甜 昧可以产生另一种味道就是 “和实生物”,同样,悦耳动听的音乐是“和六律”的结果,香甜可口 的美味是“和五昧”的结果,百千万亿的多样性的事物是“杂五材”、“合十数”的结果。因此,聪 明的“先王”,要善于“以他平他”,致力于矛盾的均衡和统一。以此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 之”;以此治理国家,就能倾听顺逆之言,从而求得“和乐如一”的局面。如果“去和而取同”,害 怕对立面那就“以同稗同,尽乃弃矣”。以此奏乐,“声一无听”;以此调味“味一无果”;以此论物, “物一不讲”;以此治国,那就是“抟”,变成排斥异己,独断专行要想不出毛病就不可能了。 哲学意义(评价):史伯通过对“相同”范畴的概括,提出了具有哲学世界观意义的两个问题;第一、 世界起源问题。原始五行说并未提出世界起源问题,史伯既提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五材”与“百物”的关系,就变成了物质元素与具体实物的关系问题;而“和实生物” 的观点,就是以哲学命题的形式表达了物质元素的结合产生千差万别的具体实物的朴素唯物观点。 第二、矛盾关系问题。《易经》和《诗经》的作者对自然界和社会矛盾及其转化现象,都作过一些揭 露和描述,史伯是以这些感性材料为基础,第一次用理性形式提出有关矛盾的统一性问题。 史伯反对“去和而取同”,主张“以他平他”,就是反对绝对等同的形而上学,容许对立面的存在来 平衡新旧矛盾这是两周之际封建经济萌芽时期新兴势力的思想反映。 稷下 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中心。設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稷門附近﹐故稱稷下。建立於田 齊桓公(公元前 374~前 356 在位)之時﹐經過威王﹐至宣王時最盛。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 ﹐齊宣王“喜文學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
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聚集在稷下的學者中,有道、儒、法 、名、陰陽等各家。他們在那裡自由講學、辯論,“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形成了爭 嗚的局面 齊宣王(公元前319~前300在位)繼承其祖桓公和父威王的事業,擴置學宮,使“不治而 議論”的講學之風“復盛”。據說荀子早年也曾遊學稷下,齊襄王時,他在稷下先生中“最為老師” 並且“三為祭酒”,成為當時最有威望的學術領袖。齊稷下有相當長久的學術傳統,對於促進戰 國時期的百家爭嗚和學術繁榮起了重要作用。 稷下學者的著述,多已佚失。有的學者認為,今存《管子》書可能是齊國推崇管仲的稷下學者們 著作的彙集。 3.子產 中國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姓公孫,名僑,字子產,號成子。出身於鄭國奴隸主貴族,是鄭穆 公的孫子,司馬子國的兒子。鄭簡公十二年(前554)為卿,二十三年執政,相鄭簡公、鄭定公20餘 年,卒於鄭定公八年。子產執政,既維護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貴族的特權,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主要措施是:“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整頓田制,劃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 界,將農戶按什伍加以編制,對私田按地畝課稅;“作丘賦”,依土地人口數量交納軍賦;“鑄刑 書”,修訂並公布了成文法;實行“學而後入政”、“擇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毀鄉校,願聞 庶人議政,有控制地開放言路。他主張“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子產的政治經濟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但並不徹底,對勞動人民的反抗則採取鎮壓措施 在世界觀方面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他認為天體運行的軌道與人事遵行的 法則互不相干,否定占星術能預測人事。在鄭國遇到火災、水災、旱災時,反對求神禳祭,否定傳 統的迷信觀念。這有利於無神論思想的發展。但子產仍保留靈魂不死觀念,認為“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陽曰魂”;“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厲”。這是中國晢學史上對形神關係的 初步探討。他還提出了人性觀念,認為“夫小人之性,亹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這 是中國哲學史上探討人性問題的開端。 4史墨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姓蔡,名墨,生卒年不可考。官為晉太史,故稱史墨。長於天文星象、 五行術數與筮占。周敬王十年(前510),魯昭公被季平子趕出魯國,在流亡中死於乾侯。晉國趙簡子 就此事問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回答說:“物生 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 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史墨從具體事物中看到了“物生有兩”的矛盾,分析 了魯君與季氏君臣關係發生變化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得出“社稷無常奉,君臣常位,自古以然”的 結論,含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史墨還依據古代傳說,提倡設置“五行之官”,即木正、火正、望正、水正、土正。他認 為,五行之物都有其官,“官宿其業,其物乃至”,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財用。此外,史墨還常用 筮占與星占之術,推究人事的變化,曾提出“火勝望”、“水勝火”之類的預言,開了“五行相勝” 說的先河。 物生有两 描述:春秋史墨提出的包含有深刻辩证思想的哲学命题 出处:左传载鲁昭三十二年(前510)赵简子问史墨:季平子赶走他的国君,但百姓归服,诸侯认可, 致使国君死在外面却没有人问罪,这是为什么?史墨问答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 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把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 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 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答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
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聚集在稷下的學者中﹐有道﹑儒﹑法 ﹑名﹑陰陽等各家。他們在那裡自由講學﹑辯論﹐“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形成了爭 鳴的局面。 齊宣王(公元前 319~前 300 在位)繼承其祖桓公和父威王的事業﹐擴置學宮﹐使“不治而 議論”的講學之風“復盛”。據說荀子早年也曾遊學稷下﹐齊襄王時﹐他在稷下先生中“最為老師” ﹐並且“三為祭酒”﹐成為當時最有威望的學術領袖。齊稷下有相當長久的學術傳統﹐對於促進戰 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學術繁榮起了重要作用。 稷下學者的著述﹐多已佚失。有的學者認為﹐今存《管子》書可能是齊國推崇管仲的稷下學者們 著作的彙集。 3.子產 中國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姓公孫﹐名僑﹐字子產﹐號成子。出身於鄭國奴隸主貴族﹐是鄭穆 公的孫子﹐司馬子國的兒子。鄭簡公十二年(前 554)為卿﹐二十三年執政﹐相鄭簡公﹑鄭定公 20 餘 年﹐卒於鄭定公八年。子產執政﹐既維護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貴族的特權﹐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主要措施是:“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整頓田制﹐劃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 界﹐將農戶按什伍加以編制﹐對私田按地畝課稅﹔“作丘賦”﹐依土地人口數量交納軍賦﹔“鑄刑 書”﹐修訂並公布了成文法﹔實行“學而後入政”﹑“擇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毀鄉校﹐願聞 庶人議政﹐有控制地開放言路。他主張“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子產的政治經濟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但並不徹底﹐對勞動人民的反抗則採取鎮壓措施。 在世界觀方面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他認為天體運行的軌道與人事遵行的 法則互不相干﹐否定占星術能預測人事。在鄭國遇到火災﹑水災﹑旱災時﹐反對求神禳祭﹐否定傳 統的迷信觀念。這有利於無神論思想的發展。但子產仍保留靈魂不死觀念﹐認為“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陽曰魂”﹔“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厲”。這是中國哲學史上對形神關係的 初步探討。他還提出了人性觀念﹐認為“夫小人之性﹐舋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這 是中國哲學史上探討人性問題的開端。 4.史墨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姓蔡﹐名墨﹐生卒年不可考。官為晉太史﹐故稱史墨。長於天文星象﹑ 五行術數與筮占。周敬王十年(前 510)﹐魯昭公被季平子趕出魯國﹐在流亡中死於乾侯。晉國趙簡子 就此事問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於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回答說:“物生 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 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史墨從具體事物中看到了“物生有兩”的矛盾﹐分析 了魯君與季氏君臣關係發生變化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得出“社稷無常奉﹐君臣常位﹐自古以然”的 結論﹐含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史墨還依據古代傳說﹐提倡設置“五行之官”﹐即木正﹑火正﹑望正﹑水正﹑土正。他認 為﹐五行之物都有其官﹐“官宿其業﹐其物乃至”﹐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財用。此外﹐史墨還常用 筮占與星占之術﹐推究人事的變化﹐曾提出“火勝望”﹑“水勝火”之類的預言﹐開了“五行相勝” 說的先河。 物生有两 描述:春秋史墨提出的包含有深刻辩证思想的哲学命题。。 出处:左传载鲁昭三十二年(前 510)赵简子问史墨:季平子赶走他的国君,但百姓归服,诸侯认可, 致使国君死在外面却没有人问罪,这是为什么?史墨问答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 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把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 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 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答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
基本含义:即统一物包含有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两”不是一个简单的数词,而是指事物在生成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对立的矛盾双方。所谓“有陪 贰”“各有配偶”,则是强调事物的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主辅两个方面所构成。这 不仅自然界是这样,人的左右肢体是这样,人类社会中历存在的各种关系也是这样。如人人都有配 偶,王有公,诸侯有卿,作为辅佐,“皆有贰也”,而且进一步指出矛盾双方的主辅地位会向相反的 方面转化 分析:史墨深刻地指出:鲁君和季氏的关系,鲁君原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季氏是他的“倍贰”。但由 于昭公腐败,不得人心,而季氏世世代代勤子治国,受到人们的拥护。因此人民抛弃昭公,他虽然 死在外地也没有谁怜惜,这种情况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值”,这是说, 供奉社稷的人,即君主的统治地位不是永恒不变的,君臣上下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就象高山 可以变成深谷、深谷可以变为丘陵一样,三代帝王的子孙现在都变成庶人了,可见,从自然界到人 类社会都充满了对立面的转化现象 评价:(1)史墨矛盾观的特点不同于晏婴,他虽然也承认矛盾的同一性,但着重点不是讲相济相成, 而是强调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转化的必然性。从常与变这一对范畴来说,史墨反复强调“无常 奉”、无常位,这就是变化。(2)史墨的朴素辩证法比过去(易经、伯阳父、晏婴)是有了较大的发 展,比前人是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史墨却将矛盾法则上升为事物的普遍法则,并且把观察自然发 展变化的思想方法运用到社会历史的观察上来,同时还初步接触到矛盾的主次方面,认为两者之间 可以互相转化,并把对立面的转化提到宇宙观的高度加以论述。(3)史墨的思想正是反映了这个时 代的潮流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前驱。(4)从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规律来 看,史墨思想的出现,是反映了时代前进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归结点,在先秦认识史上完成了一个螺 旋发展的小圆圈。据此,我们应该肯定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周公 中國西周思想家。姓姬名旦。生卒年不可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武王及其子成 王執政,為周朝提岀了成套的統治思想。他的思想記載於《尚書》的《泰誓》、《康誥》、《召誥冫 《多士》等篇中。周公的晢學思想主要是天命觀。以有意志的天為王權統治的合理性作辯護。鑑 於殷亡的教訓,他告誡統治者要注意“敬德”,“保民”,“知小人之依”。還提出了“天命靡常 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思想,把敬德保民思想納入唯心主義天命觀中。他告誡王者: “皇天無親,難德是輔”。只有“保享於民”,才能“享天之命”。 周公的天命思想把“敬天”與“保民”直接聯繫起來,在宇宙觀的發展上是一種進步。 4.赢缩转化 描述:战国范蠡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即进退转化 出处:《国语·越语下》:“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阳至 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 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此是吴越两军对峙,吴军“出而挑战”,范蠢则主张暂“弗与战”。 又载:“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此是告诉越王进攻的 时机已到,不要错过时机,否则“赢缩转化,后将悔之 含义:三国吴韦昭注;“贏缩,进退也;转化,变易也。”即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客观规律,并 根据客观规律掌握防守和进攻的机会。三个方面的含义(一)他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 成。”这是说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夺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自动。否则,“强索者不样”,也就 是说盲动就会失败。(二)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也就是说天 时和人事的条件都具备了,事情才能获得成功。他说“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同 上)。(三)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成熟可以变成不成熟,具备可以转化为不具备,因此必须己是抓 住条件成熟的时机。他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评价:(1)说明范蠡己认识到人的活动与客观条件及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基本含义:即统一物包含有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两”不是一个简单的数词,而是指事物在生成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对立的矛盾双方。所谓“有陪 贰”’“各有配偶”,则是强调事物的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主辅两个方面所构成。这 不仅自然界是这样,人的左右肢体是这样,人类社会中历存在的各种关系也是这样。如人人都有配 偶,王有公,诸侯有卿,作为辅佐,“皆有贰也”,而且进一步指出矛盾双方的主辅地位会向相反的 方面转化。 分析:史墨深刻地指出:鲁君和季氏的关系,鲁君原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季氏是他的“倍贰”。但由 于昭公腐败,不得人心,而季氏世世代代勤子治国,受到人们的拥护。因此人民抛弃昭公,他虽然 死在外地也没有谁怜惜,这种情况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值”,这是说, 供奉社稷的人,即君主的统治地位不是永恒不变的,君臣上下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就象高山 可以变成深谷、深谷可以变为丘陵一样,三代帝王的子孙现在都变成庶人了,可见,从自然界到人 类社会都充满了对立面的转化现象。 评价:(1)史墨矛盾观的特点不同于晏婴,他虽然也承认矛盾的同一性,但着重点不是讲相济相成, 而是强调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转化的必然性。从常与变这一对范畴来说,史墨反复强调“无常 奉”、无常位,这就是变化。(2)史墨的朴素辩证法比过去(易经、伯阳父、晏婴)是有了较大的发 展,比前人是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史墨却将矛盾法则上升为事物的普遍法则,并且把观察自然发 展变化的思想方法运用到社会历史的观察上来,同时还初步接触到矛盾的主次方面,认为两者之间 可以互相转化,并把对立面的转化提到宇宙观的高度加以论述。(3)史墨的思想正是反映了这个时 代的潮流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前驱。(4)从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规律来 看,史墨思想的出现,是反映了时代前进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归结点,在先秦认识史上完成了一个螺 旋发展的小圆圈。据此,我们应该肯定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周公 中國西周思想家。姓姬名旦。生卒年不可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武王及其子成 王執政﹐為周朝提出了成套的統治思想。他的思想記載於《尚書》的《泰誓》﹑《康誥》﹑《召誥》 ﹑《多士》等篇中。周公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天命觀。以有意志的天為王權統治的合理性作辯護。鑑 於殷亡的教訓﹐他告誡統治者要注意“敬德”﹐“保民”﹐“知小人之依”。還提出了“天命靡常” 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思想﹐把敬德保民思想納入唯心主義天命觀中。他告誡王者: “皇天無親﹐難德是輔”。只有“保享於民”﹐才能“享天之命”。 周公的天命思想把“敬天”與“保民”直接聯繫起來﹐在宇宙觀的發展上是一種進步。 4.赢缩转化 描述:战国范蠡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即进退转化。 出处:《国语·越语下》:“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阳至 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 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 此是吴越两军对峙,吴军“出而挑战”,范蠢则主张暂“弗与战”。 又载:“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此是告诉越王进攻的 时机已到,不要错过时机,否则“赢缩转化,后将悔之”。 含义:三国吴韦昭注;“赢缩,进退也;转化,变易也。”即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客观规律,并 根据客观规律掌握防守和进攻的机会。三个方面的含义(一)他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 成。”这是说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夺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自动。否则,“强索者不样”,也就 是说盲动就会失败。(二)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也就是说天 时和人事的条件都具备了,事情才能获得成功。他说“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同 上)。(三)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成熟可以变成不成熟,具备可以转化为不具备,因此必须己是抓 住条件成熟的时机。他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评价:(1)说明范蠡己认识到人的活动与客观条件及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就可以发挥人的能动作用。(2)范蠡的“赢缩转化”思想,作为军事辩证法虽没有《孙子兵法》那 样丰富,但作为助越灭吴的整个战略指导思想,它来口战争实践而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并对以后 《经法》等黄老道家的论著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三种筮书。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事《左传·文公七年》:正德、利用、厚生,谓三事。 六极(1)六种不幸。《尚书·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 曰弱。”(2)《庄子·应帝王》:上下与东西南北六个方向,或择为“六合”,指代整个世界 《洪範》 中國古籍中以原始五行說解釋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文獻,《尚書》中《周書》的一篇,《左傳》引 作《商書》。近人懷疑它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洪範”是大法的意思。該篇以建立統治秩序為中心 提出治理國家的九條根本大法,稱作“洪範九疇”。其中以五行居首,用天象、人事、刑政、吉兇、 禍福等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比附於“五行”,以論證威福兼施剛柔並用的為政之道,維護中央最高 統治權力。《洪範》中的“五行”說,是殷周時期樸素唯物主義的萌芽 孔子 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正名克己复礼忠恕之道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孝梯忠 信狂狷乡愿反求诸己四毋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三不朽抟同孝弟孝智仁勇三 达德见贤思齐为仁由己刚毅木讷杀身成仁十义纵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性相近人义温良恭俭让义利之辨见利思义孝慈则忠圣贤 贤信 中庸中行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允执其中 犯而不校贞而不谅 安贫乐道上智下愚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生知生而知之 学知学而知之九思思无邪兴、观、群、怨学而时习之尽善尽美文质彬彬 下学上达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博文约礼温故知新 贯一以贯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敬鬼神而远之两可之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行兴灭继绝 1.正名: 背景: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相得很的 大乱局面。孔子认为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挽救周礼崩溃的趋势,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 新肯定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出处:《论语子路》中载:孔丘的学生子路在卫国作官。他问孔丘说:卫君等着先生出来管理国家 大事。假使先生出来,你首先要办的是什么事?孔丘说,必定先要正名。 目的:用“正名”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名不正则言不顾,言不顾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个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处在君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君 这个名称的入所应有的品行,得到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处在臣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 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其余类此 具体含义:(1)以名正实:孔丘认为,每一个名,例如“君”、“臣”、“父”、“子”等,都有其一定 的意义。这些意义就代表这个名所指的事物所应该如此的标准。这个标准,他称为“道”。“君”、“臣” “父”、“子”的名,代表君、臣、父、子的“道”。事实上处于君、臣、父、子的地位的人,如果都 合乎君、臣、父、子的“道”,就是“天下有道”;不然就是“天下无道”。照他看起来,“无道”就 是“乱”,那就是说,像周礼所规定的正常的社会秩序不能维持了,孔丘对付这种情况的办法,不是
就可以发挥人的能动作用。(2)范蠡的“赢缩转化”思想,作为军事辩证法虽没有《孙子兵法》那 样丰富,但作为助越灭吴的整个战略指导思想,它来口战争实践而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并对以后 《经法》等黄老道家的论著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三易: 连山、归藏、周易三种筮书。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事 《左传·文公七年》:正德、利用、厚生,谓三事。 六极 (1)六种不幸。《尚书·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 曰弱。”(2)《庄子·应帝王》:上下与东西南北六个方向,或择为“六合”,指代整个世界。 《洪範》 中國古籍中以原始五行說解釋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文獻﹐《尚書》中《周書》的一篇﹐《左傳》引 作《商書》。近人懷疑它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洪範”是大法的意思。該篇以建立統治秩序為中心﹐ 提出治理國家的九條根本大法﹐稱作“洪範九疇”。其中以五行居首﹐用天象﹑人事﹑刑政﹑吉兇﹑ 禍福等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比附於“五行”﹐以論證威福兼施剛柔並用的為政之道﹐維護中央最高 統治權力。《洪範》中的“五行”說﹐是殷周時期樸素唯物主義的萌芽 孔子 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正名 克己复礼 忠恕之道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恭宽信敏惠孝梯忠 信 狂狷 乡愿 反求诸己 四毋 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 三不朽 抟同 孝弟 孝 智仁勇 三 达德 见贤思齐 为仁由己 刚毅木讷 杀身成仁 十义 纵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性相近 人义温良恭俭让 义利之辨 见利思义 孝慈则忠 圣贤 贤 信 中庸 中行 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 礼之用,和为贵 过犹不及 执两用中 允执其中 犯而不校 贞而不谅 安贫乐道 上智下愚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生知 生而知之 学知 学而知之 九思 思无邪 兴、观、群、怨 学而时习之 尽善尽美 文质彬彬 下学上达 学而优则仕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博文约礼 温故知新 一贯 一以贯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畏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敬鬼神而远之 两可之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行 兴灭继绝 1.正名: 背景: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相得很的 大乱局面。孔子认为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挽救周礼崩溃的趋势,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 新肯定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出处:《论语 子路》中载:孔丘的学生子路在卫国作官。他问孔丘说:卫君等着先生出来管理国家 大事。假使先生出来,你首先要办的是什么事?孔丘说,必定先要正名。 目的:用“正名”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名不正则言不顾,言不顾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个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的具体内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处在君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君 这个名称的入所应有的品行,得到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处在臣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 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其余类此。 具体含义:(1)以名正实:孔丘认为,每一个名,例如“君”、“臣”、“父”、“子”等,都有其一定 的意义。这些意义就代表这个名所指的事物所应该如此的标准。这个标准,他称为“道”。“君”、“臣”、 “父”、“子”的名,代表君、臣、父、子的“道”。事实上处于君、臣、父、子的地位的人,如果都 合乎君、臣、父、子的“道”,就是“天下有道”;不然就是“天下无道”。照他看起来,“无道”就 是“乱”,那就是说,像周礼所规定的正常的社会秩序不能维持了,孔丘对付这种情况的办法,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