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讲授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哲学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有些人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意见 有些人没有原则,见风使舵,有利就行……他可能不知道甚至没有听说过什么唯心主义,什 么实用主义,可他们办事想事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法自发地倾向这种哲学。当马克思还是 个年轻大学生时就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对于我们所有的大学生都是 真理 第一章导论 导论即导入之论,讲的是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 弄清楚什么是哲学。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哲学从萌芽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 社会,还只有哲学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哲学的 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过不少变化,哲学的对象、性质也发 生了变革。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家的回答是不同的。从来 就没有统一的哲学,也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的理解。尽管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在研究哲学,人 们的认识和实践也离不开哲学,可究竟什么是哲学至今仍争论不休。在所有哲学问题中“什 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极大极难的哲学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呢? 1、“哲学”一词的含义 在英语中,“哲学”这个词源自希腊语的“ philophia”,意思是“追求、爱”( philem) 和“智慧”( sophia)。 在汉语中,“哲”字是“智慧、聪明、贤明”的意思,含有通晓事理之意。“哲”之为 “学”,从字面上讲,就是关于智慧、聪明的学问,或者说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用中国的晢学二字表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 中国晚清学者黄遵宪把流行于日本的这一译名引入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了解哲学词源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但并不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要正确地 理解什么是哲学,就必须了解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了解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了解哲学和 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科学含义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一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什么是哲学?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什么又是世界观呢?(请学 生回答) ①世界观一一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理解世界观要注意两点:第一,世界观强调的是“整个世界”,它包括自然界、人和人 类社会及人类思维。不能把世界观理解为“观世界”,站在世界之外来把握世界就把人排除 在世界之外。《思想品德修养》所将的人生观就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第二,世界观强调的 是“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世界观所关注的问题不是“桌子是方的”、“黑板是黑的”这
1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讲授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哲学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有些人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意见; 有些人没有原则,见风使舵,有利就行……他可能不知道甚至没有听说过什么唯心主义,什 么实用主义,可他们办事想事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法自发地倾向这种哲学。当马克思还是一 个年轻大学生时就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对于我们所有的大学生都是 真理。 第一章 导论 导论即导入之论,讲的是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 弄清楚什么是哲学。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哲学从萌芽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 社会,还只有哲学思想的萌芽,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哲学的 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过不少变化,哲学的对象、性质也发 生了变革。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家的回答是不同的。从来 就没有统一的哲学,也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的理解。尽管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在研究哲学,人 们的认识和实践也离不开哲学,可究竟什么是哲学至今仍争论不休。在所有哲学问题中“什 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极大极难的哲学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呢? 1、“哲学”一词的含义 在英语中,“哲学”这个词源自希腊语的“philophia”,意思是“追求、爱”(philem) 和“智慧”(sophia)。 在汉语中,“哲”字是“智慧、聪明、贤明”的意思,含有通晓事理之意。“哲”之为 “学”,从字面上讲,就是关于智慧、聪明的学问,或者说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19 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用中国的哲学二字表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 中国晚清学者黄遵宪把流行于日本的这一译名引入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了解哲学词源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但并不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要正确地 理解什么是哲学,就必须了解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了解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了解哲学和 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科学含义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什么是哲学?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什么又是世界观呢?(请学 生回答) ①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理解世界观要注意两点:第一,世界观强调的是“整个世界”,它包括自然界、人和人 类社会及人类思维。不能把世界观理解为“观世界”,站在世界之外来把握世界就把人排除 在世界之外。《思想品德修养》所将的人生观就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第二,世界观强调的 是“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世界观所关注的问题不是“桌子是方的”、“黑板是黑的”这
样一些琐碎的问题,而是回答世界的客观本性和普遍规律、人自身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人 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途径和普遍方法等问题。 ②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几乎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但不能说人人都有一个哲学体系。当 人们的世界观处于自发的、零乱的状态,缺乏理论论证,尚未构成系统理论的时候,它还不 是哲学。哲学是由哲学家、思想家们经过加工概括而成的,它不仅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 原则,而且还作出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论证,构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它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各派的哲学,便是各种人们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因此,哲学并不神秘,它根植于每个正常人的实际活动中;但它又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需要经过系统地学习才能掌握它。 (2)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一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总是通过人所观察和 处理具体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和所用的方法表现出来,人们用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即 世界观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世界观就成为方法论。例如:你承认世界是运动变化的,那你要 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纯粹的世界观和纯粹的方法论是不存在的。 (3)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一一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知道1+1=2是知识,知道1中包含两个0.5是知识,知道 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是生活知识,可是从中得出“独中有对”、“凡物莫不有对”,即一中 包含二而且一可以分为二,这就是智慧。知道白马也是马这是知识,也可说是常识,而提出 白马非马”的命题则是智慧,因为它以诡辩的方式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这个哲学问题。 1.7米比1.6米高,这是知识,1.8米比1.7米高也是知识,可从中得出世界万事万物的高矮 长短是相对的结论,这就不是量的知识,而是一种关于事物区别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 的哲学智慧。当然,哲学不能离开科学知识,它来源于知识,是对知识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和 意义的揭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哲学和具体科学不同。它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首先,它们是相互区别的。就其研究对象来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各门具体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哲学的研究内容是普遍规律:各门具体科学 的研究内容是世界的个别规律 其次,它们又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是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它需要从各 门具体科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哲学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 门具体科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总之,晢学与具体科学既不能互相代替,又不能彼此割裂。那种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 代替论”和“哲学无用论”都是错误的。例如,哲学史上把哲学看作是“知识总汇”或“科 学之科学”的观点,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说明了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哲 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说明了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 关系,说明了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这些,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2 样一些琐碎的问题,而是回答世界的客观本性和普遍规律、人自身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人 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途径和普遍方法等问题。 ②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几乎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但不能说人人都有一个哲学体系。当 人们的世界观处于自发的、零乱的状态,缺乏理论论证,尚未构成系统理论的时候,它还不 是哲学。哲学是由哲学家、思想家们经过加工概括而成的,它不仅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 原则,而且还作出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论证,构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它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各派的哲学,便是各种人们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因此,哲学并不神秘,它根植于每个正常人的实际活动中;但它又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需要经过系统地学习才能掌握它。 (2)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总是通过人所观察和 处理具体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和所用的方法表现出来,人们用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即 世界观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世界观就成为方法论。例如:你承认世界是运动变化的,那你要 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纯粹的世界观和纯粹的方法论是不存在的。 (3)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知道 1+1=2 是知识,知道 1 中包含两个 0.5 是知识,知道一 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是生活知识,可是从中得出“独中有对”、“凡物莫不有对”,即一中 包含二而且一可以分为二,这就是智慧。知道白马也是马这是知识,也可说是常识,而提出 “白马非马”的命题则是智慧,因为它以诡辩的方式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这个哲学问题。 1.7 米比 1.6 米高,这是知识,1.8 米比 1.7 米高也是知识,可从中得出世界万事万物的高矮 长短是相对的结论,这就不是量的知识,而是一种关于事物区别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 的哲学智慧。当然,哲学不能离开科学知识,它来源于知识,是对知识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和 意义的揭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哲学和具体科学不同。它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首先,它们是相互区别的。就其研究对象来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各门具体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哲学的研究内容是普遍规律;各门具体科学 的研究内容是世界的个别规律。 其次,它们又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是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它需要从各 门具体科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哲学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 门具体科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总之,哲学与具体科学既不能互相代替,又不能彼此割裂。那种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 “代替论”和“哲学无用论”都是错误的。例如,哲学史上把哲学看作是“知识总汇”或“科 学之科学”的观点,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说明了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哲 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说明了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 关系,说明了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这些,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 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和第二性(派生)的问题, 即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提问: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待同学回答后再归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 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 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不能认为唯物主义就完全正确,唯心主义就完全错误。唯物主义 从总的方面来说是正确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含着某些缺陷和错误;唯心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 错误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 认识的问题。对这方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①这一问题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必须首先回答、不能回避的问题。整个世界,不外乎就 是物质和精神这两大现象,因此,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逃避不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关于事 物发展规律性的问题上,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就会主张规律的客观性, 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的;相反,坚持精 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或者根本否认事物存在着规律 或者把事物的规律看着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创造的等等。 ④这一问题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这 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它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 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在自己的发展中,各自经历了不同 的形态。 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①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它的产生与发展延续很长,经历了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希腊罗马都存在过这种唯物主义学说。它们肯定世界的 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都属于这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观念。但是古代唯 物主义带有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 ②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形态是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经过法国的百科全 书派,到19世纪上半叶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唯物主义以自 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乏古代那种把世界看 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是它的主要缺 占 ③辩证唯物主义
3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和第二性(派生)的问题, 即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提问: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待同学回答后再归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 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 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不能认为唯物主义就完全正确,唯心主义就完全错误。唯物主义 从总的方面来说是正确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含着某些缺陷和错误;唯心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 错误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 认识的问题。对这方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①这一问题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必须首先回答、不能回避的问题。整个世界,不外乎就 是物质和精神这两大现象,因此,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逃避不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关于事 物发展规律性的问题上,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就会主张规律的客观性, 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的;相反,坚持精 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或者根本否认事物存在着规律, 或者把事物的规律看着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创造的等等。 ④这一问题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这 一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它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 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在自己的发展中,各自经历了不同 的形态。 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①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它的产生与发展延续很长,经历了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希腊罗马都存在过这种唯物主义学说。它们肯定世界的 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都属于这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观念。但是古代唯 物主义带有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 ②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形态是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17 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经过法国的百科全 书派,到 19 世纪上半叶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唯物主义以自 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乏古代那种把世界看 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是它的主要缺 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 性的弊病,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和社会领域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唯心主义哲学有许多流派,但按其对精神的不同的解释,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 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 ①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如宋代 的陆九渊宣称:“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 无事,心外无理”。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鼓吹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 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 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如宋代朱熹鼓吹的“理”,古希腊柏拉图主张 的“理念”,以及黑格尔提出的作为全部存在基础的“绝对观念”,宗教宣扬的“上帝” 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 唯心主义形态的变化在当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当代宗教在西方 发展的趋势也说明这一点。当代西方宗教越来越不强调上帝的实体性,不强调上帝创造的 个又一个的奇迹,而是强调上帝代表爱,上帝就在我心中。也就是说宗教越来越由客观唯心 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任何哲学,在说明了世界“是什么”之后,一定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究竟“怎么样”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在围绕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进行争论的同时,还要对这个世界究 竟处于什么一种状态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包括:世界是否处于 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还是彼此隔绝、孤立存在、互不相关 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否发展、如何发展、为何发展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辩证法 辩证法,来自古希腊文“ dialego”(对话、论战)一词,原意是指在辩论中用揭露对方 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哲学上所说的辩证法,是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是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还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 老,都是统一的东西。”“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列宁说:“这是对辩证唯 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看成 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 自觉地论述辩证法的人。然而,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看作是 “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又代替一切的“科学之 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体系所室息,他的辩证法又带上了形而上学的 性质。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 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
4 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 性的弊病,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和社会领域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唯心主义哲学有许多流派,但按其对精神的不同的解释,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 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 ①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如宋代 的陆九渊宣称:“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 无事,心外无理”。在西方,18 世纪英国的贝克莱鼓吹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 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 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如宋代朱熹鼓吹的“理”,古希腊柏拉图主张 的“理念”,以及黑格尔提出的作为全部存在基础的“绝对观念”,宗教宣扬的“上帝”, 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 唯心主义形态的变化在当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当代宗教在西方 发展的趋势也说明这一点。当代西方宗教越来越不强调上帝的实体性,不强调上帝创造的一 个又一个的奇迹,而是强调上帝代表爱,上帝就在我心中。也就是说宗教越来越由客观唯心 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任何哲学,在说明了世界“是什么”之后,一定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究竟“怎么样”。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在围绕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进行争论的同时,还要对这个世界究 竟处于什么一种状态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包括:世界是否处于 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还是彼此隔绝、孤立存在、互不相关 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否发展、如何发展、为何发展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辩证法 辩证法,来自古希腊文“dialego”(对话、论战)一词,原意是指在辩论中用揭露对方 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哲学上所说的辩证法,是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是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还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 老,都是统一的东西。”“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列宁说:“这是对辩证唯 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整个世界看成 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 自觉地论述辩证法的人。然而,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看作是 “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又代替一切的“科学之 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他的辩证法又带上了形而上学的 性质。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 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
(2)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在希腊文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 ta mate ta physica),是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著的一本书的名字。书名的由来,据说是亚氏的继承者在编纂亚氏的著作时,把论述 有形物体的学问一一物理学放在前面,把论述概念以及一般世界观的学问放在物理学后面, 故名。于是“物理学之后”一词就流传下来。 把“物理学之后”译作“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一语。意思是说: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道”; 有形体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叫做“器”。可见,把“物理学之后”译为汉语的“形 而上学”,意思相近,比较准确 我们现在使用的形而上学一词,意思已有很大变化,它通常是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 世界观和方法论,指那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依附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总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并且 依附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结合,就是与唯心主 义结合。在哲学史上,出来就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 学派别 总之,从哲学的基本派别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因为在回答世界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化之前 必须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是什么在发展变化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独立于哲学两大派 别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思考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教学内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讲授内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 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 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 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 供了社会条件
5 (2)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在希腊文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ta mate ta physica),是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著的一本书的名字。书名的由来,据说是亚氏的继承者在编纂亚氏的著作时,把论述 有形物体的学问——物理学放在前面,把论述概念以及一般世界观的学问放在物理学后面, 故名。于是“物理学之后”一词就流传下来。 把“物理学之后”译作“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一语。意思是说: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道”; 有形体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叫做“器”。可见,把“物理学之后”译为汉语的“形 而上学”,意思相近,比较准确。 我们现在使用的形而上学一词,意思已有很大变化,它通常是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 世界观和方法论,指那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依附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总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并且 依附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结合,就是与唯心主 义结合。在哲学史上,出来就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 学派别。 总之,从哲学的基本派别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因为在回答世界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化之前, 必须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是什么在发展变化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独立于哲学两大派 别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思考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教学内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讲授内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 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 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 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 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 供了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