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理论教学大纲 2018-12-1410:57 (供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I前言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临床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检验、医学检 验技术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主干课程之 21世纪以来 本课程正面临着迅速调整、改革和提高的阶段 综合反映国内外医学检验学的现状,一方面以自动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仪器检验方法:另一方面仍需传统手工 标准”检验方法,作为仪器检验校准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本门课程体现在自动化分析 与异常样本手工复检并存的学科,因此,如何兼顾手工检验与自动化检验是目前本课程教学密切关注的热点。在本 门课程通过对临庆诊斯应用较广泛的冬种标本的检测,使学牛对《临庆基础拾哈技术》工作有较深刻理解,堂握名 种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分7篇共9个章节:血液检验、尿液检验、消化道排泄物与分泌物检验及其他体腔液 检验、脱落细胞等检查技术。由于本门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授课必须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以确保学生学有所 获。因此教学中尽可能配合实物、模型、幼灯片、投影片、录象片和多媒体等电化和影象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日 观察和思维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医学检验技术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数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学时为12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60学时,理论/实验为1:1。 四教材:《临床基础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许文荣,林东红,第1版,2015年。 I1正文 绪论 第七篇显微镜技术 第二十九章显微镜疾病结构、原理和使用 第二章第二节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和临床应用。 (二)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各部件功能、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部件功能及使用方法、牛鲍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 (二)熟悉北学显微镜的原理、性能参数。 (三)熟悉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和临床应用
(四)了解电子显微镜的原理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基础检验的发展史、临床应用。 (二)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原理和应用。 (三)光学显微镜分类、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 (四)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 四教学重点 (一)显微镜和牛鲍血细胞计数板的正确使用。 五教学难点 (一)如何用显微镜和生饱血细胞计数板准确计数细胞 第一篇血液检验 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二章第一节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血液标本的类型及采集方法。 (二)学习临床主要采血方式及其应用范围:常用抗凝剂的特点和用途。 (三)学习血液标本的处理、运送和保存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技术:常用抗凝剂的特点和用途:真空采集采血管的种类和用途:。 (二)熟悉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血液标本运送和接收要求。 (三)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采集因素:检验后血液标本的保存和处理。 三教学内容 (一)血液标本采集技术。 (二)血液标本采集的处理、运送和保存。 (三)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四)血涂片制备和染色 四教学重点 (一)静脉血和末梢血正确采集技术 (二)right染色原理。 五教学难点
(一)好的血涂片制备技术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 第三节红细胞检验 第四节白细胞检验 第五节血小板检验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血 小板计数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外周血涂片中各种正常细胞、常见异常细胞、血小板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测定 方法及临床意义,外周血涂片各种正常细胞、常见异常细胞、血小板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二)熟悉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学评价:外周血液中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核象变 化、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法的原理、质量控制及其临床意义:血细胞 联合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系列参数检测原理、参考区间及其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系列 参数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血细胞的生理及血红蛋白结构 三教学内容 (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测定方法 及临床意义,外周血涂片中各种正常细胞、血小板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学评价:外周血液中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核象变化、 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法的原理、质量控制及其临床意义:血细胞联合 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系列参数检测原理、参考区间及其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系列参数 的临床意义。 (三)血细胞的生理及血红蛋白结果特点。 四教学重点 (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测定方 (二)周血涂片中各种正常细胞、血小板形态。 五教学难点 (一)牛鲍血细胞计数板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技术。 (二)血涂片中异常细胞形态。 第三章血液分析仪检验 一教学目的
(一)学习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原理及常用血细胞分析仪技术。 (二)学习电阻抗技术、射频电导技术、激光散射技术、光(化)学技术)的运用。 (三)学习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参数的临床应用,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性能评价和质量控制。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三分群血液分析仪检测电阻抗原理,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散点图应用。 (二)熟悉射频电导技术、激光散射技术、光(化)学技术可检测细胞的那些特征 (三)熟悉血液分析仪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检测的原理。 (四)熟悉仪器报警信息的识别和应用。 (五)熟悉血液分析仪校准、质量控制。 (六)了解血液分析仪性能评价和验证。 三教学内容 (一)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及技术 (二)血液分析仪检测参数和临床应用。 (三)血液分析仪检验的仪器校准、性能评价、质量保证。 四教学重点 (一)电阻抗法检测原理。 (二)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散点图、报警信息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一)异常直方图、散点图识别技术。 (二)血液分析仪校准技术。 第四章血型检验(在临床输血学课程学习) 第二篇尿液检验 第五章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一教学目的 学习尿液的生成,尿液标本的类型、采集的一般要求,患者准备、环境要求、生物安全、影响因素等,学习尿 液标本运送、保存及检验后处理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尿液标本的类型。 (二)熟悉各种尿液标本种类的采集要求及影响因素等。 (三)了解尿液标本运送、保存及检验后处理
三教学内容 (一)尿液的生成及标本的类型。 (二)尿液标本采集要求。 (三)尿液标本运送、保存和处理。 四教学重点 (一)尿液标本的类型 (二)尿液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 五教学难点 尿液的生成 第六章尿液一般检验 一教学目的 学习尿液理学检查及化学检查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尿CG的检查方法、原理及意义。学习尿沉渣的检查 方法,尿液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形态和临床意义及尿液有形成分定量方法及原理。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尿液理学检验(尿量、颜色、透明度)操作、正常结果和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尿液化学检查蛋白定性、糖定性、酮体定性、尿胆红素的定义检测方法原理、方法学评价和临床应 用,本周氏蛋白特性,尿液有形成分主要形态特征。 (三)草握尿液细胞、管型、生理性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形态和临床意义。 (四)熟悉尿液理学检查(比密、尿渗透量)的测定方法与方法学评价:化学检查H测定原理、方法学评价和 临床应用,尿蛋白、尿糖、酮体、尿胆红素实验的质量控制,尿本周蛋白的检测与临床应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 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五)熟悉病理性结晶的形态及临床意义、尿液有形成分定量方法及原理。 (六)了解理学检查尿量的临床意义,尿气味对某些疾病筛查与诊断的特殊意义:化学检查尿胆色素代谢其他 相关参数如尿胆原的检测,尿本周蛋白的免疫学检测放大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尿液理学检验(尿量、颜色、透明度)操作、正常结果和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 (二)尿液化学检查蛋白定性、糖定性、酮体定性、尿胆红素的定义检测方法、原理、方法学评 价和临床应用,本周氏蛋白特性,尿液有形成分主要形态特征。 (三)尿液理学检查(比密、尿渗透量)的测定方法与方法学评价:化学检查测定原理、方法学评价和临床 应用,尿蛋白、尿糖、酮体、尿胆红素实验的质量控制,尿本周蛋白的检测与临床应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法学 评价及临床意义。 (四)尿液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和临床意义。 (五)病理性结晶的形态及临床意义、尿液有形成分定量方法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