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气体吸收 8.1教学基本要求:(10学时) 概述工业吸收过程:气体吸收的目的、原理及实施方法:吸收过程的经济性与吸收剂 的选择原则。 气液相平衡亨利定律,温度、总压对平衡的影响。 封扩散与单相传质分子扩散、对流传质与双膜理论 相际传质相际传质速率方程,传质分系数和总系数的关系:溶解度对两相传质阻力分 配的影响。 吸收过程数学描述低浓度气体吸收的假定:物料衡算、传质速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传 质单元数的计算。 吸收过程设计吸收过程设计中参数的选择,最小液气比。 吸收操作影响吸收结果的操作因素分析。 8.2基本概念: 吸收的目的和基本依据吸收的目的是分离气体混合物,吸收的基本依据是混合物中各 组份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主要操作费 溶剂再生费用,溶剂损失费用 解吸方法升温、减压、吹气。 选择吸收溶剂的主要依据溶解度大,选择性高,再生方便,蒸汽压低损失小。 相平衡常数及影响因素m、B、H均随温度上升而增大,E、H与总压无关,m反比于总 压。 漂流因子P/P表示了主体流动对传质的贡献 (气、液)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 气体扩散系数与温度、压力有关:液体扩散系数与温 度、粘度有关。 传质机理分子扩散、对流传质。 气液相际物质传递步骤气相对流,相界面溶解,液相对流。 有效膜理论与溶质渗透理论的结果差别有效膜理论获得的结果为k∝D,溶质渗透理 论考忠到微元传质的非定态性, 得的结果为kcD 传质速率方程式传质速率为浓度差推动力与传质系数的乘积。因工程上浓度有多种表 达,推动力也就有多种形式,传质系数也有多种形式,使用时注意一一对应。 传质阻力控制传质总阻力可分为两部分,气相阻力和液相阻力。当y<kx时,为气 相阻力控制:当ky>kx时,为液相阻力控制。 低浓度气体吸收特点①G、L为常量,②等温过程,③传质系数沿塔高不变。 建立操作线方程的依据塔段的物料衡算。 返混少量流体自身由下游返回至上游的现象。 最小液气比完成指定分离任务所需塔高为无穷大时的液气比。 NOG的计算方法对数平均推动力法,吸收因数法,数值积分法。 OG的含义塔段为一个传质单元高,气体流经一个传质单元的浓度变化等于该单元内 的平均推动力 常用设备的0G值0.15~1.5m。 吸收剂三要素及对吸收结果的影响吸收剂三要素是指t、x、L。t↓,x!,L↑均有 利于吸收
76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1 教学基本要求:(10 学时) 概述 工业吸收过程;气体吸收的目的、原理及实施方法;吸收过程的经济性与吸收剂 的选择原则。 气液相平衡 亨利定律,温度、总压对平衡的影响。 扩散与单相传质 分子扩散、对流传质与双膜理论。 相际传质 相际传质速率方程,传质分系数和总系数的关系;溶解度对两相传质阻力分 配的影响。 吸收过程数学描述 低浓度气体吸收的假定;物料衡算、传质速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传 质单元数的计算。 吸收过程设计 吸收过程设计中参数的选择,最小液气比。 吸收操作 影响吸收结果的操作因素分析。 8.2 基本概念: 吸收的目的和基本依据 吸收的目的是分离气体混合物,吸收的基本依据是混合物中各 组份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主要操作费 溶剂再生费用,溶剂损失费用。 解吸方法 升温、减压、吹气。 选择吸收溶剂的主要依据 溶解度大,选择性高,再生方便,蒸汽压低损失小。 相平衡常数及影响因素 m、E、H 均随温度上升而增大,E、H 与总压无关,m 反比于总 压。 漂流因子 P/PBm表示了主体流动对传质的贡献。 (气、液)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 气体扩散系数与温度、压力有关;液体扩散系数与温 度、粘度有关。 传质机理 分子扩散、对流传质。 气液相际物质传递步骤 气相对流,相界面溶解,液相对流。 有效膜理论与溶质渗透理论的结果差别 有效膜理论获得的结果为 k∝D,溶质渗透理 论考虑到微元传质的非定态性,获得的结果为 k∝D 0.5。 传质速率方程式 传质速率为浓度差推动力与传质系数的乘积。因工程上浓度有多种表 达,推动力也就有多种形式,传质系数也有多种形式,使用时注意一一对应。 传质阻力控制 传质总阻力可分为两部分,气相阻力和液相阻力。当 mky<<kx 时,为气 相阻力控制;当 mky>>kx 时,为液相阻力控制。 低浓度气体吸收特点 ①G、L 为常量,②等温过程,③传质系数沿塔高不变。 建立操作线方程的依据 塔段的物料衡算。 返混 少量流体自身由下游返回至上游的现象。 最小液气比 完成指定分离任务所需塔高为无穷大时的液气比。 NOG 的计算方法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吸收因数法,数值积分法。 HOG 的含义 塔段为一个传质单元高,气体流经一个传质单元的浓度变化等于该单元内 的平均推动力。 常用设备的 HOG 值 0.15~1.5 m。 吸收剂三要素及对吸收结果的影响 吸收剂三要素是指 t、x2、L。t↓,x2↓,L↑均有 利于吸收
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的区别溶质是否与液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增强因子化学吸收速率与物理吸收速率之比。 容积过程慢反应使吸收成容积过程 表面过程快反应使吸收成表面过程 8.3基本内容: 一、概述 个完整的吸收过程包括吸收和溶剂再生,而溶剂再生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解吸。 1.吸收的目的 吸收的目的是分离气体混合物、除去气体中的有害成分(气体净化)。 2.吸收过程的依据(原理) 气体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 吸收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1)选合适的溶剂一选择性吸收:2)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 气→液:3)溶剂的再生一往往要解吸、精馏 3.溶剂选 选择溶剂的主要要求是:1)对溶质的溶解度要大:2)选择性要高:3)再生方便。 4.吸收设备 按接触方式可分为两种:级式接触,如板式塔:微分接触,如填料塔。 5.常用解吸方法 升温 、吹气。 二、气液相平衡 1.溶解度曲线 纯水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氨,因为氨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那么,溶解度与哪些主要因 素有关呢?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温度有关。通常,将它表达成气相分压与温度、液相浓度的 关系。由物化中所学相平衡=,可得 Pyo=xPO 或 乃=x 0. 分压与温度、浓度有关。低浓度时,近似为直线,服从亨利定律: P.=Ex 8-1 式中x为液相摩尔分率。也可表达为 儿=x 8-2 式中y为气相摩尔分率,m=三 ·也可表达为p.=HC,其中C为摩尔浓度,H、M,E Ps E,H,m都称为亨利常数。温度上升,E,H,m均随之上升。总压上升,E,H不变,m下降。 2。过程进行的方向、极限和推动力 气液相平衡指出了过程进行的极限。如果气液两相不平衡,高逸度相向低逸度相传质。 所以,根据相平衡可以确定过程进行的方向,如吸收还是解吸。过程的推动力可以用同一相
77 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的区别 溶质是否与液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增强因子 化学吸收速率与物理吸收速率之比。 容积过程 慢反应使吸收成容积过程。 表面过程 快反应使吸收成表面过程。 8.3 基本内容: 一、概述 一个完整的吸收过程包括吸收和溶剂再生,而溶剂再生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解吸。 1.吸收的目的 吸收的目的是分离气体混合物、除去气体中的有害成分(气体净化)。 2.吸收过程的依据(原理) 气体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 吸收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1)选合适的溶剂—选择性吸收;2)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 气→液;3)溶剂的再生—往往要解吸、精馏。 3.溶剂选择 选择溶剂的主要要求是:1)对溶质的溶解度要大;2)选择性要高;3)再生方便。 4.吸收设备 按接触方式可分为两种: 级式接触,如板式塔;微分接触,如填料塔。 5.常用解吸方法 升温、减压、吹气。 二、气液相平衡 1.溶解度曲线 纯水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氨,因为氨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那么,溶解度与哪些主要因 素有关呢?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温度有关。通常,将它表达成气相分压与温度、液相浓度的 关系。由物化中所学相平衡 V l f = f ,可得 0 i i i i Pi Py φ = x r 或 i i i i i r P Py x φ = 0 分压与温度、浓度有关。低浓度时,近似为直线,服从亨利定律: p Ex e = 8-1 式中 x 为液相摩尔分率。也可表达为 y mx e = 8-2 式中 y 为气相摩尔分率, P E m = 。也可表达为 pe = HC ,其中C 为摩尔浓度, S MSE H ρ ≈ 。 E,H,m 都称为亨利常数。温度上升,E,H,m 均随之上升。总压上升,E,H 不变,m 下降。 2.过程进行的方向、极限和推动力 气液相平衡指出了过程进行的极限。如果气液两相不平衡,高逸度相向低逸度相传质。 所以,根据相平衡可以确定过程进行的方向,如吸收还是解吸。过程的推动力可以用同一相
的浓度与平衡浓度差(如)来表示。 例1含氨气体y=0.10,在1013kPa,20℃下与稀氨水x=0.05接触,试求过程的方向、推 动力。己知y=0.94x。 解1:由y.=0.94×0.05=0.047<y=0.1 ,<y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推动力少=0.1-0.047=0.053。 解2:另种判别方向的方法。由飞=上=01=0.106>x=0.05 m0.94 x。>x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推动力xx=0.106-0.05=0.056。 三、扩散和单相传质 1.分子扩散(两组分) 分子打散速率可以用FiCk定律表示 J=-Da dc 8-3 对于气体,当压力、温度一定时,总浓度不变 Cu-C+C,-RT C S+A 这样 A+B d 告 CB A 气相 液相 对于双组分DB=Da=D -N 所以,扩散速率 J4=-J8 当存在主体流动N时,如图8.1所示。此时, 图8.1分子扩散 净物流为N=NM+J4+Ja 由于J,=-J,所以N=N 而 N=N +Ng 对于A组分,传递速率N,为扩散流J与净物流N中夹带x之和,即 N,=,+,=,+N,,号 8-4 此式为扩散速率方程。 2.扩散速率方程应用 ①等分子反向扩散N4=-NB
78 的浓度与平衡浓度差(如 y-ye)来表示。 例 1 含氨气体 y=0.10,在 101.3kPa,20℃下与稀氨水 x=0.05 接触,试求过程的方向、推 动力。已知 y x e = 0.94 。 解 1:由 ye = 0.94×0.05 = 0.047 < y = 0.1 y y e < 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推动力 y-ye=0.1-0.047=0.053。 解 2:另一种判别方向的方法。由 0.106 0.94 0.1 = = = m y xe > x = 0.05 x x e > 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推动力 xe-x=0.106-0.05=0.056。 三、扩散和单相传质 1.分子扩散(两组分) 分子扩散速率可以用 Fick 定律表示 dz dC J D A A = − AB 8-3 对于气体,当压力、温度一定时,总浓度不变 RT P CM = CA +CB = 这样 dz dC dz dCA B = − 而 dz dC J D B B = − BA 对于双组分 DAB = DBA = D 所以,扩散速率 A B J = −J 当存在主体流动 NM时,如图 8.1 所示。此时, 图 8.1 分子扩散 净物流为 M A B N = N + J + J 由于 A B J = −J ,所以 N = NM 而 N = NA + NB 对于 A 组分,传递速率 NA为扩散流 JA与净物流 N 中夹带 xA之和,即 A A A A NA N = J + Nx = J + ( M A B C C N ) 8-4 此式为扩散速率方程。 2.扩散速率方程应用 ①等分子反向扩散 NA = −NB
如煤的燃烧,O,从气相扩散至固体表面,CO,从固体表面扩散至气相。这时 N,=J,=-DdC 浓度线性分布 N,-gCn-Ca) 8-5 ②单向扩散N。=0 如气液吸收,溶质A从气相扩散至液相,惰性组分B没有传递。这时 N,+N号 N,1-S)=-D Cv d 浓度非线性分布,积分后 _DCv-(Ca-Ca) NA二6CN 8-6 式中C则-Cm二C血,L为漂流因子≥1,漂流因子体现了主体流动对传质的贡献。对 于A组分低含量吸收,有CL1。 CBM 3.扩散系数 P,量级10m Tl.8 气体扩散系数Dx Pa 液体村敬系数D五级1产 4.对流传质 类似于传热中的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质速率为 N4=k,(C,-C) 8-7 Na=kg(p-P) 8-8 界面i N4=k(y-) 8-9 图8.2传质步骤 N.=k,(x,-x) 8-10 多
79 如煤的燃烧,O2 从气相扩散至固体表面,CO2 从固体表面扩散至气相。这时 dz dC N J D A A = A = − 浓度线性分布 ( ) A CA1 CA2 D N − δ = 8-5 ②单向扩散 = 0 NB 如气液吸收,溶质 A 从气相扩散至液相,惰性组分 B 没有传递。这时 M A A A A C C N = J + N 即 dz dC D C C N A M A A (1− ) = − 浓度非线性分布,积分后 ( ) A1 A2 BM M A C C C D C N − δ = 8-6 式中 1 2 2 1 ln B B B B BM C C C C C − = , BM M C C 为漂流因子≥1。漂流因子体现了主体流动对传质的贡献。对 于 A 组分低含量吸收,有 ≈1 BM M C C 。 3.扩散系数 气体扩散系数 P T D 1.81 ∝ , 量级 10-5 m 2 /s 液体扩散系数 µ T D ∝ ,量级 10-9~-10 m 2 /s 4.对流传质 类似于传热中的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质速率为 N k (C C) A = L i − 8-7 ( ) A g p pi N = k − 8-8 ( ) A y i N = k y − y 8-9 图 8.2 传质步骤 N k (x x) A = x i − 8-10
注意推动力与传质(分)系数的一一对应。 5.传质理论 ①有效膜理论认为,气液两相传质阻力可以看作两层有效静滞膜,分子定态扩散通过这 两层膜,结论为传质系数k心D ②溶质渗透理论、③表面更新理论引入了非定态扩散的概念,结论为传质系数 kcD5。这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 四、相际传质 溶质从气相到液相的传质,经历三个步骤:①从气相主体对流传质到界面:②在界面上 溶解:③从界面对流传质到液相主体。 1.相际传质速率方程 气相对流传质N4=k,心y-y):界面相平衡为=,:液相对流传质N4=k,(:-x)。 将上述三式消去界面浓度x,y,如 4=-x=-y+mx-9=y=k,0-) 8-11 1,1 k k.k. 则K,十为传预系数。同样N,=(化一同得,工m, mk,k 2.阻力控制 式81中,心为总推动力总力人+”,即由两部分阻力组成当》 Ky ky ks kk 时,气相阻力控制,可得K,≈人,Km冰,y≈.。例如,水吸收N,C1等易溶物 系都是气相阻力控制。当 例如,水吸收,C0,0,等难溶物系都是液相阻力控制。 五、低含量气体吸收 1.低含量气体吸收的特点 当气体混合物中溶质含量低于5~10%时,可认为是低含量气体吸收。它有三个基本特 点:①气液相流率G,L沿塔为常量:②吸收过程是等温的,不必要进行热量衡算,相平衡关 系视作不变:③传质系数为常量,k,k,沿塔不变。这三个特点也即数学描述的基本假定。 2.过程的基本方程式 经数学描述获得 -是,产N 8-12
80 注意推动力与传质(分)系数的一一对应。 5.传质理论 ①有效膜理论认为,气液两相传质阻力可以看作两层有效静滞膜,分子定态扩散通过这 两层膜,结论为传质系数 k ∝ D ②溶质渗透理论、③表面更新理论引入了非定态扩散的概念,结论为传质系数 0.5 k ∝ D 。这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 四、相际传质 溶质从气相到液相的传质,经历三个步骤:①从气相主体对流传质到界面;②在界面上 溶解;③从界面对流传质到液相主体。 1.相际传质速率方程 气相对流传质 ( ) A y i N = k y − y ;界面相平衡 i mxi y = ;液相对流传质 N k (x x) A = x i − 。 将上述三式消去界面浓度 i i x , y ,如 x i y i A k x x k y y N 1 1 − = − = y x i i k m k y y m x x + − + − = 1 ( ) ( ) 1 y e y x e K y y k m k y y = − + − = 8-11 则 y x y k m k K + = 1 1 为总传质系数。同样 N K (x x) A = x e − ,可得 y y x x mK mk k K = + = 1 1 1 。 2.阻力控制 式8-11中,y-ye为总推动力,总阻力 y y x k m K k = + 1 1 ,即由两部分阻力组成。当 y x k m k >> 1 时,气相阻力控制,可得 y y K ≈ k , Kx ≈ mky , i e y ≈ y 。例如,水吸收 NH3,HCl 等易溶物 系都是气相阻力控制。当 y x k m k << 1 时,液相阻力控制, Ky ≈ kx / m , x x K ≈ k , i e x ≈ x 。 例如,水吸收 H2,CO2,O2等难溶物系都是液相阻力控制。 五、低含量气体吸收 1.低含量气体吸收的特点 当气体混合物中溶质含量低于 5~10%时,可认为是低含量气体吸收。它有三个基本特 点:①气液相流率 G,L 沿塔为常量;②吸收过程是等温的,不必要进行热量衡算,相平衡关 系视作不变;③传质系数为常量, x y k ,k 沿塔不变。这三个特点也即数学描述的基本假定。 2.过程的基本方程式 经数学描述获得 ∫ ∫ − = = 1 0 2 y y y e H y y dy K a G H dh = HOG NOG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