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咸宁卷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12分) “文化快餐”不宜多吃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 你的眼帘。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 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写 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说, 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化 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VCD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 解的。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试想: 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 了然”了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 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 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览, 浅尝辄止?“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殊 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 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 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 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 捉襟见肘,贻笑大方。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不久前,台湾学者 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在知识经济发展 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 思,“探赜(ze)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 充“饥”。“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 14、用原文句子作答:作者在本文反对的是;主张的是。(2分 15、“文化快餐”为什么不宜多吃?(2分) 16、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作者在第④段连用四个反问句,若变成陈述句,其表达效果怎样?(2分) 18、“国学热”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温家宝总理也在201年3月14日第十 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
湖北省 2011 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 咸宁卷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4~18 题。(12 分) “文化快餐”不宜多吃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 你的眼帘。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 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写 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说, 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化 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 VCD 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 解的。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试想: 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 了然”了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 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 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览, 浅尝辄止?“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殊 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 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一 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 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 捉襟见肘,贻笑大方。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不久前,台湾学者 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在知识经济发展 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 思,“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 充“饥”。“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 14、用原文句子作答:作者在本文反对的是 ;主张的是 。(2 分) 15、“文化快餐”为什么不宜多吃?(2 分) 16、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7、作者在第④段连用四个反问句,若变成陈述句,其表达效果怎样?(2 分) 18、“国学热”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温家宝总理也在 2011 年 3 月 14 日第十一 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
力和凝聚力”,号召我们强化“国学”的学习,发扬祖国文化传统。请结合温总理的话,谈 谈你对“新读书主义”的看法。(40~50字,3分) 14、(2分,每点1分)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与书结缘,精读深思 15、(2分,每点1分)①会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或者:消化不了,吸收 不了)②会犯常识性的错误,以致贻笑大方 16、(3分)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三位公众人物的事例,论证了“书读少了,就 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或:“书读少了,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2分) 17、(2分,每点1分)变成陈述句,则削弱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论辩的力量。 18、(3分)答案略。(给分原则:1、观点明确、正确;2、阐述清晰、有力;3、语言 简洁、明了) 孝感卷 (三)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 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 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 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 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 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 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 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 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 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 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 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 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 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 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 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 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 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 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 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 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 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 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 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 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
力和凝聚力”,号召我们强化“国学”的学习,发扬祖国文化传统。请结合温总理的话,谈 谈你对“新读书主义”的看法。(40~50 字,3 分) 14、(2 分,每点 1 分)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与书结缘,精读深思 15、(2 分,每点 1 分)①会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或者:消化不了,吸收 不了)②会犯常识性的错误,以致贻笑大方。 16、(3 分)举例论证(1 分);通过列举三位公众人物的事例,论证了“书读少了,就 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或:“书读少了,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2 分) 17、(2 分,每点 1 分)变成陈述句,则削弱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论辩的力量。 18、(3 分)答案略。(给分原则:1、观点明确、正确;2、阐述清晰、有力;3、语言 简洁、明了) 孝感卷 (三)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 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 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 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 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 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 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 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 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 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 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 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 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 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 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 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 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 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 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 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 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 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 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 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 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
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2月15日期) 17.文因时而作,本文主要是针对_的现象,提出了 的观点。(2 分) 18.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可能用细密 繁多的条条框框完全规定好。 B.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 在的道德力量。 C.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重”,又指对亵渎学 术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畏惧”。 D.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表明学术人应当树立一种不及条件优劣,不急手段可否,努 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 19.从论证的角度,第③段引用孟子和龚自珍的话的作用是 引用朱熹的话的作用 是 。(2分) 20.文中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21.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就某一点坐简述。(3分) 17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2分,每空1分) 18D(3分 19作论据作结论(2分,每空1分) 20.不能。(扣住两者之间是层进关系,具体阐述即可。3分 21略。(能联系自身实际谈即可。3分) 荆州卷 议论文阅读 做一个汉字传人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 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 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 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 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 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 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 文字学早被驱逐岀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 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 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u齿 “濒临”成了“pin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o”,口语里读音为“shu 0”,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i”。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
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 (选自《人民日报》2011 年 2 月 15 日期) 17.文因时而作,本文主要是针对 的现象,提出了 的观点。(2 分) 18.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可能用细密 繁多的条条框框完全规定好。 B.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 在的道德力量。 C.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重”,又指对亵渎学 术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畏惧”。 D.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表明学术人应当树立一种不及条件优劣,不急手段可否,努 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 19.从论证的角度,第③段引用孟子和龚自珍的话的作用是 ,引用朱熹的话的作用 是 。(2 分) 20.文中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 分) 21.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就某一点坐简述。(3 分) 17.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 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2 分,每空 1 分) 18.D(3 分) 19.作论据 作结论 (2 分,每空 1 分) 20.不能。(扣住两者之间是层进关系,具体阐述即可。3 分) 21.略。(能联系自身实际谈即可。3 分) 荆州卷 议论文阅读 做一个汉字传人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 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 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 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 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 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 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 文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 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 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ǔ齿”, “濒临”成了“pín 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ō”,口语里读音为“shu ō”,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ì”。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
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 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 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 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 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 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一一 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 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 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 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 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 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秦光,有删改) 14.(2分)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15.(2分)第2段举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的事例,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16.(2分)读第5段,说出划线句子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7.(2分)“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锦旗上的 感谢语。上面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这个错别字。故宫作为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 地方,竟然也写错别字。如果将这个事例放到文中,你认为放到第几段最合适? 18.(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要做一个汉字的传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14.总分总(或总分) 15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1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说出两种即可) 17.“撼”改为“捍”;放在第2段最合适。18①认真学习汉字的音、形、义、理: ②规范使用汉字;③传承汉字艺术;④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意思相近,言及两点即可) 襄阳卷 (四)阅读议论文《决定成功的利器》,完成22-26题。(12分)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 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 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 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 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 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 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 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 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 才
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 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 “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 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 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 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 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 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 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 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 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 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秦光,有删改) 14.(2 分)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15.(2 分)第 2 段举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的事例,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16.(2 分)读第 5 段,说出划线句子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7.(2 分)“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锦旗上的 感谢语。上面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这个错别字。故宫作为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 地方,竟然也写错别字。如果将这个事例放到文中,你认为放到第几段最合适? 18.(2 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要做一个汉字的传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14.总分总(或总分) 15.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1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说出两种即可) 17.“撼”改为“捍”;放在第 2 段最合适。18.①认真学习汉字的音、形、义、理; ②规范使用汉字;③传承汉字艺术;④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意思相近,言及两点即可) 襄阳卷 (四)阅读议论文《决定成功的利器》,完成 22-26 题。(12 分)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 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 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 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 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 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 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 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 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 才
⑤二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妊 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 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 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 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 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 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 子、小人四类 「甲]谓之“圣人”;「乙谓之“愚人”;_「卤]谓 之“君子”;]—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 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 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 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一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22.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3.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2分) ①才德兼无②德胜才③才胜德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24.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第④段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26.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2分)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 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宜昌卷 四、领略魏晋之风度,向往自由之高贵(20分) ◆骆玉明 ①魏晋风度是个不易捉摸的概念,因而也是个纷扰不已的话题。说简单 点,是这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 ②所谓漂亮,显然不仅仅指外在的仪表容颜,还有内在的精神情韵 表现在行事中,第 尤其是在突然而至的变故前惶然 失措,这说明缺乏坚定的自我认同能力,而容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干扰,以致 一挤则垮,尊严尽丧,于此当然说不上什么风度了。因此,彼时的舆论特别 看重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的表现,把此境之下所流露出的从容不迫、镇定 自如视为优雅和高贵之举,称之为“雅量”。《世说新语》这部“名士教科书 专列“雅量”一门,收罗了不少此类逸事。譬如嵇康安然弹琴,无视死亡的 迫近:谢安接到淝水一役的捷报,默然无动于衷,都足以展现斯人的翩然风 姿。唯有高贵才是美的,这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③所谓漂亮,第二点: 。美妙的生活姿态应该是自在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 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 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 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 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 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 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 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 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 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 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 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 年第 1 期,有删改 22.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23.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2 分)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24.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25.第④段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26.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2 分)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 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宜昌卷 四、领略魏晋之风度,向往自由之高贵(2 0 分) ◆骆玉明 ① 魏晋 风 度 是 个不 易 捉 摸 的 概念 , 因 而 也是 个 纷 扰 不已 的 话 题 。 说简 单 点,是这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 ② 所谓 漂 亮, 显 然不 仅 仅指 外 在的 仪 表 容颜 , 还有 内 在的 精 神情 韵 , 表 现在 行 事 中 ,第 一 : 。 尤 其是 在 突 然 而至 的 变 故 前惶 然 失 措, 这 说 明 缺乏 坚 定 的 自我 认 同 能力 , 而 容 易受 到 外 在 压力 的 干 扰 ,以 致 一 挤则 垮 , 尊 严尽 丧 , 于 此当 然 说 不上 什 么 风 度了 。 因 此 ,彼 时 的 舆 论特 别 看 重人 在 生 死 、荣 辱 等 关 口的 表 现 ,把 此 境 之 下所 流 露 出 的从 容 不 迫 、镇 定 自如 视 为优 雅 和高 贵 之举 ,称 之为“ 雅量 ”。《世 说 新语 》这 部“ 名 士教 科 书” 专 列“ 雅 量 ” 一门 , 收 罗 了不 少 此 类逸 事 。 譬 如嵇 康 安 然 弹琴 , 无 视 死亡 的 迫 近; 谢 安 接 到淝 水 一 役 的捷 报 , 默然 无 动 于 衷, 都 足 以 展现 斯 人 的 翩然 风 姿。唯有高贵才是美的,这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③ 所谓 漂 亮,第二 点: 。美 妙 的生 活 姿态 应 该是 自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