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十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1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 强 22.《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 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19.(3分)①代词,指滁州城,②意趣,情趣。③散。(每小题1分。) 20.(3分)示例一: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 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示例二: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 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给分应扣住“峰回路转”“翼然”:“者…… 也……”三个要点,各1分。) 21.(3分)不正确的是B。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与山水的乐趣 22.(3分)从内容上理解:在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乐。或者答: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 到高兴,体现封建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2分;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哪怕位卑,却具有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 民同乐,追求生活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的积极意义,1分,答出“积极人生态 度”或“和谐社会”的理想的其中一方面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6分) 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⑨, 以授二子,日:“谨识③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湖北省 2011 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十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1.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 强。 22.《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 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19.(3 分)①代词,指滁州城,②意趣,情趣。③散。(每小题 1 分。) 20.(3 分)示例一: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 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示例二: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 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给分应扣住“峰回路转”;“翼然”;“者…… 也……”三个要点,各 1 分。) 21.(3 分)不正确的是 B。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与山水的乐趣。 22. (3 分)从内容上理解:在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乐。或者答;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 到高兴,体现封建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2 分;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哪怕位卑,却具有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 民同乐,追求生活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的积极意义,l 分,答出“积极人生态 度”或“和谐社会”的理想的其中一方面即可。 潜江 (二)文言文阅读(6 分)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 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14.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这两 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13.A(2分) 14.(1)诵其词甚习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孝感 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14.文意理解。(4 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 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 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 分) 13.A(2 分) 14.(1)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 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 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孝感 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 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 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 二字加以揭示。 10.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 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3分) 7.D(2分) 8C(2分) 9D(3分) 10.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 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3分) 恩施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 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 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 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 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 二字加以揭示。 10.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 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3 分) 7.D(2 分) 8.C(2 分) 9.D(3 分) 10.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 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能说出不同点在“与民同乐”即可,3 分) 恩施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8 分)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攴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绥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1.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三)文言文(8分) 18.(2分)(1)假:借(0.5分);(2)叩:请教(0.5分):(3)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0.5 分);(4)支:通“肢”,肢体(0.5分)。 19.(2分)()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 请教。(1分)(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 (1分) 20.(2分)(1)学习的刻苦(0.5分):(2)从师的艰难(0.5分):(3)求学的艰苦(1分) 三个方面。或:勤且艰若此(2分)。 21.(2分)“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咸宁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12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 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毎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裒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⑶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⑷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1.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三)文言文(8 分) 18.(2 分)⑴假:借(0.5 分);⑵叩:请教(0.5 分);⑶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0.5 分);⑷支:通“肢”,肢体 (0.5 分)。 19.(2 分)⑴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 请教。(1 分)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 (1 分) 20.(2 分)⑴学习的刻苦(0.5 分);⑵从师的艰难(0.5 分);⑶求学的艰苦(1 分) 三个方面。或:勤且艰若此(2 分)。 21.(2 分)“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咸宁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4~28 题。(12 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 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2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2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2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 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 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28、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分) 24、(2分)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 5、(2分)D 26、(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 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27、(2分)A 28、(4分) 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 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黄冈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干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2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 分) ①虽乘奔御风(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2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 分) 2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 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 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28、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 分) 24、(2 分)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5、(2 分) D 26、(2 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 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27、(2 分) A 28、(4 分) 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 分)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 分)。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 寂(或孤傲)的情怀(1 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黄冈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