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纺纱工程课程编码:学分:5.0总学时:80上机学时:0理论学时:80实验学时:0实践学时:0开设实验项目总数个;其中:必选()个,任选()个开课单位:纺织服装学院适用专业:纺织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纺纱工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纺织卓越计划)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学科平台课程,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程以纺纱工艺流程为线索,系统讲解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等纺纱各工序的任务、作用及相关工艺,详细深入地分析开松、除杂、梳理、并合、牵伸、加捻、卷绕等纺纱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纺纱全流程各工序生产设备基本原理、生产工艺配置以及生产中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三、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运用数学、机械设计、流体力学、纺织材料相关理论及纱线形成的基本原理,表述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等纺纱工程中常用设备工作原理及工艺原则。(毕业能力指标点1-1)目标2:能针对纺纱工程中的典型机构和梳理、并合、牵伸、加抢等纺纱理论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正确求解。(毕业能力指标点1-2自标3:能将工程和纺纱专业知识用手纺纱的过程优化和改进、设计与控制。(毕业能力指标点1-3);目标4:能运用工程思维方法,对纺纱过程变量(原料变化、流程设计、机型选配、关键元件、工艺参数等)变化机理进行识别判断与有效分解。(毕业能力指标点2-1)目标5:能运用工程思维方法,对纺纱过程变量(原料变化、流程设计、机型选配、关键元件、工艺参数等)变化进行比较选择,获取正确的解决方案。(毕业能力指标点2-2)目标6:能运用工程思维方法,对纺纱过程变量(原料变化、流程设计、机型选配、关键元件、工艺参数等)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证实解决方案合理性(毕业能力指标2-3)自标7:能运用工程思维方法,对纺纱过程变量(原料变化、流程设计、机型选配、关键元件、工艺参数等)变化进行多方案比较,提出应对措施与优化解决方案。(毕业能力指标2-4);目标8.: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调研等获取信息手段的学习训练,掌握纺纱工程领
《纺纱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纺纱工程 课程编码: 学 分:5.0 总学时:8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实践学时:0 开设实验项目总数 个;其中:必选( )个,任选( )个 开课单位:纺织服装学院 适用专业:纺织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纺纱工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纺织卓越计划)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学科平台课程, 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程以纺纱工艺流程为线索,系统讲解开清棉、梳棉、 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等纺纱各工序的任务、作用及相关工艺,详细深入地分析 开松、除杂、梳理、并合、牵伸、加捻、卷绕等纺纱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纺纱全流程各工序生产设备基本原理、生产工艺配置以及生产中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目标 1. 能运用数学、机械设计、流体力学、纺织材料相关理论及纱线形成的基本原理, 表述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等纺纱工程中常用设备工作原理及工艺原则。 (毕业能力指标点 1-1) 目标 2:能针对纺纱工程中的典型机构和梳理、并合、牵伸、加捻等纺纱理论建立合适 的数学模型,正确求解。(毕业能力指标点 1-2) 目标 3:能将工程和纺纱专业知识用于纺纱的过程优化和改进、设计与控制。(毕业能 力指标点 1-3); 目标 4:能运用工程思维方法,对纺纱过程变量(原料变化、流程设计、机型选配、关 键元件、工艺参数等)变化机理进行识别判断与有效分解。(毕业能力指标点 2-1) 目标 5:能运用工程思维方法,对纺纱过程变量(原料变化、流程设计、机型选配、关 键元件、工艺参数等)变化进行比较选择,获取正确的解决方案。(毕业能力指标点 2-2) 目标 6:能运用工程思维方法,对纺纱过程变量(原料变化、流程设计、机型选配、关 键元件、工艺参数等)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证实解决方案合理性(毕业能力指标 2-3) 目标 7:能运用工程思维方法,对纺纱过程变量(原料变化、流程设计、机型选配、关 键元件、工艺参数等)变化进行多方案比较,提出应对措施与优化解决方案。(毕业能力指 标 2-4); 目标 8.: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调研等获取信息手段的学习训练,掌握纺纱工程领
域的新技术和前沿发展趋势。(毕业能力指标点10-3);目标9:使学生认识到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性,并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指标点12-1)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绪论(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8条)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短纤维纺纱的基本作用:掌握棉纺生产系统及工艺流程;掌握棉纤维的初步加工:了解国内外纺纱生产的概况及发展趋势。(1)短纤维纺纱的基本概念(2)短纤维纺纱的作用(3)短纤纺纱系统概述(4)棉纤维的初步加工第2章配棉与混棉(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2,3,4,5,6,7条)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原料选配的目的:掌握原料选配的方法;掌握纺纱原料的混合方法:了解计算机配棉技术的特点和应用。(1)配棉的目的和方法(2)非棉类棉纺原料的选配(3)计算机配棉(4)原料的混合第3章开清棉(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9条)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开清棉的任务、流程及主要作用:掌握开清棉主要设备的机构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和质量评价:了解开清棉技术的发展。第4章梳棉(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9条)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梳棉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掌握梳棉机的主要机构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了解梳棉工序新技术。(1)梳棉工序的任务及工艺过程简介(2)梳棉机主要机构及作用原理(3)梳棉棉条质量评价及质量提升主要措施(4)梳棉机工艺分析及工艺计算(5)梳棉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6)清梳联与自调匀整(7)梳棉工序新技术第5章精梳(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9条)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精梳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掌握精梳机的主要机构
域的新技术和前沿发展趋势。(毕业能力指标点 10-3); 目标 9:使学生认识到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重要性,并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指标点 12-1)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 1 章 绪论(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8 条)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短纤维纺纱的基本作用;掌握棉纺生产系统及工艺流程;掌握棉 纤维的初步加工;了解国内外纺纱生产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1)短纤维纺纱的基本概念 (2)短纤维纺纱的作用 (3)短纤纺纱系统概述 (4)棉纤维的初步加工 第 2 章 配棉与混棉(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2,3,4,5,6,7 条)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原料选配的目的;掌握原料选配的方法;掌握纺纱原料的混合方法; 了解计算机配棉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1)配棉的目的和方法 (2)非棉类棉纺原料的选配 (3)计算机配棉 (4)原料的混合 第 3 章 开清棉(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9 条)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开清棉的任务、流程及主要作用;掌握开清棉主要设备的机构组 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和质量评价;了解开清棉技术的发展。 第 4 章 梳棉(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9 条)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梳棉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掌握梳棉机的主要机 构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了解梳棉工序新技术。 (1)梳棉工序的任务及工艺过程简介 (2)梳棉机主要机构及作用原理 (3)梳棉棉条质量评价及质量提升主要措施 (4)梳棉机工艺分析及工艺计算 (5)梳棉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 (6)清梳联与自调匀整 (7)梳棉工序新技术 第 5 章 精梳(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9 条)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精梳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掌握精梳机的主要机构
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了解精梳工序新技术。(1)精梳工序的任务(2)精梳的准备(3)精梳机的工艺过程及运动配合(4)精梳机的机构和作用(5)精梳机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6)精梳工序质量评价(7)精梳机新技术第6章并条(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9条)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条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深刻理解并合及罗拉牵伸基本原理:掌握并条机的主要机构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了解并条工序新技术。(1)并条工序的任务及工艺流程(2)并合与罗拉牵伸基本原理(3)并条机的机构及作用(4)并条机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5)并条工序质量评价(6)并条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7)并条机新技术第7章粗纱(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9条)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粗纱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刻理解加捻基本原理:掌握粗纱机的主要机构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解粗纱工序新技术。(1)粗纱工序的任务及工艺流程(2)粗纱机的机构及作用(3)粗纱机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4)粗纱工序质量评价(5)粗纱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6)粗纱机新技术(3)粗纱机工艺分析、粗纱机传动与工艺计算第8章细纱(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9条)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细纱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掌握细纱机的主要机构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了解细纱工序新技术。(1)细纱工序的任务、工艺流程及典型环锭细纱机简介(2)细纱机的机构及作用
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了解精梳工序新技术。 (1)精梳工序的任务 (2)精梳的准备 (3)精梳机的工艺过程及运动配合 (4)精梳机的机构和作用 (5)精梳机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 (6)精梳工序质量评价 (7)精梳机新技术 第 6 章 并条(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9 条)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条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深刻理解并合及罗拉牵 伸基本原理;掌握并条机的主要机构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了解并条工序 新技术。 (1)并条工序的任务及工艺流程 (2)并合与罗拉牵伸基本原理 (3)并条机的机构及作用 (4)并条机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 (5)并条工序质量评价 (6)并条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 (7)并条机新技术 第 7 章 粗纱(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9 条)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粗纱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刻理解加捻基本原理; 掌握粗纱机的主要机构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解粗纱工序新技术。 (1)粗纱工序的任务及工艺流程 (2)粗纱机的机构及作用 (3)粗纱机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 (4)粗纱工序质量评价 (5)粗纱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 (6)粗纱机新技术 (3)粗纱机工艺分析、粗纱机传动与工艺计算 第 8 章细纱(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9 条)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细纱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掌握细纱机的主要机构 组成、作用原理、工艺调整及质量评价;了解细纱工序新技术。 (1)细纱工序的任务、工艺流程及典型环锭细纱机简介 (2)细纱机的机构及作用
(3)细纱机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4)细纱工序质量评价(5)细纱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6)环锭纺纱新技术第9章后加工(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1~7条)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后加工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掌握股线加抢的原理、方法、工艺和作用效果:了解并纱、摇纱、成包等其他后加工工序。(1)后加工工序的任务、工艺流程及其纱线质量要求(2)并纱(3)抢线(4)摇纱与成包3.2讨论专题(支撑教学目标5~8)课堂讨论1:配棉方法及应用支撑课程目标6课堂讨论2:开清棉流程及工艺对原料及产品的适应性探讨支撑课程目标7课堂讨论3:梳棉机提高分梳作用的措施及作用效果探讨支撑课程目标6课堂讨论4:精梳落棉的分析与成纱质量的关系,落棉控制及对原料和产品的适应性探讨支撑课程目标5课堂讨论5:并条机牵伸工艺配置的理论和应用支撑课程目标5课堂讨论6:粗纱机卷绕成形的要求、实现方式及效果比较支撑课程目标6课堂讨论7:细纱机牵伸工艺对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影响支撑课程目标7课堂讨论8:纺纱新技术研讨(综合讨论)支撑课程目标8四、课程考核方式按照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纺纱工程》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讨论课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采用百分制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5%、讨论课成绩35%,期末考试卷面成绩60%五、学时分配表讨讲实实上自习践题论课验机学教学内容时学时时课时时数数时数数数2第一章绪论
(3)细纱机工艺分析与工艺计算 (4)细纱工序质量评价 (5)细纱工序加工化纤的特点 (6)环锭纺纱新技术 第 9 章 后加工(支撑“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第 1~7 条) 本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后加工工序的任务、工艺过程及主要作用;掌握股线加捻的原理、 方法、工艺和作用效果;了解并纱、摇纱、成包等其他后加工工序。 (1)后加工工序的任务、工艺流程及其纱线质量要求 (2)并纱 (3)捻线 (4)摇纱与成包 3.2 讨论专题(支撑教学目标 5~8) 课堂讨论 1:配棉方法及应用 支撑课程目标 6 课堂讨论 2:开清棉流程及工艺对原料及产品的适应性探讨支撑课程目标 7 课堂讨论 3:梳棉机提高分梳作用的措施及作用效果探讨 支撑课程目标 6 课堂讨论 4:精梳落棉的分析与成纱质量的关系,落棉控制及对原料和产品的适应性探讨 支撑课程目标 5 课堂讨论 5:并条机牵伸工艺配置的理论和应用 支撑课程目标 5 课堂讨论 6:粗纱机卷绕成形的要求、实现方式及效果比较支撑课程目标 6 课堂讨论 7:细纱机牵伸工艺对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支撑课程目标 7 课堂讨论 8:纺纱新技术研讨 (综合讨论)支撑课程目标 8 四、课程考核方式 按照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纺纱工程》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 讨论课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采用百分制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 5%、 讨论课成绩 35%,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60% 五、学时分配表 教 学 内 容 讲 课 时 数 实 验 时 数 实 践 学 时 上 机 时 数 自 学 时 数 习 题 课 讨 论 时 数 第一章 绪论 2
33第二章配棉与混棉第三章开清棉93第四章梳棉7373第五章精梳73第六章并条7第七章粗纱37第八章细纱3第九章后加工4mm总复习/综合研讨56合计24总80计六、参考教材1、谢春萍等,纺纱工程(上)[M(纺织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七、有关说明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纺织材料学后续课程:新型纺纱、纺纱工艺比较、纺纱质量控制与产品设计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无大纲撰写人:谢春萍大纲审核人:徐阳
第二章 配棉与混棉 3 3 第三章 开清棉 9 3 第四章 梳棉 7 3 第五章 精梳 7 3 第六章 并条 7 3 第七章 粗纱 7 3 第八章 细纱 7 3 第九章 后加工 4 总复习/综合研讨 3 3 合 计 56 24 总 计 80 六、参考教材 1、谢春萍等,纺纱工程(上)[M](纺织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七 、有关说明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纺织材料学 后续课程:新型纺纱、纺纱工艺比较、纺纱质量控制与产品设计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无 大纲撰写人:谢春萍 大纲审核人:徐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