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工程》教案(17级)《纺纱工程》(第一章)教案【授课教师】刘基宏,傅佳佳,苏旭中【课程名称】纺纱工程【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实施专业班级】纺织工程1701-1705班【学时】2【主要教学内容】(1)纺织工业概况及纺织学科发展趋势(2)纺纱产业概况;(3)纺纱基本原理简介;(4)纺纱系统和工艺流程【教学目标】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纺织工业概况及纺织学科发展趋势;掌握纺织生产系统的组成与纺织品的分类方法:理解纺纱的基本过程及纺纱基本原理;掌握纱线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了解各纺纱系统的构成及其工艺流程。【教学方法】1、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本章内容;2、首先从宏观层面介绍纺织产业、纺纱行业、纺织学科的发展概况,然后结合具体案例,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纺纱加工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3、进行长丝、短纤、纱样及纺织品样布展示,使学生对纺纱加工过程形成直观感受,了解纱线的加工过程及其成型原理。4、通过视频材料详细讲解基于原料的纺纱系统及其工艺流程,使学生理解纺纱工艺流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教学过程设计】第1-2课时第一节纺织工业概况及纺织学科发展趋势第二节纺纱行业概述节形式时间内容(主要内容部分增加板书)点1
《纺纱工程》教案(17 级) 1 《纺纱工程》(第一章)教案 【授课教师】 刘基宏,傅佳佳,苏旭中 【课程名称】 纺纱工程 【章节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实施专业班级】 纺织工程 1701-1705 班 【学时】2 【主要教学内容】 (1)纺织工业概况及纺织学科发展趋势 (2)纺纱产业概况; (3)纺纱基本原理简介; (4)纺纱系统和工艺流程; 【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纺织工业概况及纺织学科发展趋势;掌握纺织生产系统的组成与纺织品的分类方法; 理解纺纱的基本过程及纺纱基本原理;掌握纱线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了解各纺纱系统的构成及其工艺流程。 【教学方法】 1、 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本章内容; 2、 首先从宏观层面介绍纺织产业、纺纱行业、纺织学科的发展概况,然后结合具体案例,以点、线、面相 结合的方式,介绍纺纱加工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3、 进行长丝、短纤、纱样及纺织品样布展示,使学生对纺纱加工过程形成直观感受,了解纱线的加工过程 及其成型原理。 4、 通过视频材料详细讲解基于原料的纺纱系统及其工艺流程,使学生理解纺纱工艺流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第 1-2 课时 第一节 纺织工业概况及纺织学科发展趋势 第二节 纺纱行业概述 节 点 内容(主要内容部分增加板书) 形式 时间
《纺纱工程》教案(17级)《纺纱工程》课程的要求及选用教科书教师讲述参考书简介、教师个人简介5分钟学生互动学习方法及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的简介,指定课代表第一节纺织工业概况及纺织学科发展趋势1、纺织工业概况2、纺织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纺织学科发展趋势与特色教师讲授,60分钟学生互动第二节纺纱行业概述1、纱线的定义及分类2、纺纱在纺织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3、纱线成型的加工过程重点讨论:1、国内外纺织工业发展趋势;2、国内外纺织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讨论回答10分钟3、纱线的分类依据及具体分类4、纺纱的加工过程第1-2课时授课内容小结10分钟教师讲授布置研讨课及课后学习内容
《纺纱工程》教案(17 级) 2 1 《纺纱工程》课程的要求及选用教科书 参考书简介、教师个人简介 学习方法及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的简介,指定课代表 教师讲述 学生互动 5 分钟 2 第一节 纺织工业概况及纺织学科发展趋势 1、纺织工业概况 2、纺织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纺织学科发展趋势与特色 第二节 纺纱行业概述 1、纱线的定义及分类 2、纺纱在纺织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纱线成型的加工过程 教师讲授, 学生互动 60 分钟 3 重点讨论: 1、国内外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2、国内外纺织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 3、纱线的分类依据及具体分类 4、纺纱的加工过程 讨论回答 10 分钟 4 第 1-2 课时授课内容小结 布置研讨课及课后学习内容 教师讲授 10 分钟
《纺纱工程》教案(17级)《纺纱工程》(第二章)教案【授课教师】刘基宏,傅佳佳,苏旭中【课程名称】纺纱工程【章节内容】第二章配棉与混棉【实施专业班级】纺织工程1701-1705班【学时】8(课堂授课5学时,研讨3学时)【主要教学内容】(1)棉花的培育与生长与棉花的初加工(2)棉花的分类及棉花质量的标识(3)配棉的目的及配棉的分类排队(4)配棉原料混合及混料计算(5)配棉举例【教学目标】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棉花的培育过程及棉花的初加工;掌握棉花的分类及棉花质量的标识方法;掌握原棉及化纤原料的配棉方法;掌握原料混合及混料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1、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本章内容;2、将本章内容分解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纺纱原料的选择中,重点介绍有关棉花的培育知识和棉花品质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具有从事原棉检验、原棉评价和原棉贸易方面的知识,为合掌握合理配棉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重点对配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配棉的重要性,掌握合理配棉与科学配棉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第3-8课时(理论课时5课时,研讨课课时3课时)第二章配棉与混棉节点形式时间内容(主要内容部分增加板书)穿插复习和提问前面内容:提问5分钟11、纱线的定义及其分类学生互动2、纺纱加工系统的分类m
《纺纱工程》教案(17 级) 3 《纺纱工程》(第二章)教案 【授课教师】 刘基宏,傅佳佳,苏旭中 【课程名称】 纺纱工程 【章节内容】 第二章 配棉与混棉 【实施专业班级】 纺织工程 1701-1705 班 【学时】 8 (课堂授课 5 学时,研讨 3 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1)棉花的培育与生长与棉花的初加工 (2)棉花的分类及棉花质量的标识 (3)配棉的目的及配棉的分类排队 (4)配棉原料混合及混料计算 (5)配棉举例 【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棉花的培育过程及棉花的初加工;掌握棉花的分类及棉花质量的标识方法;掌握原棉 及化纤原料的配棉方法;掌握原料混合及混料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1、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本章内容; 2、将本章内容分解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纺纱原料的选择中,重点介绍有关棉花的培育知识和棉花品质 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具有从事原棉检验、原棉评价和原棉贸易方面的知识,为合掌握合理配棉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重点对配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配棉的重要性,掌握合理配棉与科学配棉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第 3-8 课时(理论课时 5 课时,研讨课课时 3 课时) 第二章 配棉与混棉 节点 内容(主要内容部分增加板书) 形式 时间 1 穿插复习和提问前面内容: 1、纱线的定义及其分类 2、纺纱加工系统的分类 提问 学生互动 5 分钟
《纺纱工程》教案(17级)3、棉纺加工的工艺流程第一节棉花的培育与生长第二节棉花的初加工第三节棉花的分类第四节棉花质量的标识120分教师讲述2第五节棉花的批号及刷唛格式学生互动钟第六节配棉和配棉的目的第七节配棉的分类排队第八节配棉原料混合及混料计算第九节配棉举例第3-5课的授课内容小结布置研讨课及课后学习内容教师讲授5分钟【研讨课】3学时一、要求:1、深刻理解原棉质量表示的内涵,理解配棉的要求、依据及原则。2、能根据原料库存及生产纱线品种的特点进行配棉,掌握合理配棉配棉、科学配棉的方法。3、六小组各选择1个主题进行资料的查阅,在21-80Ne间任选一个纱支做配棉设计;4、认真阅读相关参考文献。5、每人形成书面报告1份。二、报告内容:
《纺纱工程》教案(17 级) 4 3、棉纺加工的工艺流程 2 第一节 棉花的培育与生长 第二节 棉花的初加工 第三节 棉花的分类 第四节 棉花质量的标识 第五节 棉花的批号及刷唛格式 第六节 配棉和配棉的目的 第七节 配棉的分类排队 第八节 配棉原料混合及混料计算 第九节 配棉举例 教师讲述 学生互动 120 分 钟 3 第 3-5 课的授课内容小结 布置研讨课及课后学习内容 教师讲授 5 分钟 【研讨课】3 学时 一、要求: 1、深刻理解原棉质量表示的内涵,理解配棉的要求、依据及原则。 2、能根据原料库存及生产纱线品种的特点进行配棉,掌握合理配棉配棉、科学配棉的方法。 3、六小组各选择 1 个主题进行资料的查阅,在 21-80Ne 间任选一个纱支做配棉设计; 4、认真阅读相关参考文献。 5、每人形成书面报告 1 份。 二、报告内容:
《纺纱工程》教案(17级)1、预设原料概况2、纱线的特点和用途(对那些指标要求严格?)3、配棉的依据及特点4、进行原料的排队,讨论该品种生产注意事项(有可能影响质量的配棉指标?)5、提出一种以上配棉解决方案,做出配棉排队表,计算相关综合配棉指标,并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比较,6、论证配棉方案的合理性7、参考资料《纺纱工程》(第三章)教案【授课教师】1刘基宏,傅佳佳,苏旭中【课程名称】纺纱工程【章节内容】第三章开清棉【实施专业班级】纺织工程1701-1705班5
《纺纱工程》教案(17 级) 5 1、预设原料概况 2、纱线的特点和用途(对那些指标要求严格?) 3、配棉的依据及特点 4、进行原料的排队,讨论该品种生产注意事项(有可能影响质量的配棉指标?) 5、提出一种以上配棉解决方案,做出配棉排队表,计算相关综合配棉指标,并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比较, 6、论证配棉方案的合理性 7、参考资料 《纺纱工程》(第三章)教案 【授课教师】 刘基宏,傅佳佳,苏旭中 【课程名称】 纺纱工程 【章节内容】 第三章 开清棉 【实施专业班级】 纺织工程 1701-1705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