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2005.6 2.水循环( Water circulation) 自然界的水在太阳热力作用下发生形态变化 蒸发的水分随着气流运行而转移,遇冷凝结成云 或以降水的形式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又重新 蒸发、凝结、降落,这种循环过程持续不断,称 之
环境卫生学2005.6 2.水循环(Water circulation) 自然界的水在太阳热力作用下发生形态变化, 蒸发的水分随着气流运行而转移,遇冷凝结成云 或以降水的形式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又重新 蒸发、凝结、降落,这种循环过程持续不断,称 之
环境卫生学2005.6 小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陆 地或海洋)完成的循环 水循环 自海洋蒸发的部分水汽, 随气流转移至陆地上空,并以 大循环降水形式到达地面后,经过江 河湖泊或渗入地下,再归入海 洋的这种复杂的水循环
环境卫生学2005.6 水 循 环 小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陆 地或海洋)完成的循环 大循环 自海洋蒸发的部分水汽, 随气流转移至陆地上空,并以 降水形式到达地面后,经过江 河湖泊或渗入地下,再归入海 洋的这种复杂的水循环
图解 环境卫生学2005.6 蒸汽 雨雪雹 蒸 气 雨雪雹 江河湖海 海水 地下水 大循环示意图
·图解 环境卫生学2005.6 江河湖海 雨 雪 雹 蒸 气 雨 雪 雹 海水 地下水 蒸 汽 大循环示意图
3、我国水资源概况 环境卫生学2005.6 地球上的淡水总量仅为3500多万KM3 相对贫乏且分布不均。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 界排第110位。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因受太平洋的东 分布不均南季风影响而形成季节性雨水。所以,在 地理上出现东南多雨,西北干旱的地理性 差异,致使90%的地面径流和70%的地下 径流分布在面积不到全国50%的南方
3、我国水资源概况 环境卫生学2005.6 相对贫乏 分布不均 地球上的淡水总量仅为3500多万KM3 , 且分布不均。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 有2500m3 ,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 界排第110位。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因受太平洋的东 南季风影响而形成季节性雨水。所以,在 地理上出现东南多雨,西北干旱的地理性 差异,致使90%的地面径流和70%的地下 径流分布在面积不到全国50%的南方
南水北调工程(补充内容,了解)环境卫生学2056 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 研 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 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 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国大陆地势形成三个阶梯。西 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 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 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第三阶梯西 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 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 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南水北调工程(补充内容,了解) 环境卫生学2005.6 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 研 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 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 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国大陆地势形成三个阶梯。西 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 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 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 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 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 地势低需抽水北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