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极限。尽管它的预测是悲观的,但给人类发出的警告是值得重视的。在这以 前,没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感到资源是无限的。正是悲观论促使人类 终于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又是稀缺的。在利用资源上,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 发展,又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兼顾代际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 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使人们感知一个词:毁灭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这是一个悲惨的现代科技灾害。爆炸释放大约2.6亿居里的辐射量,这大约是 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200多倍,毒气污染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当时乌克兰有2.5 万居民疏散,欧洲20多个国家对某些食物和居民户外活动发出禁令。该核电站 位于普里皮亚特河畔,该河流区域面积为920平方公里,并同乌克兰首都基辅的 水库相通,水污染后果严重。几年后有关方面对4万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表明 白俄罗斯有7000平方公里的土壤受到放射性尘埃污染,面积相当于一个丹麦。 有人估计,半个世纪内核电站附近的千万顷良田将变成荒漠。附近的癌 症病人增多。乌克兰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每1000个新生儿有21个死亡, 比欧洲的平均水平高3倍。有些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近30%。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总人口数下降的国家。过去5年内乌克兰人口数从5 200万下降为不到5000万。附近大量田鼠的基因发生突变,一些动物行为异常 松、云杉等树木逐渐枯萎,引起了全球性恐慌。 高科技风险在核能、生化和电磁、网络等领域,多半几率小,而一旦出事, 将会是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若干次的情况 下,即使人类的理性可以选择和平,但意外风险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所幸的是,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历史方位上,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观,构建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中的和谐社会,这乃是应对各类灾 害在内的生存危机的希望。 思考讨论题 1.20世纪人类拥有相对论,拥有计算机,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能源和
16 存在极限。尽管它的预测是悲观的,但给人类发出的警告是值得重视的。在这以 前,没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感到资源是无限的。正是悲观论促使人类 终于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又是稀缺的。在利用资源上,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 发展,又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兼顾代际关系。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l 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 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使人们感知一个词:毁灭 1986 年 4 月 26 日,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 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这是一个悲惨的现代科技灾害。爆炸释放大约 2.6 亿居里的辐射量,这大约是 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 200 多倍,毒气污染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当时乌克兰有 2.5 万居民疏散,欧洲 20 多个国家对某些食物和居民户外活动发出禁令。该核电站 位于普里皮亚特河畔,该河流区域面积为 920 平方公里,并同乌克兰首都基辅的 水库相通,水污染后果严重。几年后有关方面对 4 万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表明 白俄罗斯有 7 000 平方公里的土壤受到放射性尘埃污染,面积相当于一个丹麦。 有人估计,半个世纪内核电站附近的千万顷良田将变成荒漠。附近的癌 症病人增多。乌克兰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每 1 000 个新生儿有 21 个死亡, 比欧洲的平均水平高 3 倍。有些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近 30%。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总人口数下降的国家。过去 5 年内乌克兰人口数从 5 200 万下降为不到 5 000 万。附近大量田鼠的基因发生突变,一些动物行为异常, 松、云杉等树木逐渐枯萎,引起了全球性恐慌。 高科技风险在核能、生化和电磁、网络等领域,多半几率小,而一旦出事, 将会是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若干次的情况 下,即使人类的理性可以选择和平,但意外风险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所幸的是,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历史方位上,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观,构建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中的和谐社会,这乃是应对各类灾 害在内的生存危机的希望。 思考讨论题 1.20 世纪人类拥有相对论,拥有计算机,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能源和
安全危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等全球危机的正确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单纯依靠 科技发展或以停止科技发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思路都是错误的? 案例解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现代科技 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近代工业化所造成的人口、环境、能源危机。但是,人 们对高新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又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威 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造成的 环境污染及人员伤亡程度之严重,令世人震惊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警示我们,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 自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 自然而引发的。当人们在自然身上滥用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时,全球环境的恶化与 自然资源的危机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告诫我们,在变革自然时要把利用自然和保 护自然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只有 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科 技的关系。科技应用的利与弊、功与过、善与恶、福与祸,责任在于应用技术的 人,关键是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是否正确。协调人与科技的关系,归根结底 是协调技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也表明,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同 样也需要正确的技术观和人生观。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 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本案例通过20世纪人 类面临的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尤其是在资
17 安全危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等全球危机的正确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单纯依靠 科技发展或以停止科技发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思路都是错误的? 案例解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现代科技 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近代工业化所造成的人口、环境、能源危机。但是,人 们对高新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又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威 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造成的 环境污染及人员伤亡程度之严重,令世人震惊。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警示我们,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 自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 自然而引发的。当人们在自然身上滥用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时,全球环境的恶化与 自然资源的危机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告诫我们,在变革自然时要把利用自然和保 护自然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只有 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科 技的关系。科技应用的利与弊、功与过、善与恶、福与祸,责任在于应用技术的 人,关键是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是否正确。协调人与科技的关系,归根结底 是协调技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也表明,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同 样也需要正确的技术观和人生观。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 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本案例通过 20 世纪人 类面临的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尤其是在资
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有时被滥用,“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本案例可用于第三章第二节中“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部分的教学 也可用于该部分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结合本案例中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存危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应用 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带来了什么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技作用的两重性。 (2)建议这一部分教学可以采取辩论形式。教师设立一些相关辩题,如科技 对人类社会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科技将把人类带进幸福的彼岸还是万丈的深渊? 全球问题的解决依靠人还是依靠科技?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引导学生全 面、深入理解科技动力的问题
18 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有时被滥用,“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本案例可用于第三章第二节中“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部分的教学, 也可用于该部分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结合本案例中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存危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应用 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带来了什么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技作用的两重性。 (2)建议这一部分教学可以采取辩论形式。教师设立一些相关辩题,如科技 对人类社会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科技将把人类带进幸福的彼岸还是万丈的深渊? 全球问题的解决依靠人还是依靠科技?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引导学生全 面、深入理解科技动力的问题
泡沫沫破引发经济衰退 重温1929年美国股灾 案例文本 20世纪以来,美国历经数次由泡沫引发的股灾,其中以1929年和2000年 的股灾最为严重。为更好地认识这两次以及任何股市泡沫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 果,这里我们重温1929年股灾后的大萧条。 飞扬的20年 20年代被当时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 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表了他对新时 代的看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 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 股市泡沫的培植、经济超速增长常常是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氛围等 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20年代的经历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 就工业技术而言,一战当中和以后老的石油和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新 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战争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民 用经济的推动效果明显。如果我们用投资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资本数量来衡量技 术的加速发展和推广速度,我们发现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 亿美元,而到了1918年,这一数字已到2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0%!新工厂 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总 裁亨利·福特的话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工业界对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的自 信,“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任意款式、任意色彩的福特汽车”。 除了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府与大企业 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促进了整个20年代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使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非理性、使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上升,消费能力增强, 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供应商采用更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采用更新的技 术和更大范围的运用科学管理模式,进而反过来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
19 泡沫沫破引发经济衰退 ——重温 1929 年美国股灾 案例文本 20 世纪以来,美国历经数次由泡沫引发的股灾,其中以 1929 年和 2000 年 的股灾最为严重。为更好地认识这两次以及任何股市泡沫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 果,这里我们重温 1929 年股灾后的大萧条。 飞扬的 20 年 20 年代被当时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 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表了他对新时 代的看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 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 股市泡沫的培植、经济超速增长常常是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氛围等 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 20 年代的经历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 就工业技术而言,一战当中和以后老的石油和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新 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战争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民 用经济的推动效果明显。如果我们用投资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资本数量来衡量技 术的加速发展和推广速度,我们发现 1915 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 6 亿美元,而到了 1918 年,这一数字已到 25 亿美元,增长率超过 300%!新工厂 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总 裁亨利·福特的话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工业界对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的自 信,“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任意款式、任意色彩的福特汽车”。 除了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府与大企业 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促进了整个 20 年代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使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非理性、使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上升,消费能力增强, 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供应商采用更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采用更新的技 术和更大范围的运用科学管理模式,进而反过来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
平、促进更髙的消费。整个社会的生产一消费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机制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 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 汽车等。“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 构 20年代对经济前景的自信更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在股市最狂热的1929 年夏,美国封闭基金的价格远远超过其资产净值,比二战后封闭基金平均溢价 60%,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远远髙于资产的价值。 像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一样,1929年的危机前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社会中 涌动的暗流,像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 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幸福未来的预期冲得无边无影。 苦难的30年代 长达10年的大牛市把道指从70多点推到了360多点。在股市最高峰来临前 曾经有个短暂的调整期。1929年3月的指数略低于2月指数水平,但是没有人 相信股市会下跌。 然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股灾中,摩根银行试图托市,政界、工业界 银行界的头面人物也纷纷出面表示对经济的信心,但这都稳定不了投资者恐慌的 情绪。由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在过去10年股市扩张中受到严重伤害,可怕的 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 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20年代的美梦对美国人而言已经是明日黄花。 1929年经济危机另一显著特色是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化国家 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这进一步加剧恶化了世界 经济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失去工作不仅对个人 造成了经济和精神痛苦,而且失业者的家庭也因此变得不稳定。大萧条中结婚率 比正常年份下降了15%,而离婚率也降低了25%。历史学家发现离婚率降低的 主要原因是夫妻双方不愿意承担分居后的住房费用 大萧条期间出生的新生儿长期缺乏营养和医疗护理;约有200万至400万中 学生中途辍学;大量的无家可归者栖身于铁道边简易的纸棚;许多人忍受不了生
20 平、促进更高的消费。整个社会的生产一消费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机制。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 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 汽车等。“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 构。 20 年代对经济前景的自信更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在股市最狂热的 1929 年夏,美国封闭基金的价格远远超过其资产净值,比二战后封闭基金平均溢价 60%,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价值。 像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一样,1929 年的危机前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社会中 涌动的暗流,像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 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幸福未来的预期冲得无边无影。 苦难的 30 年代 长达 10 年的大牛市把道指从 70 多点推到了 360 多点。在股市最高峰来临前 曾经有个短暂的调整期。1929 年 3 月的指数略低于 2 月指数水平,但是没有人 相信股市会下跌。 然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股灾中,摩根银行试图托市,政界、工业界、 银行界的头面人物也纷纷出面表示对经济的信心,但这都稳定不了投资者恐慌的 情绪。由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在过去 10 年股市扩张中受到严重伤害,可怕的 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 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20 年代的美梦对美国人而言已经是明日黄花。 1929 年经济危机另一显著特色是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化国家。 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这进一步加剧恶化了世界 经济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失去工作不仅对个人 造成了经济和精神痛苦,而且失业者的家庭也因此变得不稳定。大萧条中结婚率 比正常年份下降了 15%,而离婚率也降低了 25%。历史学家发现离婚率降低的 主要原因是夫妻双方不愿意承担分居后的住房费用。 大萧条期间出生的新生儿长期缺乏营养和医疗护理;约有 200 万至 400 万中 学生中途辍学;大量的无家可归者栖身于铁道边简易的纸棚;许多人忍受不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