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附: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 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 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荼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 誉文坛。) 2、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 雄是什么样子呢? (附: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 9458日本投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写了什么人? (3)写了什么事? (4)“铁”是什么意思?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 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 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粉碎扫荡) 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 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第课时 、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 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3、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 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彻 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1):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 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2):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 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 果敢的钦佩 例(3):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 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6. 1、 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附: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 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 年到华 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 1956 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 誉文坛。) 2、 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 雄是什么样子呢? (附: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 1945.8 日本投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 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 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第 课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 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 3、 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 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彻 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 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 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 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 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①驰骋沙场的勇士。②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4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象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 2)理解苏珊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 懈的斗争 (3)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2)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3)理解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境设置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 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请一两位女生谈谈看法) 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 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哪些同学愿意来谈谈古今中外妇女的地位。 (参考: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②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一不 能进学堂,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③三步不出闺门一一缠足,剥夺人身自由权利。④三从四德。⑤一夫 多妾制一一生儿育女的工具。⑥做花红,收入归丈夫所有—一没有财产权。⑦婚姻不能自主一一包办婚姻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但这
7. ①驰骋沙场的勇士。②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 字左右。 教学反思: 4.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象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 (2)理解苏珊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 懈的斗争。 (3)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2)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3)理解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境设置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 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请一两位女生谈谈看法) 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 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哪些同学愿意来谈谈古今中外妇女的地位。 (参考: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②女子无才便是德——不 能进学堂,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③三步不出闺门——缠足,剥夺人身自由权利。④三从四德。⑤一夫 多妾制——生儿育女的工具。⑥做花红,收入归丈夫所有——没有财产权。⑦婚姻不能自主——包办婚姻,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但这
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 的。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板书:苏珊·安东尼一一女权运动的先驱。 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顺叙—一插叙——顺叙: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美 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 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事?(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 选举权的事。) 3、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被捕 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4、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①投票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别人的冷嘲 热讽,镇定。②插叙部分: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一一顽强。③法庭斗争:充满智慧—坚毅、 自信,不畏强权一一勇敢,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第课时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 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 册和抗议书。) 4、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 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 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5、插叙部分能不能删除?为什么?(附:不能,原因是:①表现出斗争过程的艰苦和漫长。②使故 事情节更加完整,故事内容更加充实。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课堂讨论 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引 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 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让学生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初步认识。) 五、布置作业 尽管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和男 生应该如何自处? 附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一一女权运动的先驱 叙述方式:顺叙 插叙 顺叙 文章内容:投票斗争美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法庭斗争取得胜利(结局) (1-5) (6-11) (12-20) (21) 教学反思: 5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教学要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 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借助本诗的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 旋律 2、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学习 的重点
8. 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 的。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板书: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顺叙——插叙——顺叙;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 1872 年美 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 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事?(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 选举权的事。) 3、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1872 年带领 14 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被捕 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4、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投票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别人的冷嘲 热讽,镇定。②插叙部分: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顽强。③法庭斗争:充满智慧——坚毅、 自信,不畏强权——勇敢,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第 课时 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 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 册和抗议书。) 4、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 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 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5、插叙部分能不能删除?为什么?(附:不能,原因是:①表现出斗争过程的艰苦和漫长。②使故 事情节更加完整,故事内容更加充实。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课堂讨论。 1、 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引 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 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让学生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初步认识。) 五、布置作业 尽管已是 21 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和男 生应该如何自处? 附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叙述方式: 顺叙 —— 插叙 —— 顺叙 文章内容:投票斗争 美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法庭斗争 取得胜利(结局) (1-5) (6-11) (12-20) (21) 教学反思: 5.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 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 法。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诗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借助本诗的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 旋律; 2、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学习 的重点;
3、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 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学习的难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课时 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yi)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 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 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 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 气里长大”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 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 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 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 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 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 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一一我的 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三、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四、注音 大堰河yan檐头yan瓦菲fei灶火zao荆棘 jing JI 掐死q匾bian火钵b碾nian忸怩nini 冰屑ⅹe团箕j凌侮wu叱骂chi咒语zhou 五、结构层次 学生诵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 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第3-11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 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 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第课时 赏析诗歌,句段全解 第一部分 第一节内容:交代了“我”与大堰河的关系以及大堰河悲惨的身世。这三句诗的容量很大,所交 代的所给我们展示的内容都经过了作者精心选择和加工。诗人舍弃了大堰河的家世及其许许多多的生活遭 遇,只写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问:分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大堰河,和诗中说的一样,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河,大堰河 是谐音,她从小就嫁到艾青的村庄里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作者仅仅抓住了人物的名字这个细节 来描写,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贫苦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 尊严和价值 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叫童养媳。 最后一句反复: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贫苦保姆的真挚同情。 第二节,首先交代“我”的阶级出身。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实际上遭到了父母的变相遗弃 出身贫贱的大堰河,却给予了这位弃儿以深厚的母爱。 第二部分 第一层:第3-4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既是写实,借写景来烘托压抑而悲
9. 3、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 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课时 一、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10 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yi)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 时难产,48 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 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 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 冷遇, 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 气里长大”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 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 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 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 1932 年被捕入狱,1933 年 1 月 14 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 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 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 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 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三、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四、注音 大堰河 yàn 檐头 yán 瓦菲 fēi 灶火 zào 荆棘 jīng jí 掐死 qiā 匾 biǎn 火钵 bō 碾 niǎn 忸怩 niǔ nì 冰屑 xiè 团箕 jī 凌侮 wǔ 叱骂 chì 咒语 zhòu 五、结构层次 学生诵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 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第 3—11 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 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 12、13 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 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第 课时 ‘赏析诗歌,句段全解 第一部分 第一节内容:交代了“我”与大堰河的关系以及大堰河悲惨的身世。这三句诗的容量很大,所交 代的所给我们展示的内容都经过了作者精心选择和加工。诗人舍弃了大堰河的家世及其许许多多的生活遭 遇,只写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问:分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大堰河,和诗中说的一样,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河,大堰河 是谐音,她从小就嫁到艾青的村庄里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作者仅仅抓住了人物的名字这个细节 来描写,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贫苦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 尊严和价值。 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叫童养媳。 最后一句反复: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贫苦保姆的真挚同情。 第二节,首先交代“我”的阶级出身。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实际上遭到了父母的变相遗弃。 出身贫贱的大堰河,却给予了这位弃儿以深厚的母爱。 第二部分 第一层:第 3—4 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既是写实,借写景来烘托压抑而悲
愤的氛围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 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诗人以深情的的笔调描写这位贫苦的农民保姆,没有正面刻画人 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是在环境、气氛上多用笔墨,写了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压着雪、满 是荒草的坟墓:因无人出入而关闭了的破旧农舍:仅仅一丈平方而又早己变成别人的园地:无人光顾而长 满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而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则为全诗罩上 了悲剧的气氛。 第二层,第5-6节 描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 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 而是用鲜明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表现出来。 问:通过“搭”“拍”“放”“补”“拿”等动作表现什么? 表现出保姆的辛苦和劳累。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堰河仍然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 怀里,抚摸我”。通过对比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意。 第6节 问:为什么艾青走了,本来,可以卸下一付负担,应该高兴,但是她却流泪了 答: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 第三层、第7—8节 写回到父母家后的感受和大堰河的生活。 第7节 问:从哪些方面描绘自己的家? 答: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的家,和大堰河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为什么要和大堰河的家做对比? 答:他所回忆的一切都是在展现大堰河的淳朴善良。 第 8节 但是生活对大堰河是很残酷的,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了繁重的劳作。那大堰河为 什么笑啊? 答:反映了大堰河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倔强性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她的麻木和不觉悟。 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笑,比满眼眼泪更凄楚。 第四层:第9-11节 描绘了大堰河的悲剧结局。 第9节:展现大堰河死时的情景。 她是在梦还没有醒来的时候死去的。也就是说,她是在没有弄清自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弄清 解脱悲剧命运的道路时死去了。 问:诗人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为什么? 答:这样写加重了悲剧气氛,表达了自己非常遗憾之情。 第10节:用几个排比句,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境遇。最可悲的是大堰河的悲剧还 在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身上重复和继续着,只有他的乳儿“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里的咒语”,这也 许是给死去的大堰河一点宽慰吧! 由此可见,诗人在主体部分,以自己的深情笔墨,尽情讴歌了“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的感 人形象,并借此表达诗人对她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情感是人世间的大美。 第三部分:(12、13节) 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 念和深情礼赞 最后一节,句式又整齐的排比,转为长短错落,语气也又急促变舒缓。 教师总结:主题全解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三、写作特点 1、《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 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 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 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
10. 愤的氛围。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 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诗人以深情的的笔调描写这位贫苦的农民保姆,没有正面刻画人 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是在环境、气氛上多用笔墨,写了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压着雪、满 是荒草的坟墓;因无人出入而关闭了的破旧农舍;仅仅一丈平方而又早已变成别人的园地;无人光顾而长 满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而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则为全诗罩上 了悲剧的气氛。 第二层,第 5—6 节 描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 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 而是用鲜明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表现出来。 问:通过“搭”“拍”“放”“补”“拿”等动作表现什么? 表现出保姆的辛苦和劳累。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堰河仍然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 怀里,抚摸我”。通过对比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意。 第 6 节 问:为什么艾青走了,本来,可以卸下一付负担,应该高兴,但是她却流泪了。 答: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 第三层、第 7—8 节 写回到父母家后的感受和大堰河的生活。 第 7 节: 问:从哪些方面描绘自己的家? 答: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的家,和大堰河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为什么要和大堰河的家做对比? 答:他所回忆的一切都是在展现大堰河的淳朴善良。 第 8 节: 但是生活对大堰河是很残酷的,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了繁重的劳作。那大堰河为 什么笑啊? 答:反映了大堰河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倔强性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她的麻木和不觉悟。 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笑,比满眼眼泪更凄楚。 第四层:第 9—11 节 描绘了大堰河的悲剧结局。 第 9 节:展现大堰河死时的情景。 她是在梦还没有醒来的时候死去的。也就是说,她是在没有弄清自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弄清 解脱悲剧命运的道路时死去了。 问:诗人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为什么? 答:这样写加重了悲剧气氛,表达了自己非常遗憾之情。 第 10 节:用几个排比句,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境遇。最可悲的是大堰河的悲剧还 在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身上重复和继续着,只有他的乳儿“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里的咒语”,这也 许是给死去的大堰河一点宽慰吧! 由此可见,诗人在主体部分,以自己的深情笔墨,尽情讴歌了“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的感 人形象,并借此表达诗人对她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情感是人世间的大美。 第三部分:(12、13 节) 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 念和深情礼赞。 最后一节,句式又整齐的排比,转为长短错落,语气也又急促变舒缓。 二、教师总结:主题全解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三、写作特点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 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 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 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