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3)大面积进入冰冻圈的青藏高原发育了最大的冰川成为北半球强大的冷源。因青藏高原地处中低纬度地区,冰雪面反射使地球大量失热,对当时北半球的冰盖发育达到全盛,起了重要作用,导致北半球极地与赤道气温差别增大,致使北方寒冷气候向南推进。在我国自然分带中增加了寒温带和温带。与此相适应,南方自然分带向南退缩,幅度变窄。在我国范围内,南北温差增大,形成冷、热的南北对峙。上述巨大的变化发展至晚更新世时,我国的自然分带演变至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三大自然地区81]。它们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各自的自然分带各具特点(图1-3)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以温度条件为主导因素的纬向分带:西北干旱区:从东到西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的经向分带:青藏高原区:从东南到西北综合温度条件与水分条件的垂直分带。70°80%90 °100°110"120"130140°5040°IfcVIbIlb30°IIV20-20*10南海话总80*90°100*110°120110'120°图1-3晚更新世中国自然分带【8]16千早区1寒温带Ia湿润区Ⅱ温带Ⅱ6半湿润和半干早或干早区Ⅱc干早区Ⅱ暖温带N亚热带V热带、湿润雨林区Ma半湿润区Vb半干早区V青藏高原区
第 9 页 大面积进入冰冻圈的青藏高原发育了最大的冰川成为北半球强大的冷源。 因青藏高原地处中低纬度地区,冰雪面反射使地球大量失热,对当时北半球的冰盖发 育达到全盛,起了重要作用,导致北半球极地与赤道气温差别增大,致使北方寒冷气 候向南推进。在我国自然分带中增加了寒温带和温带。与此相适应,南方自然分带 向南退缩,幅度变窄。在我国范围内,南北温差增大,形成冷、热的南北对峙。 上述巨大的变化发展至晚更新世时,我国的自然分带演变至一个新的阶段,形 成三大自然地区 。它们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各自的自然 分带各具特点(图 : 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以温度条件为主导因素的纬向分带; 西北干旱区:从东到西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的经向分带; 青藏高原区:从东南到西北综合温度条件与水分条件的垂直分带。 图 晚更新世中国自然分带 寒温带 湿润区 干旱区 温带 半湿润和半干旱或干旱区 干 旱区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湿润雨林区 青藏高原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第10页这一特点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由古地理时代向现代转折的开始,奠定了我国现代自然环境区带分化的基本格局,是现代自然分带的前身。第四纪更新世自然环境和自然分带的巨大变化,迫使动、植物群落的组合和分布发生分异。当北半球冰期鼎盛时,大陆冰川冰缘的极寒环境,曾扩大到我国最北部,青藏高原和我国东部的某些高山,也发育了山岳冰川。第三纪的许多喜温暖的动植物逐渐被第四纪动植物所排挤而消失或迁移至南方。北方森林与草原内部动植物群落为很快适应复杂的新环境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类型。南方湿润的森林区被子植物的繁育促进了哺乳动物的巨大发展,产生许多现代属种。昆虫动物群种类繁多而复杂的现象也与被子植物的发达有关。被子植物与昆虫的广泛分布又促进了鸟类的发展。我国草原的扩大,对草食性有蹄类和啮齿类动物发展有利。随之,食肉类动物也发展起来。在北半球温湿森林环境下灵长类迅速发展,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类。由于冰期、间冰期的反复出现,气候界线的来回波动,以及动植物分布的变化与往返迁移,这一变化过程十分复杂。对此我们知道的仍然不多。现据已有研究13将在各大区自然区中自然分带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东部季风区:由于西伯利亚寒带的扩展,在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发展了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树种鱼鳞松、红皮云杉、赤松得到发展,延续至今。有些在间冰期变暖时向北伸展的树种则成为极少数遗存物种,如猕猴桃、油松等。大多数阔叶树种向南退缩。动物有适应寒冷环境的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等。别鹿和驼鹿从北方迁来。河狸、马鹿、棕熊等现代种类开始出现。在华北地区与江淮下游地区,普遍发育了夏绿落叶树,最主要的是柳、杨、榆,还有杨梅、鹅耳柄等。高处生长杉、松和蔷薇,平原除落叶树还发育了以禾本科、菊科、铁线莲、绣球等为主的草原。动物有代表森林、森林草原及河湖湿地的野牛、三门马、四不象、副骆驼、披毛犀等。现代鹿类的祖先和一些啮齿类亦相当繁盛。古人类北京人于中更新世已开始在这里生活。秦岭以南的华中地区显示出亚热带性质,代表树种有冬青、械、杜鹃、木兰、茶、鼠李等。至于华南热带的种类如番荔枝、藤黄、胡椒、桃金娘等则为间冰期回迁成分。还有一些第三纪喜暖树种,如大果领春木、马案、水青冈等已属残余。北方退下来的水杉、水松则保留在此,成为活化石。这里的动物群被称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属亚热带的代表,水鹿、巨摸、水牛、印度犀、弥猴、长臂猿、竹鼠等都是繁盛的种类。热带于冰期中退至我国南部沿海地带,占优势的植物有棕榈、天南星、桃金娘、竹、木棉、樟、无惠子、凤凰果、刺桐等。许多喜暖的热带动物,如剑齿虎、乳齿象、三趾马、大路驼等都在我国火绝西北干旱区:西部发展为各种类型的荒漠,最东部发展为比较单一的夏雨型草原,形成了经向的两个分带。各地荒漠景色相似,境内流沙、戈壁和黄土的堆积形影不离。但优势植物有别:准喝尔以琶柴、铁线和极梭等为主:塔单木以白刺、盐爪爪、枸杞等为主;阿拉善以猪毛菜、泡泡柴、假未贼等为主。河湖岸有胡杨及释
第 10 页 这一特点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由古地理时代向现代转折的开始,奠定了我国 现代自然环境区带分化的基本格局,是现代自然分带的前身。 第四纪更新世自然环境和自然分带的巨大变化,迫使动、植物群落的组合和分 布发生分异。当北半球冰期鼎盛时,大陆冰川冰缘的极寒环境,曾扩大到我国最北 部,青藏高原和我国东部的某些高山,也发育了山岳冰川。第三纪的许多喜温暖的 动植物逐渐被第四纪动植物所排挤而消失或迁移至南方。北方森林与草原内部动 植物群落为很快适应复杂的新环境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类型。南方湿润的森林区被 子植物的繁育促进了哺乳动物的巨大发展,产生许多现代属种。昆虫动物群种类 繁多而复杂的现象也与被子植物的发达有关。被子植物与昆虫的广泛分布又促进 了鸟类的发展。我国草原的扩大,对草食性有蹄类和啮齿类动物发展有利。随之, 食肉类动物也发展起来。在北半球温湿森林环境下灵长类迅速发展,我国南北方 都出现了人类。由于冰期、间冰期 的反复出现,气候界线的来回波动,以及动植物 分布的变化与往返迁移,这一变化过程十分复杂。对此我们知道的仍然不多。现 据已有研究 将在各大区自然区中自然分带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东部季风区:由于西伯利亚寒带的扩展,在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发展了亚寒带 针叶林,主要树种鱼鳞松、红皮云杉、赤松得到发展,延续至今。有些在间冰期变暖 时向北伸展的树种则成为极少数遗存物种,如猕猴桃、油松等。大多数阔叶树种向 南退缩。动物有适应寒冷环境的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等。驯鹿和驼鹿从北方迁 来。河狸、马鹿、棕熊等现代种类开始出现。 在华北地区与江淮下游地区,普遍发育了夏绿落叶树,最主要的是柳、杨、榆, 还有杨梅、鹅耳枥等。高处生长杉、松和蔷薇,平原除落叶树还发育了以禾本科、菊 科、铁线莲、绣球等为主的草原。动物有代表森林、森林草原及河湖湿地的野牛、三 门马、四不象、副骆驼、披毛犀等。现代鹿类的祖先和一些啮齿类亦相当繁盛。古 人类北京人于中更新世已开始在这里生活。 秦岭以南的华中地区显示出亚热带性质,代表树种有冬青、槭、杜鹃、木兰、茶、鼠 李等。至于华南热带的种类如番荔枝、藤黄、胡椒、桃金娘等则为间冰期回迁成分。 还有一些第三纪喜暖树种,如大果领春木、马桑、水青冈等已属残余。北方退下来的 水杉、水松则保留在此,成为活化石。这里的动物群被称为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属 亚热带的代表,水鹿、巨獏、水牛、印度犀、弥猴、长臂猿、竹鼠等都是繁盛的种类。 热带于冰期中退至我国南部沿海地带,占优势的植物有棕榈、天南星、桃金娘、 竹、木棉、樟、无患子、凤凰果、刺桐等。许多喜暖的热带动物,如剑齿虎、乳齿象、三 趾马、大骆驼等都在我国灭绝了。 西北干旱区:西部发展为各种类型的荒漠,最东部发展为比较单一的夏雨型草 原,形成了经向的两个分带。各地荒漠景色相似,境内流沙、戈壁和黄土的堆积形 影不离。但优势植物有别,准噶尔以琵琶柴、铁线莲和梭梭等为主;塔里木以白刺、 盐爪爪、枸杞等为主;阿拉善以猪毛菜、泡泡柴、假木贼等为主。河湖岸有胡杨及柽
第11页柳林。草原上则以多年生针茅、羊蹄草、茂茂草等为主。动物中有蹄类的野马、野驴、多种羚羊以及啮齿类繁盛。荒漠与草原中的山地则属于比较湿润的环境,发育了山地草原和山地森林。青藏高原区:本区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接受到大量由印度洋进来的水汽,孕育高山冰川,并在山地发育了垂直的分带。复杂的山地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南北动植物在气候波动中的避难所。羚牛、麝是这里的代表动物。青藏高原内部则形成干、寒的特殊环境,原来喜温湿的动植物向东南低地退缩。高原大湖在气候变干过程中,面积逐渐缩小。适应干草原的动物,如野马类、羚羊、旱獭、蹄兔等繁盛。食肉类中的雪豹是高山动物的代表。第四纪的最后一个时代是全新世,它始于11000年前,延续至今。全新世开始时气候转暖,变得和今天近似,后来历史上有过多次冷暖的波动,但均无法与更新世时冰期-间冰期的波动相比。可以认为,我国现代自然分带就是自那时起,在晚更新世自然分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我国自然分带的大势是:东北地区最冷,华南地区最热,蒙新地区最干燥,青藏高原最高寒。全国各个地方的景色都朝着这4个极端而相应地递变。二、自然地带系统的划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早就指出:“我国远在2000多年以前,就已出现了《尚书·禹贡》,它总结了当时关于各地自然情况的知识,分述了中国九州的地形、水文土壤和动植物资源,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个区划”。他认为“垄断式或掠夺式的经济发展,视自然区划为无足轻重”,而“从全民利益出发来考虑利用与改造自然,·需要按照不同区域的整个自然情况统筹兼顾”,这一见解是制定我国自然区划工作的指导思想【27]。(一)划分简史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把世界分为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I2]。到19世纪以来,德国的A,von洪堡和俄罗斯的B.B.道库恰也夫,他们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一个整体。特别是道民著有《关于地带学说》,阐明了地方地带性规律,为自然区划研究奠定了基础。原苏联进行的《苏联自然历史区划》(1947)和《苏联自然地理区划》(1968)[2],都是以自然地带系统为基础的区划。近年来,由于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进行生态区域划分成为新的需要。1976年美国的R,Bailey首次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世界生态区划方案,1989年编制了世界各大陆地生态区域图【20]。在我国最早的区划是战国时《尚书·禹贡》中划分的九州: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11],主要闸述我国黄河、长江一带的南北分异
第 11 页 柳林。草原上则以多年生针茅、羊蹄草、芨芨草等为主。动物中有蹄类的野马、野 驴、多种羚羊以及啮齿类繁盛。荒漠与草原中的山地则属于比较湿润的环境,发育 了山地草原和山地森林。 青藏高原区:本区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接受到大量由印度洋进来的 水汽,孕育高山冰川,并在山地发育了垂直的分带。复杂的山地环境和优越的地理 位置,使这里成为南北动植物在气候波动中的避难所。羚牛 、麝 是这里的代表动 物。青藏高原内部则形成干、寒的特殊环境,原来喜温湿的动植物向东南低地退 缩。高原大湖在气候变干过程中,面积逐渐缩小。适应干草原的动物,如野马类、 羚羊、旱獭、啼兔等繁盛。食肉类中的雪豹是高山动物的代表。 第四纪的最后一个时代是全新世,它始于 年前,延续至今。全新世开 始时气候转暖,变得和今天近似,后来历史上有过多次冷暖的波动,但均无法与更 新世时冰期 间冰期的波动相比。可以认为,我国现代自然分带就是自那时起,在 晚更新世自然分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我国自然分带的大势是:东北 地区最冷,华南地区最热,蒙新地区最干燥,青藏高原最高寒。全国各个地方的景 色都朝着这 个极端而相应地递变。 二 、 自 然 地 带 系 统 的 划 分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早就指出:“我国远在 多年以前,就已出现了《尚 书 禹贡》,它总结了当时关于各地自然情况的知识,分述了中国九州的地形、水文、 土壤和动植物资源,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个区划”。他认为“垄断式或掠夺式的 经济发展,视自然区划为无足轻重”,而“从全民利益出发来考虑利用与改造自 然,.需要按照不同区域的整个自然情况统筹兼顾”,这一见解是制定我国自然 区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 一)划分 简史 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把世界分为 个气候带: 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 。到 世纪以来,德国的 洪堡和俄罗斯 的 道库恰也夫,他们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一个整体。特别是道 氏著有《关于地带学说》,阐明了地方地带性规律,为自然区划研究奠定了基础。原 苏联进行的《苏联自然历史区划》 和《苏联自然地理区划》 ,都是以 自然地带系统为基础的区划。近年来,由于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进行生态区域划 分成为新的需要。 年美国的 首次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世界生态区划 方案, 年编制了世界各大陆地生态区域图 在我国最早的区划是战国时《尚书 禹贡》中划分的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 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主要阐述我国黄河、长江一带的南北分异
第12页有关的自然区划和生态区划的系统性工作,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迄今为止已有8个全国性自然区划方案和2个生态地理区划方案,见表1-2。在这些方索中,当推1959年的黄兼维方索最具代表性,它是经过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和原苏联各有关方面数十位专家在气候、地貌、水文、潜水、土、植物、动物等部门区划的基础上反复研讨而制定的。该方索综合性最强,月的很明确,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因地制宜的基本依据。后来,在“八五”计划期间又作了修订,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25]。表1-2我国已有自然区划或类似区划林超等·1954:10大气候区,31个地貌区和10个亚地区罗开富等,1954:按季风影响分为东西2大区,7个基本区,23个副区黄秉维(主持),1959:3大自然区.6个温度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任美,1961: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151侯学煜,1963:6带1区,29个自然区116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自然区划委员会,1980:3大区域,13个温度带,37个区17)赵松乔,1983:3大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118席承藩,1984.3大区.14个自然带,49个自然区郑度等,1999;“中国生态地域划分方案”31-22,3大区,11个温度带,48个生态自然区傅伯杰·2001:“中国生态环境区划"14),3大区,13个地区,57个区(二)划分原则、指标和体系1.划分原则第一,地带性原则: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所表现出的特性尽管不同,但都具有纬向、经向和垂直三种地带性,即都打上了地带的烙印。掌握一个地区的地带属性是了解该地区自然特性的关键。第二,整体性原则:区域单元内的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将影响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相对一致性原则:任何一个自然区划单元都应有其共同之点,但内部又存在差异,还可细分。细分到何种程度和几个等级,应根据区划目的和实际需要而定,不同等级突出反映和显示其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特性。区划(及地带)的界线是近似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大多是渐变的,往往不会一线之隔便截然不同。2.划分方法本区划-地带系统的划分采用了主导因素、辅助因素和参照因素相结合的方
第 12 页 有关的自然区划和生态区划的系统性工作,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迄 今为止已有 个全国性自然区划方案和 个生态地理区划方案,见表 。在这些 方案中,当推 年的黄秉维方案最具代表性,它是经过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 作委员会和原苏联各有关方面数十位专家在气候、地貌、水文、潜水、土壤、植物、动 物等部门区划的基础上反复研讨而制定的。该方案综合性最强,目的很明确,是为 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因地制宜的基本依据。后来,在“八五”计划期间又作了修订,载 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 表 我国已有自然区划或类似区划 林超 等 , 大气候区 个地 貌区和 个亚地区 罗开 富等 :按季风影响分为东西 大 区 , 个基本区, 个 副 区 黄秉维(主持) 大自然区 个温度带, 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 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 个自 然省 任美锷 个自然区 个自然地区和 个自然省 侯学煜 带 区 , 个自然区 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自然区划委员会 , 大区域, 个温度带, 个 区 赵松乔 大区 个自然地区和 个自然区 席承藩 大区, 个自然带 个自然区 郑度等, “中国生态地域划分方案” 大 区, 个温度带, 个生态自然区 傅伯杰,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 大 区 个 地区, 个区 (二)划分原则、指标和体系 划分原则 第一,地带性原则: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气候、地貌、水文、 土壤、植被、动物等所表现出的特性尽管不同,但都具有纬向、经向和垂直三种地带 性,即都打上了地带的烙印。掌握一个地区的地带属性是了解该地区自然特性的 关 键 。 第二,整体性原则:区域单元内的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将影响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相对一致性原则:任何一个自然区划单元都应有其共同之点,但内部又 存在差异,还可细分。细分到何种程度和几个等级,应根据区划目的和实际需要而 定,不同等级突出反映和显示其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特性。 区划(及地带)的界线是近似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大多是渐变的,往往不会一线 之隔便截然不同。 划分方法 本区划 地带系统的划分采用了主导因素、辅助因素和参照因素相结合的方
第13页法,自上而下地进行。这一方法能较好地体现地理相关性和先整体后部分的特点。3.指标和体系首先,根据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季节气候影响的程度,以及阶梯地形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区之下再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为10℃的积温值(即连续在≥10℃时期日平均温度之和),辅助指标有10℃的天数,最暖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等。参照指标有土壤、植被和地貌。共划为12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热带、赤道热带、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以及高原温带。温度带之下再划分干湿地区,主导指标为年干燥度(10℃以上时温度总和与同期降水量之比乘经验系数1.6),辅助指标有降水量,相对温度等,参照指标也是土壤、植被和地貌。划分出4个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进一步划分则按地形的作用和影响13],划分出45个自然区。最终将我国划分为12个温度带,4个干湿地区和45个自然区,形成以温度、干湿度和地形为框架的自然地理网络系统,见表1-3~表1-5和中国区划图(图1-4)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表1-3主要指标辅助指标指标备注≥10℃的积温()≥10℃的天数最冷月平均气温()最暖月平均气温()寒温带<1600<100<30<16中温带1600~3200(3400)100~17030~= 12(6)16~243200(3400)4500暖温带>24171~22012(-6)~0(4800)4500(4800)~5100>24北亚热带220~23904(5300)5100(5300)64004~10(6500)>24中亚热带2402855(6)~9(10)云南400050006400(6500)~8000286~36510~15南亚热带9(10)~13(15)云南5000-750036515~188000~9000>24边缘热带云南>13(15)75008000365>24中热带18~24>8000(9000)365>24>24赤道热带>8000(9000)<50<10(12)高原寒带18 ~10(12)50~12010(=12) 012~18高原温带
第 13 页 法,自上而下地进行。这一方法能较好地体现地理相关性和先整体后部分的特点。 指 标 和 体 系 首先,根据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季节气候影响的程度,以及阶梯地形的特点 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区之下再划分 温度带,主要指标为 ℃的积温值(即连续在 ℃时期日平均温度之和),辅助 指标有 ℃的天数,最暖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等。参照指标有土壤、植 被和地貌。共划为 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边缘热带、热带、赤道热带、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以及高原温带。温度 带之下再划分干湿地区,主导指标为年干燥度( ℃以上时温度总和与同期降水量 之比乘经验系数 ,辅助指标有降水量,相对温度等,参照指标也是土壤、植被 和地貌。划分出 个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进一 步划分则按地形的作用和影响 ,划分出 个自然区。最终将我国划分为 个 温度带, 个干湿地区和 个自然区,形成以温度、干湿度和地形为框架的自然地 理网络系统,见表 表 和中国区划图(图 。 表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