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表1-1地质年代表代纪符号世符号开始时间(百万年前)全新世Q晚更新世Q;中更新世0.12第四纪QQ2早更新世0.60Q,新2~3生上新世N12新第三纪N代中新世25N,第三纪E,浙新世35E老第三纪始新世E54古新世65Ej中K白墨纪135生侏罗纪J180T三叠纪225代二叠纪P280石炭纪c345古D混盆纪400生志鹤纪s445代0奥陶纪500e寒武纪600Z元古代震旦纪2500太古代4600*资料引自: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1978.自然地理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我国现代自然分带基本格局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当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表层地壳之下是“地慢”,地慢是产生岩浆的软流层,地壳分为许多“板块”,板块就漂浮在地慢之上。大约在距今4000万年以前,即地质学上的新生代老第三纪早期(始新世):从风瓦纳古大陆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相撞,并向下俯冲。这种力量,转而变成了造山运动。它首先是引起冈底斯山的崛起。继而,它使当时的喜马拉雅北侧的浅海消失,预示着喜马拉雅山的诞生,被称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经过这次运动,我国陆地疆域的轮廓已基本形成,但全国的地势起伏都不算太大。大气热量在整个大陆上的分布比较均匀,气候分带的变化仍较简单。后来,大约在距今3600万年前(早渐新世),发生了新生代的第一次全球性降温,欧亚大陆的气候开始变冷[3.4]。不过,由于我国大陆
第 4 页 资料引自:中山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西 北大 学 北 京大 学 自然地理学(上册) 人民 教育出版社 (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对我国现代自然分带基本格局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当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表层地壳之下是“地幔”,地幔是产生岩浆的软流层,地壳 分为许多“板块”,板块就漂浮在地幔之上。大约在距今 万年以前,即地质学 上的新生代老第三纪早期(始新世),从冈瓦纳古大陆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 移,与欧亚板块相撞,并向下俯冲。这种力量,转而变成了造山运动。它首先是引 起冈底斯山的崛起。继而,它使当时的喜马拉雅北侧的浅海消失,预示着喜马拉雅 山的诞生,被称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经过这次运动,我国陆地疆域的轮廓已 基本形成,但全国的地势起伏都不算太大。大气热量在整个大陆上的分布比较均 匀,气候分带的变化仍较简单。后来,大约在距今 万年前( 早渐新世),发生了 新生代的第一次全球性降温,欧亚大陆的气候开始变冷 。不过,由于我国大陆 表 地质年代表
第5页的位置处于中纬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气候仍然比较温暖。在我国中部仍有相当大的范围是副高压控制下的于热气候。这个时期的植物发展为以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如山毛榉科、桑科、杨梅科、芸香科等。动物界中,自恐龙绝灭后,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哺乳动物,如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和鳍脚类等,出现了鼠类、刺猬、犀牛和灵猫等现代种类的祖先,还新发展了高级的灵长类。灵长类动物的代表一一黄河猴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I]。由于气候变冷,北半球温带的代表动物融类出现在我国北方。但即使在我国东北地区,仍有不少热带及亚热带成分,基至有热带代表植物棕榈,具有潮湿温暖的气候特征。据古地理学家的研究,在距今2200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我国的自然分带,从南到北可作以下的划分(图1-1)[3.5]。这算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明显的自然分带,它们是:I南亚热带、热带森林(华南、云南和西藏南部)Ⅱ中亚热带疏林草原、干草原与荒漠(长江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和新疆)Ⅲ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华北北部与内蒙古东南部):V暖温带针叶一落叶阔叶混交林(东北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东部)。(三)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距今2100万~1700万年以前,发生了“喜马拉雅运80"90°70H0120°F00130A22Ma以前4030°20南清8090100110120110
第 5 页 的位置处于中纬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气候仍然比较温暖。在我国中部仍有相当大 的范围是副高压控制下的干热气候。这个时期的植物发展为以被子植物占绝对优 势,如山毛榉科、桑科、杨梅科、芸香科等。动物界中,自恐龙绝灭后,代之而起的是 新兴的哺乳动物,如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和鳍脚类等,出现了鼠类、刺猬、犀牛和 灵猫等现代种类的祖先,还新发展了高级的灵长类。灵长类动物的代表 黄河 猴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 。由于气候变冷,北半球温带的代表动物鼬类出现在我 国北方。但即使在我国东北地区,仍有不少热带及亚热带成分,甚至有热带代表植 物棕榈,具有潮湿温暖的气候特征。据古地理学家的研究,在距今 万年以前 的第三纪,我国的自然分带,从南到北可作以下的划分(图 。这算是我国 最早的、比较明显的自然分带,它们是: 南亚热带、热带森林(华南、云南和西藏南部); 中亚热带疏林草原、干草原与荒漠(长江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 北部和新疆); 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华北北部与内蒙古东南部); 暖温带针叶一落叶阔叶混交林(东北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东部)。 (三)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距今 万 万年以前,发生了“喜马拉雅运
第6页B22Ma~7MaIV4030°20南海滘路1209100110110°12090图1-1中国第三纪自然分带15]A.I热带亚热带雨林:Ⅱ亚热带干早草原与荒漠:Ⅲ北亚热带森林:IV暖温带阔叶林。B.I,热带亚热带常绿林:Ⅱ: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与森林草原:,亚热带含常绿树落叶林:IV暖温带落叶林:V.亚热带暖温带森林草原:V.干早荒漠与荒漠草原动第二幕”,这次运动十分激烈,不仅喜马拉雅山强烈崛起,早已出现的风底斯山也迅速拍升。它们的影响几乎波及全国范围。与造山运动相伴随的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和西北高山的形成,东部的山体和地貌也产生变形。后来,台湾也露出了海面。但这次运动使青藏高原降起的幅度是有限的,据推测,不超过平均海拨2000米的高度。气候学家告诉我们,这一高度已足使夏季来自海上的水汽拍升而凝结,形成“季风雨”,开始产生类似现代亚洲季风的季风现象,并深入大陆腹地,经常打破副热带高压系统。此后,大约距今1500万年以前,全球又发生了一次明显降温,全面进入冰期[4)。季风的出现与世界范围变冷的总趋势,改变了前述我国早先的(老第三纪)自然分带面貌。这一改变,主要是促使温度带的南移造成以前的干旱地带即长江流域,包括其上游的青藏高原北部,转变为湿润或半湿润地带。而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因离海远近及湿润程度的差别,自东向西产生了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荒漠草原荒漠的经向分带。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发展了落叶树为主的温带森林和草甸,耐寒树种增多,排挤热带树种。随气候的逐渐变冷,热带成分逐渐完全消失,森林植被以榆、鹅耳、搬、朴、梓、械、桦等温带成分为主,混生一些亚热带常绿
第 6 页 图 中国第三纪自然分带 热带亚热带雨林; 亚热带干旱草原与荒漠 北亚热带森林; 暖温带阔叶林。 热带 亚热带常绿林; 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与森林草原; 亚热带含常绿树落叶林; 暖温带落叶林; 亚热带暖温带森林草原 干旱荒漠与荒漠草原 动第二幕”,这次运动十分激烈,不仅喜马拉雅山强烈崛起,早已出现的冈底斯山也 迅速抬升。它们的影响几乎波及全国范围。与造山运动相伴随的是青藏高原的隆 起和西北高山的形成,东部的山体和地貌也产生变形。后来,台湾也露出了海面。 但这次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的幅度是有限的,据推测,不超过平均海拔 米的 高度。气候学家告诉我们,这一高度已足使夏季来自海上的水汽抬升而凝结,形成 “季风雨”,开始产生类似现代亚洲季风的季风现象,并深入大陆腹地,经常打破副 热带高压系统。此后,大约距今 万年以前,全球又发生了一次明显降温,全面 进入冰期 。季风的出现与世界范围变冷的总趋势,改变了前述我国早先的(老 第三纪)自然分带面貌。这一改变,主要是促使温度带的南移造成以前的干旱地带 即长江流域,包括其上游的青藏高原北部,转变为湿润或半湿润地带。而在广大的 北方地区因离海远近及湿润程度的差别,自东向西产生了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荒 漠草原 荒漠的经向分带。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发展了落叶树为主的温带森林 和草甸,耐寒树种增多,排挤热带树种。随气候的逐渐变冷,热带成分逐渐完全消 失,森林植被以榆、鹅耳枥、椴、朴、梓、槭、桦等温带成分为主,混生一些亚热带常绿
第7页树种,如山核桃、山毛榉、枫香等。在华南地区和西藏南部,植被中棕榈、樟、榕、无惠子、桃金娘、木兰、月桂等树种显示出热带的气候特征。在西北部干旱地区草木植物的禾本科、菊科、藜科和麻黄类等生长繁茂。在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混交,松柏等针叶树增多,银杏减少,越靠北部,栋、栗、榆、桦等阔叶落叶树愈形繁盛。在半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里,禾本科、菊科、百合科、十字花科、伞形花科、茜草等草本植物类型很多。在这个时期,最昌盛的动物群是三趾马动物群。它的分布十分广泛,遍及欧亚美。这群动物包括犀牛、骆驼、剑齿象、狗、猫、犬、驼鸟、长颈鹿、羚牛、鹿等。在我国还出现代表北方类型的古狼、麝、孢、蔚鼠、仓鼠等和代表南方类型的古猿、原狒狒、等3.4)。这个时期,在云南禄丰(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原始熊猫化石,被认为是现今熊猫的祖先【10]。随气候的变冷,它们之中的喜暖成分如柱齿象、摸和犀牛之类向南退却:有些喜温成分如南方象、熊、野牛和鹿等则向北扩展。以上的叙述只不过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概括。自然地带的时空变化,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例如,青藏高原在前述两次隆起后,曾因经受侵蚀,地势被两度夷平,估计先后分别降到海拔不足500米和1000米的青藏地块曾明显地向北挤压。地理位置与地势高度的变化,当然会影响当地气候的波动。气候的波动又必然引起动植物不同规模的迁移和演替。显而易见,到了新第三纪,我国自然地带的结构(图1-1已改变了老第三纪原来较为简单均一的状态,它们是[4,5](工)热带亚热带常绿林(从两广至西藏最南部):(Ⅱ)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与森林草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北部):(川)亚热带(含常绿树)落叶林(华北地区东部)(IV)暖温带落叶林(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东部):(V)亚热带暖温带森林草原(华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南部):(V干旱荒漠与荒漠草原(新疆、甘肃西部、青藏高原北部)。(四)地质历史的最新一页地质年表上的最新一页是第四纪。第四纪是新构造运动发展和气候波动变化两者都相当剧烈的一个时期。这时,自然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轮回性变化的现象,即冰期和间冰期、海侵和海退、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等交替发生,生物界亦适应于这种自然环境韵律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自大约距今340万年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特点是阶段性大幅度的整体隆起,在地质学上,属于新构造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6]这一运动对我国现代自然分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决定性的影响,据近年来的研究[5.6]可简括如下:(1)青藏高原大幅度整体隆起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距今250万年前,青藏高原升至海拔1500~2000米。当时,全球又一次进入快速降温的时代,气候普遍
第 7 页 树种,如山核桃、山毛榉、枫香等。在华南地区和西藏南部,植被中棕榈、樟、榕、无 患子、桃金娘、木兰、月桂等树种显示出热带的气候特征。在西北部干旱地区草木 植物的禾本科、菊科、藜科和麻黄类等生长繁茂。在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常绿 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混交,松柏等针叶树增多,银杏减少,越靠北部,栎、栗、榆、桦 等阔叶落叶树愈形繁盛。在半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里,禾本科、菊科、百合科、十字 花科、伞形花科、茜草等草本植物类型很多。在这个时期,最昌盛的动物群是三趾 马动物群。它的分布十分广泛,遍及欧亚美。这群动物包括犀牛、骆驼、剑齿象、鬣 狗、猫、犬、驼鸟、长颈鹿、羚牛、鹿等。在我国还出现代表北方类型的古狼獾 麝 狍 鼢鼠、仓鼠等和代表南方类型的古猿、原狒狒、麂等 。这个时期,在云南禄 丰(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原始熊猫化石,被认为是现今熊猫的祖先 。随气候的 变冷,它们之中的喜暖成分如柱齿象、獏和犀牛之类向南退却;有些喜温成分如南 方象、熊、野牛和鹿等则向北扩展。 以上的叙述只不过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概括。自然地带的时空变化,实际上要 复杂得多。例如,青藏高原在前述两次隆起后,曾因经受侵蚀,地势被两度夷平,估 计先后分别降到海拔不足 米和 米的青藏地块曾明显地向北挤压。地理 位置与地势高度的变化,当然会影响当地气候的波动。气候的波动又必然引起动 植物不同规模的迁移和演替。显而易见,到了新第三纪,我国自然地带的结构(图 已改变了老第三纪原来较为简单均一的状态,它们是 : ( )热带亚热带常绿林(从两广至西藏最南部); ( )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与森林草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北部); ( )亚热带(含常绿树)落叶林(华北地区东部); ( )暖温带落叶林(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东部); ( )亚热带暖温带森林草原(华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南部); ( )干旱荒漠与荒漠草原(新疆、甘肃西部、青藏高原北部)。 (四)地质历史的最新一页 地质年表上的最新一页是第四纪。第四纪是新构造运动发展和气候波动变化 两者都相当剧烈的一个时期。这时,自然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轮回性变化的现象, 即冰期和间冰期、海侵和海退、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等交替发 生,生物界亦适应于这种自然环境韵律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自大约距今 万年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特点是 阶段性大幅度的整体隆起,在地质学上,属于新构造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 。 这一运动对我国现代自然分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决定性的影响,据近年来的研 究 ,可简括如下: 青藏高原大幅度整体隆起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距今 万年前,青藏 高原升至海拔 米。当时,全球又一次进入快速降温的时代,气候普遍
第8页变冷,北半球全面进入冰期。第二次发生在大约距今110万~6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升至海拔3000~3500米,大面积进入冰冻圈。第三次发生在距今15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升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形成世界上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冰雪高原。尽管在世界气候波动影响下,青藏高原在降升过程中经受过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旋回,但不断升高、向高寒方向发展的总趋势未变,自然环境与同纬度温暖地带的差别愈趋增大,最终成为我国的自然地带谱中独特的一员。(2)青藏高原地域辽阔,立在亚洲大陆的腹心,恰好位于环球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之间。前面说过,在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中,曾因地形高度而导致“季风雨”的产生。随地壳升,巨大而高算的青藏高原迫使环球西风急流从爬坡为主变为分南北两支绕流为主。占地理学家估计在340万~240万年前,在高原南侧,原来浅薄的高原季风演变成深厚的高原季风,促成了稳定而强大的亚洲季风系统。夏季时,西风急流吸引印度洋湿润气流,与南亚季风会合,将丰沛的降水带至青藏高原东南部,并影响到我国整个东部地区,在喜马拉雅南侧孟加拉北面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降水中心。暴雨在我国中西部山区还引发了泥石流。相反,在青藏高原内部与北侧,因高原高度增加,对湿润气流的屏障作用增强,干旱化不断发展。在新疆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克拉玛干早先已有分散的小片流沙,此时则发展为整体的大沙漠。青藏高原北侧冬季风增强,从沙漠地带吹起的黄土也开始在我国北方堆积并不断加厚与扩大,这也表明于旱气候与草原地带的东扩。东南湿润与西北干旱在我国对峙的局面从此形成。图1-2清晰地表明了当时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9]帕米尔人沙漠形成积区扩冰缘黄现o泥付流、练洗积发展7阿拉伯海高原边界冬香风海表融度下降湿润车夏季风夏季风减璃区界拉西风图1-2中更新世早期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影响示意图[7
第 8 页 变冷,北半球全面进入冰期。第二次发生在大约距今 万 万年前,青藏高 原已升至海拔 米 ,大面 积进入 冰冻圈 。第 三次发 生在 距今 万年 前,青藏高原上升至平均海拔 米以上,形成世界上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冰雪高 原。尽管在世界气候波动影响下,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经受过多次冰期与间冰 期的旋回,但不断升高、向高寒方向发展的总趋势未变,自然环境与同纬度温暖地 带的差别愈趋增大,最终成为我国的自然地带谱中独特的一员。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矗立在亚洲大陆的腹心,恰好位于环球西风带和副热 带高压之间。前面说过,在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中,曾因地形高度而导致“季风雨” 的产生。随地壳抬升,巨大而高耸的青藏高原迫使环球西风急流从爬坡为主变为 分南北两支绕流为主。占地理学家估计在 万 万年前,在高原南侧,原来 浅薄的高原季风演变成深厚的高原季风,促成了稳定而强大的亚洲季风系统。夏 季时,西风急流吸引印度洋湿润气流,与南亚季风会合,将丰沛的降水带至青藏高 原东南部,并影响到我国整个东部地区,在喜马拉雅南侧孟加拉北面形成了世界上 最大的降水中心。暴雨在我国中西部山区还引发了泥石流。相反,在青藏高原内 部与北侧,因高原高度增加,对湿润气流的屏障作用增强,干旱化不断发展。在新 疆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克拉玛干早先已有分散的小片 流沙,此时则发展为整体的大沙漠。青藏高原北侧冬季风增强,从沙漠地带吹起的 黄土也开始在我国北方堆积并不断加厚与扩大,这也表明干旱气候与草原地带的 东扩。东南湿润与西北干旱在我国对峙的局面从此形成。图 清晰地表明了当 时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 图 中更新世早期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影响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