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页表1-4于湿状况的划分指标其他指标年干燥指数天然植被湿润森林0.50~0.99半湿润1.00~1.49森林草原(草甸)部分有次生盐溃化1.50~4.00草原及草甸草原半干早蔬漠草原1.50-5.00(在青高原)荒漠≥4.00需灌溉干早≥5.00(在青藏高原)表1-5中国自然地带系统区温度带干湿地区1寒温带(A凝润地区(1)IAI大兴安岭北部ⅡIAI三江平原A湿润地区(1)ⅡA2东北东部山地ⅡA3东北东部山前平原ⅡB1松辽平原中部ⅡB2大兴安岭中部B半煜润地区(I)ⅡB3三河山巍丘陵平原ⅡICI松辽平原西南部Ⅱ中温带C半干早地区(2)ⅡC2大兴安岭南部ⅡC3内蒙古高平原东部ⅡDI内蒙古高平原西部IⅡID2兰州与河西东部丘陵平原D千旱地区(2)ⅡD3准噶尔盆地ⅡD4阿尔泰山地、额尔齐斯河流域与塔城盆地IDS伊型盆地A湿润地区(1)ⅡAI辽东胶东山地丘里B1鲁中山地丘骏田B2华北平原B半湿润地区(I)暖温带ⅢB3华北山地丘陵周B4晋南关中盆地C半干早地区(1)C1晋中陕北甘东高原丘胶D干早地区(2)围D1塔里木盆地与吐鲁番盆地NAI准南与长江中下游NV北亚热带A湿润地区(1)IVA2汉中盆地
第 14 页 表 干湿状况的划分指标 表 中国自然地带系统
第15页续表区温度带干凝地区VA1江南与南岭山地丘陵VA2贵州高原V中亚热带A湿润地区(1)VA3四川盆地VA4云南高源VA5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MAI台湾中北部山地平原M南亚热带A湿润地区(1)VA2闽粤桂丘陵平原VA3文山至腾冲间山地丘陵MAI台湾南部低山边缘热带A湿润地区(1)MA2海南中北部与雷州半岛山地丘陵MA3云南南缘谷地丘陵中热带A湿润地区(1)AI海南南部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群岛X赤道热带A混润地区(1)IXAI南沙群岛HO青藏高原寒带D千旱地区(3)HODI昆仑山地B半湿润地区(3)HIBI阿坝那曲区HI青藏高原亚寒带C半干旱地区(3)HIC1青海南部与羌塘高原AB混润、半腿润地区(3)HIIABI川西藏东高山深谷C半干早地区(3)HIICI青海东部高原山地HI1青藏高原温带H11C2藏南山地D于旱地区(3)HIIDI柴达木盆地H1ID2藏西阿里山地注:(1)(2)(3)为三大区代号。(三)大区与地带自然条件基本特征1.大区的基本特征(1)东部季风区:处于欧亚大陆东缘,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季风影响显著,风向和降水依季节变化,夏季多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气候湿润,河网纵横,由南而北随温度差异发育着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由于人类活动广泛而长期的深刻影响,天然森林大多不复存在,几乎可垦的土地都被辟为农田,区内城镇密度大,农村居住点遍布。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活跃的地区。(2)西北干旱区: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我国的第二阶梯上,东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为于旱或半于旱。河流稀少,主要为
第 15 页 注: 为三大区代号。 (三)大区与地带自然条件基本特征 大区的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处于欧亚大陆东缘,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季风影响显著,风 向和降水依季节变化,夏季多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气候湿润,河 网纵横,由南而北随温度差异发育着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由于人类活动 广泛而长期的深刻影响,天然森林大多不复存在,几乎可垦的土地都被辟为农田, 区内城镇密度大,农村居住点遍布。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西北干旱区: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我国的第二阶梯上,东南季风对 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 续表
第16页内流区。相应的植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薄,盐渍化常见。在广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3)青藏高原区:它是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寒,辐射强烈,风力强劲:在高原的腹地,由区外进入的水汽不多,但由于气温低,在高山之上仍有较多的冰川存在。由于生存环境严酷,植物和动物种类较少,植被主要为高原荒漠与草原。高原的东南部,峡谷深切,植被垂直分布,主要是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区内人口稀少或为无人区,人类活动的影响局限于部分河谷地区。2.温度带的基本特征我国按温度的地域差异,大体可分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但这还嫌太粗,因为每个带之间的温度差异还很大,它们的影响各异,不便应用。因此,温带又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3带:亚热带分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3带:热带再分为边缘热带、中热带和赤道热带3带。至于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有许多地方平均气温比寒温带还低,主要依据植被等分出高原寒带和亚寒带,其温带也与东部的温带有异,特称为高原温带。寒温带:活动积温在1600℃以下,冬寒、温暖季节短,土壤有永冻层,主要作物有早熟春麦、大麦、马铃薯。主要树木为落叶松林,它是欧亚大陆泰加林向南延伸的部分。地理学上一般把泰加林看作温带与寒带间的过渡,称亚寒带,但我国的这一部分因温度较高,故称之为寒温带。中温带:活动积温在1600~3200℃(3400℃)之间,夏温相当高,局部有永冻层。一年一作,主要作物有春麦、栗、高梁、玉米和大豆。南部有苹果、梨、葡萄,但品质较差。代表性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随干湿情况不同,由东而西有森林、森林草原、干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的变化。土壤微酸至碱性。暖温带:活动积温约在3200℃与3400℃以上,夏温颇高,宜玉米、高粱、水稻、栗、甘薯、棉花等生长。大多数地方可种冬麦,东部平原多可二年三熟。果树有苹果、梨、桃、葡萄、柿、枣、板栗、核桃、无花果。代表植被为落叶周叶林。由东至西由于水分不同,有森林、干草原和荒漠的差异。土壤由中性和微碱至碱性。北亚热带:活动积温约4500℃,是亚热带靠近暖温带的那一部分,相对温度较低,有一些地方不能生长柑橘和油桐。常绿阔叶树很少,杉木、马尾松、油茶等生长也较差。水稻不能一年两熟。土壤为微酸至中性。中亚热带:活动积温多在5000℃以上,是典型亚热带部分,亚热带作物和树种,如柑橘类、油茶、三年桐、茶、杉未等的裁栽培均不受温度限制。水稽一年两熟。土壤为酸性红壤和黄壤
第 16 页 内流区。相应的植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林和高 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 丘存在,为风沙的重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烈,但 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青藏高原区:它是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平均高度在 米以上,空气稀 薄、气温低寒,辐射强烈,风力强劲;在高原的腹地,由区外进入的水汽不多,但由于 气温低,在高山之上仍有较多的冰川存在。由于生存环境严酷,植物和动物种类较 少,植被主要为高原荒漠与草原。高原的东南部,峡谷深切,植被垂直分布,主要是 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区内人口稀少或为无人区,人类活动的影响局限于部分 河谷地区。 温度带的基本特征 我国按温度的地域差异,大体可分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但这还嫌太粗,因 为每个带之间的温度差异还很大,它们的影响各异,不便应用。因此,温带又分为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带;亚热带分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带;热 带 再分为边缘热带、中热带和赤道热带 带。至于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有许多地方 平均气温比寒温带还低,主要依据植被等分出高原寒带和亚寒带,其温带也与东部 的温带有异,特称为高原温带。 寒温带:活动积温在 ℃以下,冬寒、温暖季节短,土壤有永冻层,主要作物 有早熟春麦、大麦、马铃薯。主要树木为落叶松林,它是欧亚大陆泰加林向南延伸 的部分。地理学上一般把泰加林看作温带与寒带间的过渡,称亚寒带,但我国的这 一部分因温度较高,故称之为寒温带。 中温带:活动积温在 )之间,夏温相当高,局部有永冻 层。一年一作,主要作物有春麦、粟、高粱、玉米和大豆。南部有苹果、梨、葡萄,但 品质较差。代表性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随干湿情况不同,由东而西有森林、森林 草原、干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的变化。土壤微酸至碱性。 暖温带:活动积温约在 ℃ 与 ℃以上,夏温颇高,宜玉米、高粱、水稻、 粟、甘薯、棉花等生长。大多数地方可种冬麦,东部平原多可二年三熟。果树有苹 果、梨、桃、葡 萄、柿、枣、板 栗、核 桃、无 花 果 。代 表 植 被 为 落 叶 阔 叶 林 。由 东 至 西 由 于水分不同,有森林、干草原和荒漠的差异。土壤由中性和微碱至碱性。 北亚热带:活动积温约 ,是亚热带靠近暖温带的那一部分,相对温度较 低,有一些地方不能生长柑橘和油桐。常绿阔叶树很少,杉木、马尾松、油茶等生长 也较差。水稻不能一年两熟。土壤为微酸至中性。 中亚热带:活动积温多在 ℃以上,是典型亚热带部分,亚热带作物和树 种,如柑橘类、油茶、三年桐、茶、杉木等的栽培均不受温度限制。水稻一年两熟。 土壤为酸性红壤和黄壤
第17页南亚热带:活动积温6000~6500℃以上。是亚热带中温度最高的一部分,靠近热带,若干热带作物和水果,如芒果、杨桃、木薯、番木瓜、香蕉、菠萝等能良好生长,在平地,杉木、三年桐、茶等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天然植物中有不少热带种。土壤带有明显的砖红壤性,因此酸性较强。边缘热带:活动积温8000~9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5~18℃,主要指台湾南部低地,海南大部和雷州半岛南缘,可栽培椰子、橡胶、油棕、腰果、剑麻、胡椒、咖啡、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水稻可一年三熟。一些温带作物和果树在此不能正常生长。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在这里,若干较畏寒的热带植物种、品种或品系也不能生长,或生长欠佳。土壤酸性至强酸性。中热带:活动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8~24℃,主要指海南岛南部及东沙、中沙、西沙诸岛。具有较典型的热带特性,即畏寒的热带植物种和品系均能生长。赤道热带:活动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24,南沙诸岛属之。适宜于生长各种热带植物。(四)我国海疆分带我国大陆和岛屿海岸线绵延曲折,其中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万多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个海域的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水文特点决定了海洋动、植物的组成和分布情况。我国海域有以下三大带区【26](1)暖温带海区:包括北部的黄、渤海,鱼类组成属北太平洋东亚区系,是小黄鱼的主要产区:(2)亚热带海区:包括东海西部、东北部和南海北部近岸水域,鱼类组成属印度-西太平洋东中-日区系,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区:(3)热带海区:包括南海南部、东海东南部和台湾省东岸水域,鱼类组成属西太平洋印度-马来亚区系,盛产鲱鲤、鲷、金枪鱼和旗鱼等。(五)区划问题的思考我国自然分带在全球分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和位置,其带谱比较全,从赤道热带一直到寒温带非常完整,仅缺寒带,这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其次由于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缘,受季风影响,亚热带和暖温带得到较充分、较广的发展和分布。第三,巨大隆起的青藏高原,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研究中纬度自然垂直带形成和分布的最佳条件和场地。1.划分指标黄秉维先生在总结“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时指出:“地带”是按温度及有关
第 17 页 南亚热带:活动积温 ℃以上。是亚热带中温度最高的一部分,靠 近热带,若干热带作物和水果,如芒果、杨桃、木薯、番木瓜、香蕉、菠萝等能良好生 长,在平地,杉木、三年桐、茶等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天然植物中有不少热带种。 土壤带有明显的砖红壤性,因此酸性较强。 边缘热带:活动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主要指台 湾南部低地,海南大部和雷州半岛南缘,可栽培椰子、橡胶、油棕、腰果、剑麻、胡椒、 咖啡、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水稻可一年三熟。一些温带作物和果树在此不能正 常生长。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在这里,若干较畏寒的热带植物种、品种或品系也不 能生长,或生长欠佳。土壤酸性至强酸性。 中热带:活动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主要指海南岛南部 及东沙、中沙、西沙诸岛。具有较典型的热带特性,即畏寒的热带植物种和品系均 能生长。 赤道热带:活动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南沙诸岛属之。适宜 于生长各种热带植物。 (四)我国海疆分带 我国大陆和岛屿海岸线绵延曲折,其中仅大陆海岸线就有 万多公里,是世 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个海域的面积约为 万 平方公里。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水文特点决定了海洋动、植物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我国海域有以下三大带区 暖温带海区:包括北部的黄、渤海,鱼类组成属北太平洋东亚区系,是小黄 鱼的主要产区; 亚热带海区:包括东海西部、东北部和南海北部近岸水域,鱼类组成属印 度 西太平洋东中 区系,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区; )热带海区:包括南海南部、东海东南部和台湾省东岸水域,鱼类组成属西 太平洋印度 马来亚区系,盛产鲱鲤、鲷、金枪鱼和旗鱼等。 (五)区划问题的思考 我国自然分带在全球分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和位置,其带谱比较全,从赤道 热带一直到寒温带非常完整,仅缺寒带,这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其次由于我国地 处欧亚大陆东缘,受季风影响,亚热带和暖温带得到较充分、较广的发展和分布。 第三,巨大隆起的青藏高原,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研究中纬度自然垂直 带形成和分布的最佳条件和场地。 划分指标 黄秉维先生在总结“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时指出:“地带”是按温度及有关
第18页自然现象和农业生产状况而划分的。然而,温度条件不能单独产生作用,其作用多随干湿程度不同而不同。因面,降水这一水分最主要的来源同潜在蒸发亦即蒸腾蒸发这一水分主要消耗的比值,即前述的干燥度,也是重要的指标。不过,这些指标的大多数只是大体上与代表实际起作用的指标有某种联系,但不能在它们之间划一等号。例如,冬小麦能否越冬,杉木的分布北界,等等,具体如何与温度联系,都没有研究清楚,实际上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干燥度可以近似地表征一地的干燥程度。可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可能从一地流至他地:地下水还有一部分是在地质时期中积存下来的:短秆作物的潜在蒸腾蒸发不等于所有地面的蒸腾蒸发:植物水分特性如何影响蒸腾,更是目前科学上的未知数。所以,区划中所列举的指标,只不过在地域分布上与实际起作用的指标约略一致[1]。在此,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若将同一类地区所得到的指标引伸到其他地区,可能出入更大,不能轻易套用。再就是,目前的区划只用了一些最重要的依据,在联系生产实际时在原则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贯彻“因地制宜”原则时,还需做更细致的工作。也就是说,现有的区划研究工作还应该随有关学科的进展,进一步地完善。2.地球变暖与区划界线全球气候变暖愈来愈为世人所瞩目。但曾经所引起的争议远未澄清(见视窗)。讨论这一问题的本身,不是本书的任务。然而,气候变化的后果无疑会影响区划界线的变化,却是我们应密切关注的。黄秉维先生曾指出“气候变化按自然区划来观察最适宜,因为我国的自然区划主要是按温度、水分和地貌条件划定的”。但是,在观察自然区划界线变化以前,先要对原有区划界线的产生与性质有一了解。界线是按一系列现象拟定的。以最冷月温度和活动积温为指标,都不完善(作物对温度的反应差异性及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加以气候资料年期不够长,分布不够密,也不平衡,所以参照农业情况、植物与植被分布、土壤分布,来拟定温度带的界线。气候、土壤、植物由某一地点朝任何方位所经历的变化绝大多数是渐变的,很少一线之隔,便截然不同。所有区划界线都是近似的。因此,现有区划界线只代表长期以来的平均状态与历史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是合适的,而在实际自然界中,除了变化很慢的因素,如王壤、植被和某些适应强的物种等,气候各要素,如最受注意的温度包括它的界线,实际上是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假如温度的变化没有超出过去变化的幅度或记录时间不够长,就不足以更改区划界线,也不足以说明气候变迁。不过,气候变暖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实在太重要了。目前较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将导致较迅速的全球温度上升,降水增多,在自然变化中“有征兆日寻,端倪可察”。在今天不可不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已开始第二期的自然区划工作
第 18 页 自然现象和农业生产状况而划分的。然而,温度条件不能单独产生作用,其作用多 随干湿程度不同而不同。因而,降水这一水分最主要的来源同潜在蒸发亦即蒸腾 蒸发这一水分主要消耗的比值,即前述的干燥度,也是重要的指标。不过,这些指 标的大多数只是大体上与代表实际起作用的指标有某种联系,但不能在它们之间 划一等号。例如,冬小麦能否越冬,杉木的分布北界,等等,具体如何与温度联系, 都没有研究清楚,实际上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干燥度可以近似地表征一 地的干燥程度。可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可能从一地流至他地;地下水还有一部分 是在地质时期中积存下来的;短秆作物的潜在蒸腾蒸发不等于所有地面的蒸腾蒸 发;植物水分特性如何影响蒸腾,更是目前科学上的未知数。所以,区划中所列举 的指标,只不过在地域分布上与实际起作用的指标约略一致 。在此,有两个问 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若将同一类地区所得到的指标引伸到其他地区,可能出入 更大,不能轻易套用。再就是,目前的区划只用了一些最重要的依据,在联系生产 实际时在原则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贯彻“因地制宜”原则时,还需做更细致的 工作。也就是说,现有的区划研究工作还应该随有关学科的进展,进一步地完善。 地球变暖与区划界线 全球气候变暖愈来愈为世人所瞩目。但曾经所引起的争议远未澄清 (见视 窗)。讨论这一问题的本身,不是本书的任务。然而,气候变化的后果无疑会影响 区划界线的变化,却是我们应密切关注的。黄秉维先生曾指出“气候变化按自然区 划来观察最适宜,因为我国的自然区划主要是按温度、水分和地貌条件划定的”。 但是,在观察自然区划界线变化以前,先要对原有区划界线的产生与性质有一了 解。界线是按一系列现象拟定的。以最冷月温度和活动积温为指标,都不完善(作 物对温度的反应差异性及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加以气候资料年期不够长,分布不 够密,也不平衡,所以参照农业情况、植物与植被分布、土壤分布,来拟定温度带的 界线。气候、土壤、植物由某一地点朝任何方位所经历的变化绝大多数是渐变的, 很少一线之隔,便截然不同。所有区划界线都是近似的。因此,现有区划界线只代 表长期以来的平均状态与历史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是合适的, 而在实际自然界中,除了变化很慢的因素,如土壤、植被和某些适应强的物种等,气 候各要素,如最受注意的温度包括它的界线,实际上是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假如 温度的变化没有超出过去变化的幅度或记录时间不够长,就不足以更改区划界线, 也不足以说明气候变迁。不过,气候变暖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实在太重 要了。目前较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将导致较迅速的全球温度上升,降水增多, 在自然变化中“有征兆可寻,端倪可察”。在今天不可不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已开始第二期的自然区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