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海外业态学者协会游重中国科学院票统生态重点实验重生态学未来之展望美国生态学会“生态科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远景报告”生态学未来之展望《生态学前沿与环境》杂志专辑:生态可持续发展未来之展望《科学》杂志:拥挤地球的生态学《自然》余志:全球化下的中国环境东MH学enceureMM中
生态学未来之展望科学决策Sesa文化转型支持单位: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委员会美国生态学会《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编委会中国生态学会编印二〇〇五年九月·北京
生态学未来之展望 支持单位: 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 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 中国生态学会 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委员会 美国生态学会《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编委会 中国生态学会 编印 二○○五年九月·北京
目录ESA“生态远景委员会”成员译者简介...2校、编者简介4序5前言..9拥挤地球的生态学10.14《21世纪的生态远景及行动计划》总纲14生态远景委员会的历史和方法.16生态科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必要性.18.20战略目标一: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27战略目标二:推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生态学研究,.37战略目标三:促进文化交融创建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生态学未来之展望.60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61.63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3物种入侵的对策、管理及未来研究需要,...88海洋景观、捕捞和养殖的未来...98生态学理论对加强传染病控制和制定公众健康政策的指导作用协调农业生产力与环境整体性:对农业的巨大挑战..111理解和维系内陆水生生态系统的空间显示工具..12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合评估:我们能否把握自然界的脉搏?..135全球化下的中国环境。..140.163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简介中国生态学学会简介....166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简介167
目 录 ESA“生态远景委员会”成员 .1 译者简介.2 校、编者简介.4 序 .5 前 言.9 拥挤地球的生态学.10 《21 世纪的生态远景及行动计划》.14 总纲.14 生态远景委员会的历史和方法.16 生态科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必要性.18 战略目标一: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20 战略目标二:推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生态学研究.27 战略目标三:促进文化交融创建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37 生态学未来之展望.60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61 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63 物种入侵的对策、管理及未来研究需要.73 海洋景观、捕捞和养殖的未来.88 生态学理论对加强传染病控制和 制定公众健康政策的指导作用.98 协调农业生产力与环境整体性:对农业的巨大挑战.111 理解和维系内陆水生生态系统的空间显示工具.1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合评估:我们能否把握自然界的脉搏?.135 全球化下的中国环境.140 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简介.163 中国生态学学会简介.166 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简介.167
ESA“生态远景委员会”成员ESA“生态远景委员会”成员.Emily S. Bemhardt,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C?ElizabethA.Chornesky,Universityof California, Santa Cruz,CA?Scott L. Collins,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Albuquerque, NM.AndrewP.Dobson,PrincetonUniversity,Princeton,NJ.Clifford S.Duk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Washington, DC?BarryD.Gold,David and LucilePackardFoundation,LosAltos,CA.Robert Jacobson, U.S. Geological Survey, Columbia, MO.Sharon Kings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D?RhondaKranz,Ecological SocietyofAmerica,Washington,DC.Michael J. Mappin, University ofCalgary,Alberta, Canada.M,LuisaMartinez, InstitutodeEcologia,Xalapa,Mexico.FiorenzaMicheli;Stanford University,PacificGrove,CA.Jennifer L. Morse, Univ.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Michael L.Pace,InstituteofEcosystem Studies,Millbrook,NYMargaret A. Palmer*, Univ.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StephenPalumbi,Stanford University,PacificGrove,CA?Mercedes Pascual, University ofMichigan,Ann Arbor, Ml.O. J. Reich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A.Ashley Simons, COMPASS, Washington, DC.AlanTownsend,UniversityofColorado,Boulder,CO.Monica G.Turn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WI-
ESA“生态远景委员会”成员 1 ESA“生态远景委员会”成员 z Emily S. Bernhardt,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C z Elizabeth A. Chornesk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CA z Scott L. Collins,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Albuquerque, NM z Andrew P. Dobs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z Clifford S. Duk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Washington, DC z Barry D. Gold, 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 Los Altos, CA z Robert Jacobson, U.S. Geological Survey, Columbia, MO z Sharon Kings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D z Rhonda Kranz,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Washington, DC z Michael J. Mappin, University of Calgary,Alberta, Canada z M. Luisa Martinez, Instituto de Ecologia, Xalapa, Mexico z Fiorenza Micheli; Stanford University, Pacific Grove, CA z Jennifer L. Morse, Univ.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 z Michael L. Pace, Institute of Ecosystem Studies, Millbrook, NY z Margaret A. Palmer*, Univ.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 z Stephen Palumbi, Stanford University, Pacific Grove, CA z Mercedes Pascua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 z O. J. Reich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A z Ashley Simons, COMPASS, Washington, DC z Alan Townsen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CO z Monica G.Turn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WI
译者简介译者简介程维信: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学博士,美国加里佛尼亚大学SantaCruz分校环境研究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资源、根系统功能结构与呼吸、全球变化、农业生态学等。电子邮箱:wxcheng@ucsc.edu方炜: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态进化系博士,现任美国长岛大学布鲁克林分校生物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入侵生物学,恢复生态学。联系电话:1-718-488-1470;电子邮箱:wei.fang@liu.edu高方: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环境与土壤科学系博士、美国农业部土壤盐份研究所博士后、美国注册职业工程师。现为美国特拉华州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高级环境工程师,负责该州室外空气质量及污染控制规划。电子邮箱:frank.gao@state.de.us古滨河: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海洋学博士、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后。现为美国南佛罗理达州水资源管理署高级环境科学家。研究方向:应用湖沼学,湿地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稳定性同位素生态学。电子邮箱:bgu@sfiwmd.gov关蔚禾: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学博士,Marshall咨询公司高级项目主管。研究兴趣: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电子邮箱:weihe_guan@yahoo.com何希:美国维斯康辛大学博士,从事湖沼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现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总局国家海洋渔业署任职。电子邮箱:xi.he@noaa.gov花东:美国南达科达州矿产理工大学博士,现为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线性谱分离技术、卫星数字图像融合技术、卫星数字图像分类技术和森林类别识别、树木生长参数的遥感遥测、碳氮模拟、火动态模型。电子邮箱:C2050@er.ugam.ca黄长志:1977年考入华南农业大学,毕业于园艺系。1983年赴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学习,分别于1986年和1991年获生态学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加州政府资源署任生态毒理正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电子邮箱:chuang@ospr.dfg.ca.gov江洪:博士,美国保护生物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植物生态与森林生态、遥感与空间分析的应用、保护生物学和生态模型等。电子邮箱:hongiang@consbio.org林光辉:1992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1992一1994年在美国犹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生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和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电子邮箱:ghlin@ibcas.ac.cn林俊达:198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海洋学博士,现为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教授、海洋研究院主任。研究方向:海洋生态,养殖。http://www.fit.edu/biology/,电子邮箱:jlin@fit.edu2
译者简介 2 译者简介 程维信: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学博士,美国加里佛尼亚大学 Santa Cruz 分校环境研究系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资源、根系统功能结构与呼吸、全球变化、农业生态学等。电子 邮箱:wxcheng@ucsc.edu 方 炜: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态进化系博士,现任美国长岛大学布鲁克林分校生 物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入侵生物学,恢复生态学。联系电话:1-718-488-1470;电 子邮箱:wei.fang@liu.edu 高 方: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环境与土壤科学系博士、美国农业部土壤盐份研究所博士 后、美国注册职业工程师。现为美国特拉华州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高级环境工程师,负 责该州室外空气质量及污染控制规划。电子邮箱:frank.gao@state.de.us 古滨河: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海洋学博士、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后。现为美国南佛罗理达州水 资源管理署高级环境科学家。研究方向:应用湖沼学,湿地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稳定性 同位素生态学。电子邮箱:bgu@sfwmd.gov 关蔚禾:美国佐治亚大学生态学博士,Marshall 咨询公司高级项目主管。研究兴趣:地理 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电子邮箱:weihe_guan@yahoo.com 何 希:美国维斯康辛大学博士,从事湖沼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现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 理总局国家海洋渔业署任职。电子邮箱:xi.he@noaa.gov 花 东:美国南达科达州矿产理工大学博士,现为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 主要研究兴趣: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线性谱分离技术、卫星数字图像融合技术、卫星数字 图像分类技术和森林类别识别、树木生长参数的遥感遥测、碳氮模拟、火动态模型。电子 邮箱:C2050@er.uqam.ca 黄长志:1977 年考入华南农业大学,毕业于园艺系。1983 年赴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学习,分 别于 1986 年和 1991 年获生态学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加州政府资源署任生态毒理正 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电子邮箱:chuang@ospr.dfg.ca.gov 江 洪:博士,美国保护生物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植物生态与森林生态、 遥感与空间分析的应用、保护生物学和生态模型等。电子邮箱:hongjiang@consbio.org 林光辉:1992 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1992-1994 年在美国犹他大学从事 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生理生态学、全球 变化生态学和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和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电子邮箱: ghlin@ibcas.ac.cn 林俊达:1989 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海洋学博士,现为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教授、海洋 研究院主任。研究方向:海洋生态,养殖。http://www.fit.edu/biology/,电子邮箱:jlin@fit.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