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主编孙鸿烈张荣祖副主编黄荣金汤奇成倪祖彬穆从如科学出版社Pwww.sciencep.com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主编孙鸿烈张荣祖副主编黄荣金汤奇成倪祖彬穆从如发器斜学虫版社6北京PDG
内容简介本书系以孙鸿烈院士、张荣祖教授为首的一批中老年著名地理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的著作。全书设四篇十九章,分别论述和阐明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形成、分布规律,自然地带系统的划分,我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3大区和13个自然地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各大区和各自然地带生态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及广泛的应用价值。本书可供农林牧、生态、环境、地理等科技人员,工作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以及有关高校师生参考使用。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孙鸿烈,张荣祖主编.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ISBN7-03-012591-6I.中…ⅡI.①孙②张Ⅲ.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带-研究-中国N.X171中国版本图节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125213号贵任编辑:吴三保等/责任校对:柏连海责任印制:钱玉芬/封面设计:王浩针学虫服站出版北京东黄城粮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717http://www.sciencep.com取音印制厂印刷科学出版礼发行各地新华5店经销2004年5月第一版开本:B5(720X1000)2004年5月第一次印刷印张:223/4插页:1字数:431000印数:1—2500定价:46.00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环伟》)PDG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张荣祖主编孙鸿烈穆从如倪祖彬汤奇成副主编黄荣金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关志华尤联元王景华王荷生王守春朱德祥华海峰尹泽生刘华训刘纪远张谊光张兴权张荣祖孙鸿烈汤奇成李荣生李昌华李明森李日邦张福春郭绍礼郭其蕴唐青蔚倪祖彬赵令勋程维新景可黄荣金黄文秀顾定法谭见安裘新生董振国韩裕丰蒋世奎穆从如福RPDG
序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的区域变化十分复杂。显然,各地生态建设方向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必须以符合各地自然条件的发展规律为前提,许多先进经验的推广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我曾为此承担了一项关于“我国自然地带性和生态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的政府咨询报告,我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此组织了一些同志,包括一些退休的地理和自然资源工作者,协助整理了我国各地理带自然条件与生产建设关系的资料。咨询报告的目的,是希望各级决策者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分异规律及其与生产实践关系有一基本的认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早在50年代编著的《中国自然区划》对全国自然地理分带作出了明确的澜述: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从南往北,生态条件最明显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温度,从南往北地带性的变化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这是第一级的地理分异;从东南往西北,生态条件最明显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分,按此方向地带性的变化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带,这是第二级划分。青藏高原生态条件变化最明显的决定性因素是高度,但高原因幅员辽阔,上述两个水平方向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反映,因此,从南到北,亦即从低到高的变化依次为:山地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从东到西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带。上述这些地带的地理跨度都很大,生态条件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都很明显,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生产活动地带性差别,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适应各地自然条件的结果。然而,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却往往发生背离这一地带性规律的差误,以致事倍功半,甚至全盘失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