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五)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保护(302)(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303)参考文献·(305)第十六章山地亚热带(305)一、主要特征.二、地貌景观(305)三、气候条件(306)(307)四、生物群落五、山地亚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309)参考文献.(311)第十七章高原温带·(312).一、主要特征……(312)二、气候条件.(313)三、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农业评价(315)(315)()高原温带东南部地区(二)高原温带西部地区(316)(316)(三)高原温带北部地区(317)四、农业发展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调整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317)(317)(二)认真解决农牧区“三料"俱缺的矛盾(318)(三)加强珍贵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319)(四)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屏障(321)参考文献(323)第十八章高原亚寒带(323)、主要特征…(324)二、地貌景观…·(325)三、气候条件.(326)四、水资源与水环境(326)(一)主要河湖水系(328)(二)水资源利用(328)五、土壤、植被与草地退化(331)六、主要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332)参考文献…(333)第十九章高原寒带xvii.06PDG
(333)一、基本特征·二、地貌景观·(333)三、气候条件(334).四、河湖.(335)五、土壤与冻土(335)六、植被(336)七、环境保护(336)参考文献…·(337)结语.(338)献伞刺蜗*xvili.PDG
第1页第一篇总论
第 1 页
第2页地球表面由万水千山所勾画的五彩缤纷、风土气候各异的生态环境,并非杂乱无章。为何这里是四季常青的热带?那里则是一望无边的沙漠?等等。地理学家对这些不同的地理景观总要研究其特征,探究其发生、发展,找出们分布的规律性,也就是生态条件地区分异的规律,在地理学中称为“区划研究”。这项研究在科学认识上和指导生产上均有很大意义。黄秉维先生早年指出的我国自然区划(在生产实践上)的作用,对当今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践,同样是适用的,现简述如下:(1)根据综合自然区划,可系统地了解生产的区域分异,使我们比较容易掌握各地区土地利用的方向:(2)为充分地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技术措施),可按自然区一带分别考虑:(3)对农、林、牧生产技术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考虑因地制宜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4)牵涉不同区一带的大规模自然改造,需进行宏观调控时,具有参考作用。1981年,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计划指导时,明确指出“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调查和区划的成果”。此后,在由国家发出的有关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许多文件中都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2]。显然,区划的成果对此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本书撰稿人,试图以比较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由黄秉维先生领导,多学科专家参加,在1959年制定后几经修订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成果,并结合我国各自然地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进行讨论,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提供科学依据
第 2 页 地球表面由万水千山所勾画的五彩缤纷、风土气候各异的生态环境, 并非杂乱无章。为何这里是四季常青的热带?那里则是一望无边的沙 漠?等等。地理学家对这些不同的地理景观总要研究其特征,探究其发 生、发展,找出它们分布的规律性,也就是生态条件地区分异的规律,在地 理学中称为“区划研究”。这项研究在科学认识上和指导生产上均有很大 意义。黄秉维先生早年指出的我国自然区划(在生产实践上)的作用 ,对 当今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践,同样是适用的,现简述如下: 根据综合自然区划,可系统地了解生产的区域分异,使我们比 较容易掌握各地区土地利用的方向; )为充分地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技术措施),可 按自然区 带分别考虑; 对农、林、牧生产技术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考虑因地制宜时, 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牵涉不同区 带的大规模自然改造,需进行宏观调控时,具有 参考作用。 年,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 作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计划指导时,明确指出“必 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调查和区划的成果”。此后,在由国家发 出的有关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许多文件中都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按自然 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显然,区划的成果对此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 用。本书撰稿人,试图以比较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由黄秉维先生领导, 多学科专家参加,在 年制定后几经修订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 主要成果,并结合我国各自然地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进行讨 论,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提供科学依据
第3页第一章全国地理地带性的演化与分带系统一、自然地带的形成历史和演化沧海案由,在十分漫长的岁月里,来自地球内部动力的地壳构造运动,从未停歇,地表气候的波动与地貌-土壤的发育等过程亦从未间断,生物界也无时无刻不在演化。因此,各地的自然景观也在不断地变迁。这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地表自然环境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地区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质地貌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发育为不同的景观,称之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各个要素的偶然组合,而是有一定规律的。在本书前言中所说的纬度分带性、经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就是三种不同方向的地域性规律分异,也就是三度空间的分异。加之这种分异在时间上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甚至可以这样说:自然地带性的分异是四度空间的。要弄清楚以亿、万年为计算单位的地质岁月中景观变迁的历史,是十分闲难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虽是地质和地理学家通过地层、古生物、古主壤等多方面长期研究的结果,但是,仍然只是一个大致的变化趋势,还有许多情况要进一步弄清,有许多现象尚待揭示。(一)从2.5亿多年前说起地球上气候开始发生明显分带现象的时间,至少可追溯到地质学上远古的中生代中期(侏罗纪),大约距今2亿多年以前(见表1-1)。那时,我国北方已全为陆地:秦岭一昆仑山以南,海陆并存,在西藏和云南南部有较宽的海洋环境,自然分带十分简单。在北方发育了温暖潮湿的温带气候,在南方形成了热带一亚热带潮湿的气候。在西北新疆南部、甘肃、柴达木盆地及四川盆地一带发展了一个不宽的炎热干旱地带。当时的生物界是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和爬行类恐龙盛行的时代。在南方,以苏铁和短叶松柏非常繁茂为特征。一直到中生代的晚期(白垩纪),中国大陆继续上升,但台湾尚未出露,海域只保留在我国西藏南部一带。据研究3],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下沉增温气流的控制,干燥气候的范围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各地还有不同。在东北、华北地区和阴山以北,气候比较温暖潮湿。那时,恐龙遭到衰亡的命运,裸子植物的昌盛让位于被子植物
第 3 页 第一章 全国地理地带性的 演化与分带系统 一、 自然 地带 的形 成历 史和 演化 沧海桑田,在十分漫长的岁月里,来自地球内部动力的地壳构造运动,从未停 歇,地表气候的波动与地貌 土壤的发育等过程亦从未间断,生物界也无时无刻不 在演化。因此,各地的自然景观也在不断地变迁。这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地表自然环境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地区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质地貌 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发育为不同的景观,称之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这 种分异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各个要素的偶然组合,而是有一定规律的。在本 书前言中所说的纬度分带性、经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就是三种不同方向的地域 性规律分异,也就是三度空间的分异。加之这种分异在时间上也是不断发展和变 化的。因此,甚至可以这样说:自然地带性的分异是四度空间的。要弄清楚以亿、 万年为计算单位的地质岁月中景观变迁的历史,是十分困难的。现在我们所知道 的,虽是地质和地理学家通过地层、古生物、古土壤等多方面长期研究的结果,但 是,仍然只是一个大致的变化趋势,还有许多情况要进一步弄清,有许多现象尚待 揭示。 ( 一 )从 亿多年前说起 地球上气候开始发生明显分带现象的时间,至少可追溯到地质学上远古的中 生代中期(侏罗纪),大约距今 亿多年以前(见表 )。那时,我国北方已全为陆 地;秦岭一昆仑山以南,海陆并存,在西藏和云南南部有较宽的海洋环境,自然分带 十分简单。在北方发育了温暖潮湿的温带气候,在南方形成了热带一亚热带潮湿 的气候。在西北新疆南部、甘肃、柴达木盆地及四川盆地一带发展了一个不宽的炎 热干旱地带。当时的生物界是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和爬行类恐龙 盛行的时代。在南方,以苏铁和短叶松柏非常繁茂为特征。一直到中生代的晚期 (白垩纪),中国大陆继续上升,但台湾尚未出露,海域只保留在我国西藏南部一带。 据研究 ,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下沉增温气流的控制,干燥 气候的范围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各地还有不同。在东北、华北地区和阴山以 北,气候比较温暖潮湿。那时,恐龙遭到衰亡的命运,裸子植物的昌盛让位于被子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