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 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称其 “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 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 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 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 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 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 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称其 “始速祸焉” ,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 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 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 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 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 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廷刺秦王
廷刺秦王
课文学习重点 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 用法。 ②疏通文意,体会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 ③学习本文用词精当,塑造人物简练传神的 特点
课文学习重点 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 用法。 ②疏通文意,体会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 ③学习本文用词精当,塑造人物简练传神的 特点
《战国簟》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自春秋以后至秦 统一天下约240年的部分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 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 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人物形象塑造上,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2语言艺术上,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3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自春秋以后至秦 统一天下约240年的部分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 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 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人物形象塑造上,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2语言艺术上,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3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战国策》简介
背景简介: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 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 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 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 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 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 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 国之前的六年。 •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 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 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 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 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 , “君臣相疑”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 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背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