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在《烛之武退秦师》所讲述的“利”的基础上,这 课进一步阐明一个“义”字。 第一步,熟悉课文,复述故事。分两步走:1、讲得 越细越好,关注每一个细节;2、越简越好,梳理全 篇结构。 第二步,围绕“义”字展开讨论,挖掘其思想内涵, 并适当拓展文本 第三步,反复吟咏,巩固练习,掌握重要实词、虚词 用法。 最后,点拨完成陶渊明的《咏荆轲》。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设想: 在《烛之武退秦师》所讲述的“利”的基础上,这一 课进一步阐明一个“义”字。 第一步,熟悉课文,复述故事。分两步走:1、讲得 越细越好,关注每一个细节;2、越简越好,梳理全 篇结构。 第二步,围绕“义”字展开讨论,挖掘其思想内涵, 并适当拓展文本。 第三步,反复吟咏,巩固练习,掌握重要实词、虚词 用法。 最后,点拨完成陶渊明的《咏荆轲》。 课时安排:3—4课时
荆轲刺秦三 《战国策》 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 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各国谋臣策士游识 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 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各国谋臣策士游说 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 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 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 公元前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 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 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 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 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 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 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 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 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 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 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 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 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 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 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 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熟读课文,指出下面这段文字的表述中, 与课文相比,有哪些错误或缺漏。 秦,破赵,至燕南界。丹惧,求计荆轲 柯私见樊於期,得其首,函封之。见秦 王,献图,得机刺秦王。王急,得助, 击荆轲。柯八创,被斩
熟读课文,指出下面这段文字的表述中, 与课文相比,有哪些错误或缺漏。 秦,破赵,至燕南界。丹惧,求计荆轲。 柯私见樊於期,得其首,函封之。见秦 王,献图,得机刺秦王。王急,得助, 击荆轲。柯八创,被斩
课文分析—结构 开端:行刺的缘起(1-2) (秦兵压境,燕太子丹急召荆轲求计 、发展:(3-9) 行刺准备(3-6):信物;利刃;助手 易水诀别(7-9):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三、高潮:廷刺秦王(10-17) 厚遗萦嘉一顾笑武阳一图穷匕见一倚柱笑骂 四、结局:荆轲被斩。(18) 荆轲:深沉、刚毅、机智勇敢
课文分析——结构 一、开端:行刺的缘起(1—2) (秦兵压境,燕太子丹急召荆轲求计 ) 二、发展:(3--9) 行刺准备(3-6):信物;利刃;助手 易水诀别( 7—9):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三、高潮:廷刺秦王(10-17) 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四、结局:荆轲被斩。(18) 荆轲:深沉、刚毅、机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