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 “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 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 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 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 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 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 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 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媪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 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 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 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 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 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 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 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 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 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 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 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 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 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 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 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 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 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 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一一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 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 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 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 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 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 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 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 “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 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 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 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 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 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 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 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 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 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 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 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 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 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 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 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 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 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 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 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 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 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 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 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 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 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 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 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 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 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 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 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 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 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 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 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 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19.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 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 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 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 (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一)微写作(10分) 22.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 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 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 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二)作文(5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 卡上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 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 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 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 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 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 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 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 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19.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 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 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 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 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 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 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 (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 息。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一)微写作(10 分) 22.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 内容,陈述理由,150 字左右。 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 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 字左右。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 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 150 字。 (二)作文(50 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 卡上。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 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 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