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成本(包括利息与各种费用)越低,金融制度的完善本身就会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和金融资源的充分调动都会改善金融市场的效率;从长期 看,各国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间会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在总体规模水平和结 构复杂程度上,呈现出几乎同步的增长。 总之,戈德史密斯认为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虽然各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 段有所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各异,但基本上遵循一条金融发展道路。但由于各国 金融机构的国有化程度不同,致使金融发展道路也存在一些差异。基本上金融机 构国有化比率较高的国家,比如二战以前的欧洲、战后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所 有社会主义国家,遵循同一发展轨迹。而金融机构都是私人拥有和经营的国家的 金融发展轨迹基本相同。 三、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戈德史密斯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种类越丰富,金融活动对经济的渗透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 越快。 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提高储蓄、投资水平 并通过有效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戈德史密斯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 中,储蓄与投资水平具有决定作用,而要提高储蓄与投资水平又取决于金融结构。 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使投融资成本趋于下降,有力地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使金 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投融资安排,可以从总体上满足不同投 资者和筹资者的各种需求,从而使全社会的资金融通更为顺利:各种投融资限制 的逐渐消除,使各类投融资者实际上都能进入市场参与活动,金融业对社会投融 资的满足度和便利度的上升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第二,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可以进一步完善金融的服务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即通过大量提供具有 特定的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 和质量两个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度,为经济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便利和服 务,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保障,增加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 从而增强金融的基本功能,提高金融运作的效率,进一步推动金融深化的完成。 金融结构不仅是金融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而且对一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和影响力。升级和优化金融结构,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商品和 服务的效用,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水平,有利 于提高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总之,金融结构的演进与优化总是和金 融效率的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金融稳定性程度和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密切相关。 11
11 资成本(包括利息与各种费用)越低,金融制度的完善本身就会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和金融资源的充分调动都会改善金融市场的效率;从长期 看,各国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间会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在总体规模水平和结 构复杂程度上,呈现出几乎同步的增长。 总之,戈德史密斯认为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虽然各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 段有所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各异,但基本上遵循一条金融发展道路。但由于各国 金融机构的国有化程度不同,致使金融发展道路也存在一些差异。基本上金融机 构国有化比率较高的国家,比如二战以前的欧洲、战后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所 有社会主义国家,遵循同一发展轨迹。而金融机构都是私人拥有和经营的国家的 金融发展轨迹基本相同。 三、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戈德史密斯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种类越丰富,金融活动对经济的渗透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 越快。 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提高储蓄、投资水平 并通过有效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戈德史密斯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 中,储蓄与投资水平具有决定作用,而要提高储蓄与投资水平又取决于金融结构。 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使投融资成本趋于下降,有力地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使金 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投融资安排,可以从总体上满足不同投 资者和筹资者的各种需求,从而使全社会的资金融通更为顺利;各种投融资限制 的逐渐消除,使各类投融资者实际上都能进入市场参与活动,金融业对社会投融 资的满足度和便利度的上升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第二,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可以进一步完善金融的服务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即通过大量提供具有 特定的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 和质量两个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度,为经济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便利和服 务,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保障,增加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 从而增强金融的基本功能,提高金融运作的效率,进一步推动金融深化的完成。 金融结构不仅是金融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而且对一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和影响力。升级和优化金融结构,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商品和 服务的效用,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水平,有利 于提高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总之,金融结构的演进与优化总是和金 融效率的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金融稳定性程度和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密切相关
第三节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 l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的著作《经 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及其同事爱德华·肖(Edward Shaw)的著作《经济发 展中的金融深化》的问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麦金农和肖分别论证了金 融部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金融 压制(financial repression)”现象,阻碍了金融发展,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将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作为发展政策的核心。 自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先后推开了以金融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伴随着 发达国家的放松金融管制,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运动由此迅速扩展。 一、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第一版中的第三部分提前) 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论证了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密 切关系,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金融压制现象,阻碍了金融发展,从而 制约了经济增长。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将金融深化作为发展政策的核心。由此, 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构成的“金融二论”便成为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麦金农和肖认为,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 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可以形成 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金融深化。 但若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 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 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于一种相互掣肘和 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麦金农和肖认为,当代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从而 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储蓄并阻止其向社会投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 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 金融业的落后状态。因此,消除金融压制、实现金融深化,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 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金融深化,首先应当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政府放弃 对经济活动特别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地干预和管制:第二,政府允许市场机制 特别是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这样,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
12 第三节 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 1973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的著作《经 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及其同事爱德华·肖(Edward Shaw)的著作《经济发 展中的金融深化》的问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麦金农和肖分别论证了金 融部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金融 压制(financial repression)”现象,阻碍了金融发展,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将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作为发展政策的核心。 自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先后推开了以金融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伴随着 发达国家的放松金融管制,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运动由此迅速扩展。 一、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第一版中的第三部分提前) 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论证了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密 切关系,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金融压制现象,阻碍了金融发展,从而 制约了经济增长。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将金融深化作为发展政策的核心。由此, 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构成的“金融二论”便成为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麦金农和肖认为,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 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可以形成 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金融深化。 但若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 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 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于一种相互掣肘和 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麦金农和肖认为,当代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从而 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储蓄并阻止其向社会投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 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 金融业的落后状态。因此,消除金融压制、实现金融深化,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 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金融深化,首先应当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政府放弃 对经济活动特别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地干预和管制;第二,政府允许市场机制 特别是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这样,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
就能有效地动员社会闲置资金,并促使其向生产性投资转化,还能引导资金流向 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蓬勃发 展,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各经济单位对金融的需求,又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 由此才可以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压制的表现 麦金农和肖认为,要建立一套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首 先必须了解发展中国家金融压制的表现,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特 征,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应采取的对策。他们 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化程度低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 比重及其变化过程,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商品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货 币化程度低,就表示该国尚未完全摆脱自然经济和物物交换的原始落后状态,货 币的作用范围小,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金融变量的功能难以发挥,金融宏 观调控的能力差。 (二)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明显,民间金融活跃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一国经济中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的 金融状态。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 构(包括外国金融机构),他们往往有雄厚的资本和资金实力,精良的设备和技 术,先进的制度与管理方式,主要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大中城市。传统金融 机构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它们大都 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力较弱,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 村和经济落后或偏远的小城镇,从事近乎地下的民间金融活动。发展中国家这种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由其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决定的。 (三)金融市场落后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单位之间的货币资金往往出于割裂状态,难以 相互融通:有的发展中国家根本没有金融市场,有的国家即使有,也很低级,不 够健全和成熟,并往往由行政机关来组织活动,大量的小企业和居民被排斥在形 式化的金融市场之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尤为落后,金融工具品种少, 数量少,交易方式落后,交易活动呆滞,价格机制失灵,市场管理薄弱,投机过 度,市场稳定性很差,因而无法通过金融市场来多渠道、多方式、大规模地组织 和融通社会资金,并顺利地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导致资本供给不足,资金使用效 率低下。 3
13 就能有效地动员社会闲置资金,并促使其向生产性投资转化,还能引导资金流向 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蓬勃发 展,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各经济单位对金融的需求,又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 由此才可以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压制的表现 麦金农和肖认为,要建立一套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首 先必须了解发展中国家金融压制的表现,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特 征,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应采取的对策。他们 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化程度低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 比重及其变化过程,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商品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货 币化程度低,就表示该国尚未完全摆脱自然经济和物物交换的原始落后状态,货 币的作用范围小,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金融变量的功能难以发挥,金融宏 观调控的能力差。 (二)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明显,民间金融活跃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一国经济中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的 金融状态。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 构(包括外国金融机构),他们往往有雄厚的资本和资金实力,精良的设备和技 术,先进的制度与管理方式,主要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大中城市。传统金融 机构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它们大都 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力较弱,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 村和经济落后或偏远的小城镇,从事近乎地下的民间金融活动。发展中国家这种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由其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决定的。 (三)金融市场落后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单位之间的货币资金往往出于割裂状态,难以 相互融通;有的发展中国家根本没有金融市场,有的国家即使有,也很低级,不 够健全和成熟,并往往由行政机关来组织活动,大量的小企业和居民被排斥在形 式化的金融市场之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尤为落后,金融工具品种少, 数量少,交易方式落后,交易活动呆滞,价格机制失灵,市场管理薄弱,投机过 度,市场稳定性很差,因而无法通过金融市场来多渠道、多方式、大规模地组织 和融通社会资金,并顺利地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导致资本供给不足,资金使用效 率低下
(四)政府往往实行金融管制和过度干预 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对利率和汇率实行严格管制和干预,人为压低利 率,导致利率和汇率出现扭曲,失去了反映和调节资金或外汇供求的功能:二是 对一般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强制性干预,例如对具体业务的硬性规定:三是 采取强制措施对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并使国有金融机构保持绝对垄断的地位, 其结果便是金融业缺乏竞争和官银风盛行,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很低。 专栏14.2 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一一金融机构供给抑制 肖和麦金农认为,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 中对利率的严格限制、对银行存款过高的准备金要求和强制性的信贷分配。金融抑制体现在: 金融市场价格扭曲,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都被政府压制至一般均衡水平以下,不能如 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信贷管制,低利率造成的资金过度需求是导致信贷配给的 主要原因,因而货币当局常常采取对信贷的直接管制,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高准备金率和 欠发达的资本市场。造成金融抑制的最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分割经济”。在这些发展 中国家各企业获得的技术不同、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价格不同、资产收益率也不同, 这种分割性经济的存在客观上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传统金融抑制理论是针对 国整体而言的,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抑制仍然比较严重,金融深化程度不高;与此同时,由于我 国长期以来实行侧重城市发展战略,二元结构尤为明显,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问题更为严重。 我国的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的症结在于金融供给的匮乏,而金融机构缺乏是导致金融供给 不足的主要原因。 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县以下的金融机构,以及县域的农行、农发行和 农村信用社。从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来看,重城市、轻农村趋势明显。近几年,不仅工、 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考虑,大量收缩撤并了县域内分支机构,农业银 行也撤销了大批营业所,导致相当一部分地区县以下、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面对的是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的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开始撤并一些效益较差的网点。有限的金融 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其 信贷业务开始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结算及代收、代付性业务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 渐演变成了“多功能储蓄所”。久而久之,这些金融机构不仅市场占有率极度下降,而且己有的 功能也日益不复存在,其最终退出县域这块阵地也就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由于邮政储蓄转存 款利率水平大大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致使邮政储蓄规模迅速 扩张,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除很少一部分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返流农村外,绝大部分都流 出农村。而适合农村地区的新型商业金融机构却还没有相应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农村地区 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投放总量逐年下降、中小企业和农业难以获得流动资金贷款的局面。 本来应该大力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却在退化,其支农力度却也在不断弱化。自 1998年3月起,为了配合粮食收购体制的改革,实现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将农 业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及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转到了有关商业银行,开始专营 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 经营空间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贷款业务量大幅度下降,而同时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 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因没 有合格的担保而得不到满足,农村经济转型缓慢,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14 (四)政府往往实行金融管制和过度干预 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对利率和汇率实行严格管制和干预,人为压低利 率,导致利率和汇率出现扭曲,失去了反映和调节资金或外汇供求的功能;二是 对一般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强制性干预,例如对具体业务的硬性规定;三是 采取强制措施对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并使国有金融机构保持绝对垄断的地位, 其结果便是金融业缺乏竞争和官银风盛行,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很低。 专栏 14.2 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金融机构供给抑制 肖和麦金农认为,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 中对利率的严格限制、对银行存款过高的准备金要求和强制性的信贷分配。金融抑制体现在: 金融市场价格扭曲,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都被政府压制至一般均衡水平以下,不能如 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信贷管制,低利率造成的资金过度需求是导致信贷配给的 主要原因,因而货币当局常常采取对信贷的直接管制,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高准备金率和 欠发达的资本市场。造成金融抑制的最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分割经济”。在这些发展 中国家各企业获得的技术不同、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价格不同、资产收益率也不同, 这种分割性经济的存在客观上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传统金融抑制理论是针对一 国整体而言的,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抑制仍然比较严重,金融深化程度不高;与此同时,由于我 国长期以来实行侧重城市发展战略,二元结构尤为明显,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问题更为严重。 我国的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的症结在于金融供给的匮乏,而金融机构缺乏是导致金融供给 不足的主要原因。 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县以下的金融机构,以及县域的农行、农发行和 农村信用社。从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来看,重城市、轻农村趋势明显。近几年,不仅工、 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考虑,大量收缩撤并了县域内分支机构,农业银 行也撤销了大批营业所,导致相当一部分地区县以下、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面对的是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的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开始撤并一些效益较差的网点。有限的金融 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其 信贷业务开始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结算及代收、代付性业务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 渐演变成了“多功能储蓄所”。久而久之,这些金融机构不仅市场占有率极度下降,而且已有的 功能也日益不复存在,其最终退出县域这块阵地也就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由于邮政储蓄转存 款利率水平大大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致使邮政储蓄规模迅速 扩张,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除很少一部分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返流农村外,绝大部分都流 出农村。而适合农村地区的新型商业金融机构却还没有相应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农村地区 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投放总量逐年下降、中小企业和农业难以获得流动资金贷款的局面。 本来应该大力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却在退化,其支农力度却也在不断弱化。自 1998 年 3 月起,为了配合粮食收购体制的改革,实现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将农 业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及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转到了有关商业银行,开始专营 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 经营空间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贷款业务量大幅度下降,而同时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 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因没 有合格的担保而得不到满足,农村经济转型缓慢,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