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氯(mg九) 1 2 3 4 化合◆ 加氯量(mg/儿) 图7-5折点加氯示意 在第三区域,即B段,仍然产生化合性余氯,加氯量继续增加,开始发生卜列氧化 还原反应: 2 NHC+HOC1-N T+3HCI+HO (7-13) 反应结果使氯胺被氧化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反而逐渐减少,最后 到达折点B 第四区域,即曲线C段。至此,消耗氯的物质已经基木反应完全,余氯基木为游离 性余氯。该区消毒效果最好。 从整个曲线看,到达峰点H时,余氯最高,但这是化合性余氯而非白山性余氯。到 达折点时,余氯最低。如继续加氯,余氯增加,此时所增加的氯是白山性余氯。加氯 量超过折点需要量时称为折点氯化。 上述曲线的测定,过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考虑到消毒效果和经济性,当水中的氨 含量比较少时,可以将加氯量控制在折点以后。当水中氨含量比较高时,加氯量可以 控制在折点以前 加氯实践表明:当原水游离氨在0,3 量控 在折点后原水游离氨在0.5gL以上时,峰点以前的化合性余氯量已够消毒,加 量可控制在峰点前以节约加氯量:原水游离氨在0.30.5gL范围内,加氯量难以 掌握,如控制在峰点前,往往化合性余氯减少,有时达不到要求;控制在折点后则不 经济。 .2.3氯化消毒副产物(DBP)的形成及控制 水中消毒刷产物在500种以上,其中大多数浓度只是μg/L级,而月很多尚未鉴
定出来。三卤甲烷(THM)和卤乙酸(HAA)被认为是氯化消毒过程中形成的两大类主要 副产物。THW是一类挥发性有机物,通式为CHX,其中X为卤素。水中的THM对人类的 健康会产生潜在的影响,有的物质已被证明为致癌物质、或可疑致癌物。TW是在水 处理过程中氯与TM的前体反成所产生的,T刷的前体多为大然有机物如腐殖物质。 氯仿被认为主要来白于氯与腐殖质的分解产物如酰基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可能的形 成机理如下: RCCH,←OHRC-GH+r (7-14) 0 0 R-C-CH2+HOC1-R-C-CHC1+OH (7-15) Rc-CHC1←OHR-C=OC1Hr (7-16) 0 0 RC=CHC1+HOC1一→R-C-CHC1。+OH (7-17)》 0 (7-18 RG-CC1+HOC1一→R-CCC1+OH (7-19) 0 R-C-CCLH.OR-C-OHl CHCI, (7-20 水中的其他三卤甲烷,如CHC1Br,CHBr3和CHC1BI的形成机理与CHC13类似, AA是比TM致癌风险更高的难挥发性卤代有机副产物,包含有一氯乙酸、 乙酸、三氯乙酸、 一溴乙酸、二溴乙酸等 H的前驱物也是水中的腐殖酸和言里 酸等犬然大分了物质,其中腐殖酸氯化后的A产率要高于富里酸。另外,当水中含 有溴化物时,随着B.CL,(浓度比)的增加,溴代卤乙酸的种类和浓度都有所增加, 而相应的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生成量卜降,即A在水中的分布向者溴代卤乙酸的 方向转移。溴代卤乙酸的致癌风险性比氯代卤乙酸高很多,因此在消毒时要控制漠 代卤乙酸的生成 目前主要控制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技术有3种,即强化混凝、粒状活性炭吸附 及膜过滤。 (1)强化混凝目前己经被美闲环保署定为第一阶段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