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种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本章教学时数:10学时(第3-12讲) 第二节种子形态和构造 (第5讲) 一、种子的外部形态 种子,作为植物传播和繁殖的需要,在外部形态上干差万别。 (一)种子的形状 就是完整种子的外部轮廊。不同作物的种子差别很大,常见的有 球形(豌豆)、椭圆形(大豆)、肾脏形(菜豆)、牙齿形(玉米)、纺锤形 (大麦)。在一个科内种子形状的一致性不同,如蔷薇科的各属间形状 差异大。种子的外形一般可用肉眼观察,但有些细小的种子则须借助 于放大镜或显微镜等仪器,才能观察清楚。 (二)种子的大小 种子的大小常用籽粒的平均长、宽、厚或千粒重来表示。种子的 长、宽、厚在种子加工有特殊重要意义。而在农业生产上,则往往用 其千粒重(或百粒重)作为衡量种子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不同植物的 种子,大小相差悬殊。就农作物而言,大粒蚕豆的千粒重可达2500g 以上,而烟草种子的千粒重仅0.06一0.08g。同一种作物因品种不同, 种子大小的变异幅度也相当大,如小粒玉米的千粒重约50g,而大粒 品种可达1000g以上。但主要农作物的种子千粒重大多数在20~50g 之间
(三)种子的颜色 种子由于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往往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及斑 纹,有的鲜明,有的黯淡,有的富有光泽。在实践上可根据不同的色 泽来鉴别作物的种和品种。例如大多数玉米品种的子实呈橙黄色,有 的品种则呈鲜黄色、浅黄色、玉白色,乃至乳白色。大豆亦因品种不 同而呈多种多样的颜色,如浅黄、淡绿、紫红、深褐以及黑色等。小 麦品种根据外表颜色可分红皮及白皮两大类型,每类型又有深浅明暗 的差别。 0000000 B0eo coN 种子所含色素存在于不同的部位。如紫稻的花青素、荞麦的黑褐 色存在于果皮内:而红米稻的红褐色、高梁的棕褐色则存在于种皮内: 又如大麦的青紫色则存在于糊粉层内:玉米的黄色则存在于胚乳内: 也有某些色素存在于子叶内,如青仁大豆的淡绿色等。同时,种子的 颜色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有些作物种子可因成熟度不同而有差 异,也有因储藏条件而变化。如乌药种子未成熟时呈绿色,以后变红
色,而成熟后呈黑色:相思豆本是大红色,但因储藏条件不良,红色 暗淡,失去应有的光泽。 上述种子外部形态中,形状和颜色在遗传上是相当稳定的性状, 不同品种间往往存在显著差异,是鉴别植物种和品种的重要依据。种 子的大小也是品种特征之一,种子的长度和宽度一般比较稳定,厚度 和千粒重受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影响较大,既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地 区和年份,种子的充实饱满程度亦大相悬殊。所以一般不将其作为鉴 别的性状。 二、种子的解剖构造 (一)皮层cortex 皮层是种子外面包围的保护组织的总称,包括种皮、果皮及表面 附属物等。 果皮和种皮是包围在胚乳外部的保护构造,其组织的层次与厚 薄、结构的致密程度、胞壁的加厚状况以及细胞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 (如单宁、色素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种子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因而对种子的休眠、寿命、发芽、种子预措及干燥过程等均可发生直 接或间接的作用。种皮上的花纹(斑纹及网纹)、颜色茸毛等特点,可 用来鉴别植物的不同种类和不同品种。 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一般分三层:外果皮、中果皮及内果皮。 但在农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荞麦等果皮分化均不明显。外果 皮通常为一层或两层表皮细胞所组成,常有茸毛及气孔。根据果皮上 茸毛的有无和多少,可作为鉴定某些作物种子的依据。如硬粒小麦籽 粒,上端无茸毛或很不明显,而普通小麦茸毛很长。中果皮大多数只 有一层,内果皮细胞一至数层不等。在果皮或稃壳上往往分布着非常 明显的输导组织(维管束)。果皮的颜色有的是由于花青素产生的,未 成熟的果实含有大量的叶绿素。 种皮由一层或两层珠被发育而成,外珠被发育成外种皮,内珠被 发有成内种皮。外种皮常质厚而强韧,内种皮多成薄膜状,并常含有 色素,被称为“色素层”。禾谷类作物种皮到成熟时,只残留痕迹
而豆类作物种子的种皮一般都很发达。在种皮的细胞中,不含原生质。 因此,种皮细胞是没有生命的。 此外,种皮上还遗留许多胚珠时期的痕迹,而不同植物和品种间 这些遗迹的差异,是进行种子鉴别的重要依据,一般在种皮上可以看 到以下遗迹: 1.种脐:种脐是成熟种子在珠柄上脱落时留下的疤痕,或者说是 种子附着在胎座上的部位。种脐的颜色、形状、长短、宽窄、凸凹及 存在部位等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可作为鉴定种子的依据之一。农作 物中脐最明显的是豆科作物,如大豆的脐呈长椭圆形,黄白色或黑色, 菜豆的脐,呈短卵形,白色或边缘有色。豆科作物种子的脐一般在种子 侧面,而菊科和蓼科在基部,十字花科和伞形科则在顶端。 有些植物的种子从珠柄上脱落时,珠柄残片附着在脐上,这种附 着物称为脐褥或脐冠(如蚕豆、扁豆等)。 2.发芽口(种孔):种孔是珠孔遗迹,其位置正对着胚根尖端。种子 萌发时,水分首先由这里进入,胚根吸水伸长,由此伸出。有些发芽口 难辩认的种子,可观察胚根伸出处,或用手挤压种子,水滴冒出位置就 是发芽口。一般倒生胚珠形成的种子,发芽口和脐在同一部位:半倒生 胚珠形成的种子,发芽口在脐一侧:直生胚珠形成的种子,发芽口在脐 相反的一端
3.脐条:称种脊,是倒生或半倒生胚珠从珠柄到合点之间维管束 的遗迹,如豆类和棉花等。 4.内脐:内脐是胚珠时期合点的遗迹,位于脐条的终点部位,呈微 突状。 5.种阜:在靠近种脐部位的种皮上有一海绵状突起即种阜,是由 内外种皮细胞增殖而成的,如西瓜籽和蓖麻籽。 (二)种胚Embryo 种胚通常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幼小植物体,是种子最重要部位, 一般可分为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 1.胚芽prumule:又称幼芽或上胚轴,位于胚轴的上端,是叶、芽 的原始体。不同作物种子的胚芽分化程度有很大差异,有些仅为一团 分生细胞。禾本科作物种子分化有3一5片幼叶,着生在最外的一片呈 圆筒状,称为胚芽鞘。 2.胚轴lypocoty1:又称胚茎,是连接胚芽和胚根的过渡部分,位 于子叶着生点以下,故也称下胚轴。胚轴在种子萌发时伸长程度,决定 子叶出土与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