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因素 土粒受雨滴打击后,其移动方向取决于坡向和 坡度。在斜坡上土粒在击溅作用下向下坡移动的量 亠大于向上坡移动的量。一般情况下坡度越大,溅蚀 导致的移动土粒向下坡移动的愈多,移动距离也愈 远。埃里林( Ellison)对溅蚀作用测量后发现,在10% 的地面坡度上,75%的土壤溅蚀量移向下坡,在同 样条件下的沙士上,60%的溅蚀量移向下坡
❖地形因素 土粒受雨滴打击后,其移动方向取决于坡向和 坡度。在斜坡上土粒在击溅作用下向下坡移动的量 大于向上坡移动的量。一般情况下坡度越大,溅蚀 导致的移动土粒向下坡移动的愈多,移动距离也愈 远。埃里林(Ellison)对溅蚀作用测量后发现,在10% 的地面坡度上,75%的土壤溅蚀量移向下坡,在同 样条件下的沙土上,60%的溅蚀量移向下坡
◆土壤因素 土壤种类不同,其粘粒、有机质含量以及其他 对土壤起粘结和胶结作用的物质也不同,土壤团粒 粘结构的增加能降低或减少雨滴击溅下的土粒分散 亠坡坏。随着团粒中粘土上含量的增加,团粒强度增大, 雨滴溅蚀量减少。富含粘粒的土壤一般易于胶结, 并且其团粒较粉质或沙质土的团粒大
❖土壤因素 土壤种类不同,其粘粒、有机质含量以及其他 对土壤起粘结和胶结作用的物质也不同,土壤团粒 粘结构的增加能降低或减少雨滴击溅下的土粒分散 坡坏。随着团粒中粘土含量的增加,团粒强度增大, 雨滴溅蚀量减少。富含粘粒的土壤一般易于胶结, 并且其团粒较粉质或沙质土的团粒大
植被因素 植被和其枯枝落叶层在防治溅蚀过程中具有及其重 要的作用枯枝落叶完全覆盖的土壤表面能承受雨点降落 时的冲击力,可从根本上消除击溅侵蚀作用。植被冠幅 在大范围内减小雨滴的击溅侵蚀,像谷类和大豆这样密 集生长的农作物能截留降雨、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在土壤 上
❖植被因素 植被和其枯枝落叶层在防治溅蚀过程中具有及其重 要的作用枯枝落叶完全覆盖的土壤表面能承受雨点降落 时的冲击力,可从根本上消除击溅侵蚀作用。植被冠幅 在大范围内减小雨滴的击溅侵蚀,像谷类和大豆这样密 集生长的农作物能截留降雨、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在土壤 上
33面蚀 3.3.1坡面径流形成 ☆蓄渗阶段 蓄渗阶段一般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三个部分。 植物截留是雨水在植物叶面吸着力、承托力、重力和水 分子内聚力作用下的叶面水分储存现象。其截留量一般 为几毫米 当降雨量大于植物截留和下渗量时,雨水便在一些 分散的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填洼量可达 10~100mm
3.3 面蚀 3.3.1 坡面径流形成 ❖蓄渗阶段 蓄渗阶段一般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三个部分。 植物截留是雨水在植物叶面吸着力、承托力、重力和水 分子内聚力作用下的叶面水分储存现象。其截留量一般 为几毫米。 当降雨量大于植物截留和下渗量时,雨水便在一些 分散的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填洼量可达 10~100mm
立流量可用下式表示: R(t)=idt R、()时刻地面径流深(mm) i—降雨强度( mm/min); 植物截流率(mm/mi) e一蒸发率(mm/min); 填洼率(mmmi) ∫—下渗率(mmmi)
= − − − − t t t d t t n Rs t idt i dt edt S dt fdt 0 0 0 0 0 ( ) 产流量可用下式表示: Rs (t)— t时刻地面径流深(mm); i — 降雨强度( mm /min); In — 植物截流率( mm /min); e — 蒸发率( mm /min); Sd — 填洼率( mm /min); f — 下渗率( mm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