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课题: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 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文本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在玉堂(官署名)日,有 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 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中的“大江东去 正是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千 古传颂的词,去领略苏学士的人格魅力。 检查预习:(学生课前预习,要求落实导学案上的有关目标。 《系统集成》P25“心有千千结” 自主学习: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先听录音,后自读。) 、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合作探究 第1页共7页
第 1 页 共 7 页 内 容 备 注 课 题: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 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文本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在玉堂(官署名)日,有 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 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中的“大江东去” 正是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千 古传颂的词,去领略苏学士的人格魅力。 二、检查预习:(学生课前预习,要求落实导学案上的有关目标。) 《系统集成》P25“心有千千结” 自主学习: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先听录音,后自读。) 2、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 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合作探究:
四、分析鉴赏。 补充:“赤壁怀古”一一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 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 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 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 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1、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鉴赏时可适时提出一些子问题,比如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表达了词 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2)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A.以美人衬托英雄 B.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足智多谋 古迹一赤壁一(景壮丽)→仰慕英雄 借 (古战场) 抒 古 英雄 渴望建功立业 怀 古人周瑜 年轻有为 年岁已老, 风流倜傥 壮志未酬 、在写赤壁景观的词句中,你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句好在哪里?哪些字写得传神?试分析 参考:这一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有气势夺人、惊心骇目之效。先写江岸石 ,“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再写江面波涛,“惊”写出江 面波涛之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 第2页共7页
第 2 页 共 7 页 四、分析鉴赏。 补充:“赤壁怀古”——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 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 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 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 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1、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鉴赏时可适时提出一些子问题,比如: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表达了词 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2)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A.以美人衬托英雄。 B.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 】 古迹 赤壁 (古战场) (景-壮丽) 仰慕英雄 古人 周瑜 英雄 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 渴望建功立业 年岁已老, 壮志未酬 借 古 抒 怀 2、在写赤壁景观的词句中,你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 句好在哪里?哪些字写得传神?试分析。 参考:这一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有气势夺人、惊心骇目之效。先写江岸石 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再写江面波涛,“惊”写出江 面波涛之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
奔腾起伏的异景:“千堆雪”句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声绘色,蔚为壮观。 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 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作者借此暗写赤壁之战惊 心动魄的场面和雄姿英发的豪杰们,寄寓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作者在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对作者的这种情 绪,你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可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去评价,只要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1)理解,但不赞成。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 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 运,就会悲观失意。而人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逆境是人生最 好的大学。 (2)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 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 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 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 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 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借时间,加倍努力 小结: 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 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有伤感 的情绪,但从他笔下的景和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旷达、豪迈的情怀。 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 第3页共7页
第 3 页 共 7 页 奔腾起伏的异景;“千堆雪”句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声绘色,蔚为壮观。 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 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作者借此暗写赤壁之战惊 心动魄的场面和雄姿英发的豪杰们,寄寓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作者在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对作者的这种情 绪,你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可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去评价,只要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1)理解,但不赞成。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 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 运,就会悲观失意。而人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逆境是人生最 好的大学。 (2)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 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 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 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 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 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小结: 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 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有伤感 的情绪,但从他笔下的景和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旷达、豪迈的情怀。 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
第二课时 (《定风波》 文本导入: 站在讲台上,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 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 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 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 来看《定风波》 自主学习: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先听录音,后自读。)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合作探究: 、分析鉴赏。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以小见大,这是一种写作手法。解答此题,应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 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子问题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 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 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 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第4页共7页
第 4 页 共 7 页 第二课时 (《定风波》 一.文本导入: 站在讲台上,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 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 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 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 来看《定风波》。 自主学习: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先听录音,后自读。)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合作探究: 三、分析鉴赏。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以小见大,这是一种写作手法。解答此题,应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 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子问题: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 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 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 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自然风雨 “莫听”/“吟啸” 沉着、 穿林打叶)“何妨”“徐行”镇定 态度 人生风雨 “谁怕” →泰然处之、无所 畏惧、潇洒从容 旷达 任平生” 洒脱 乐观(晴 回首”一“归去” →心中→ 宠辱偕忘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晴雨超然物外 参考: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 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持竹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 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 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 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 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小结)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 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 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 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 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 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开放性回答,教师 适当点评) 第5页共7页
第 5 页 共 7 页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何妨” “ 吟啸” “徐行” 沉着、 镇定 人生风雨 晴 “谁怕” “任平生” 泰然处之、无所 畏惧、潇洒从容 “回首”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人生 态度 旷达 洒脱 乐观 (参考: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 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持竹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 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 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 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 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小结)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 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 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 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 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 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开放性回答,教师 适当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