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启大学《微波遥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波遥感课程编号:812128英文名称:MicrowaveRemoteSensing课程属性:选修课课学分:2.5学时:40(包含8上机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遥感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绘图适用专业:海洋技术一、课程简介《遥感原理》课是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海洋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微波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微波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在内容上侧重于微波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微波遥感技术的应用。微波遥感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微波遥感以其全天时全天候的优势在遥感领域占有无法替代的地位。本课程电磁波传播及其与各种物质相互作用为出发点,主要介绍微波遥感的基本理论以及主被动遥感的各种传感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微波遥感的基本原理,了解微波遥感的常用手段,掌握微波遥感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微波遥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环节,进行微波遥感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是遥感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波遥感 课程编号:812128 英文名称: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课程属性:选修课课 学 时:40(包含 8 上机课) 学 分:2.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遥感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绘图 适用专业:海洋技术 一、课程简介 《遥感原理》课是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海洋技术专业的本科 生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微波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微波遥感数据 的特征和应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在内容上侧重于微波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使学 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微波遥感技术的应用。 微波遥感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 手段,微波遥感以其全天时全天候的优势在遥感领域占有无法替代的地位。本课程电磁 波传播及其与各种物质相互作用为出发点,主要介绍微波遥感的基本理论以及主被动遥 感的各种传感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微波遥感的基本原理,了解微波遥感的常用手 段,掌握微波遥感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微波遥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 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环节,进行微波遥感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 学生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是遥感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北联启后大学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课时安排讲课上机合计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其它40328第一单元:绪论和微波遥感的物理基础(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本单元主要介绍微波遥感技术的概念、微波遥感技术的分类以及微波遥感技术的特点。对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阐述。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微波遥感的概念,掌握微波遥感技术的基本分类和技术特点。对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微波遥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微波遥感物理基础的电磁学部分。2.能力培养本单元研究微波遥感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使学生理解微波遥感的物理基础。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微波遥感的发展历史、电磁波以及特性【难点】无线电与微波波谱;第二单元:微波遥感系统(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本单元主要介绍常见的微波遥感的成像微波传感器和非成像传感器。分别进述关线、雷达方程和灰度方程特点,最后阐述了空间微波遥感系统,辐射测量原理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32 8 40 第一单元:绪论和微波遥感的物理基础(建议学时数: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本单元主要介绍微波遥感技术的概念、微波遥感技术的分类以及微波遥感技术的特点。对微波 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阐述。要求 学生深刻理解微波遥感的概念,掌握微波遥感技术的基本分类和技术特点。对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 过程和微波遥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微波遥感物理基础的电磁学 部分。 2.能力培养 本单元研究微波遥感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使学生理解微波遥感的物理基础。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 微波遥感的发展历史、电磁波以及特性 【难点】 无线电与微波波谱; 第二单元:微波遥感系统(建议学时数: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本单元主要介绍常见的微波遥感的成像微波传感器和非成像传感器。分别讲述天线、雷达 方程和灰度方程特点,最后阐述了空间微波遥感系统,辐射测量原理
西北联启后大学2.能力培养了解微波遥感系统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天线、雷达方程和灰度方程【难点】微波遥感图像系统,天线、雷达方程和灰度方程第三单元:微波遥感图像的特点(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主要介绍微波遥感图像数据参数,图像的几何特点和信息特点,遥感图像数字影象和光学影像在分析、判读、理解、识别前的处理过程。典型地物的散射特性和亮度温度等。2.能力培养通过本单元学习掌握微波遥感图像的特点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微波数字图像的几何特点和信息特点【难点】遥感图像的空间滤波方法和多光谱变换技术第四单元:微波遥感图像的校准、定标与模拟(建议学时数: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2.能力培养 了解微波遥感系统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 天线、雷达方程和灰度方程 【难点】 微波遥感图像系统,天线、雷达方程和灰度方程 第三单元:微波遥感图像的特点(建议学时数:4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主要介绍微波遥感图像数据参数,图像的几何特点和信息特点,遥感图像数字 影象和光学影像在分析、判读、理解、识别前的处理过程。典型地物的散射特性和 亮度温度等。 2.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学习掌握微波遥感图像的特点。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 微波数字图像的几何特点和信息特点 【难点】 遥感图像的空间滤波方法和多光谱变换技术 第四单元:微波遥感图像的校准、定标与模拟(建议学时数:8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西北联启后大学1.知识掌握本单元主要介绍雷达回拨的校准,图像的定标和模拟以及辐射计的矫正。微波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以及摄影像片、扫描像片、微波图像的判读方法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雷达图像的校准与定标模拟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微波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难点】雷达图像的定标第五单元:微波图像的几何校正(建议学时数: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变性分析,确定侧视雷达图像构象方程的多种方法微波辐射图像几何变形方法和几何校正方法。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微波遥感几何校正方法。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掌握水体和植被的光谱特征以及遥感在植被类型和农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难点】
1.知识掌握 本单元主要介绍雷达回拨的校准,图像的定标和模拟以及辐射计的矫正。微波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以及摄影像片、扫描像片、微波图像的判读方法。 2.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雷达图像的校准与定标模拟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 微波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难点】 雷达图像的定标 第五单元:微波图像的几何校正(建议学时数:8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变性分析,确定侧视雷达图像构象方程的多种方法, 微波辐射图像几何变形方法和几何校正方法。 2.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微波遥感几何校正方法。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 掌握水体和植被的光谱特征以及遥感在植被类型和农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 【难点】
西北联启后大学侧视雷达几何变形方法第单元:微波图像测量与目视解译计算机处理(建议学时数: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简单的图上的测量,雷达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波遥感自视解译和计算机处理方法,计算机处理与识别、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雷达图像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机解译方法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掌握微波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和计算机处理方法【难点】微波遥感计算机解译方法第七单元:雷达遥感图像的研究与应用(建议学时数: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了解微波遥感技术在地质、土壤、海洋、气象等方面的应用;了解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应用领域。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微波遥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态势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掌握水体和植被的光谱特征以及遥感在植被类型和农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
侧视雷达几何变形方法 第六单元:微波图像测量与目视解译计算机处理(建议学时数:8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简单的图上的测量,雷达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波遥感目视解译和计算 机处理方法,计算机处理与识别、 2.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雷达图像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机解译方法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 掌握微波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和计算机处理方法 【难点】 微波遥感计算机解译方法 第七单元:雷达遥感图像的研究与应用(建议学时数:8 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微波遥感技术在地质、土壤、海洋、气象等方面的应用;了解高光谱遥感 的主要应用领域。 2.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微波遥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态势。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 掌握水体和植被的光谱特征以及遥感在植被类型和农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