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 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 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 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 论文《人是什么》 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 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 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 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 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 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 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 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 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平论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 爱因斯坦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 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 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 悲观主义色彩。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 歌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 很大贡献的一生 第6页共109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第 6 页 共 109 页 一、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 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 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 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 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 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 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 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 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 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 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 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 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 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回 答 评 论 爱因斯坦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 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 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 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 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 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 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 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 很大贡献的一生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 康德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 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总结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 孔子 生无所息。 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 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 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 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 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 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 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 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 、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 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L追忆往事] O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 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O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O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 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O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 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O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 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 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一一希望和梦 一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O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 能没有希望。 第7页共109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第 7 页 共 109 页 康德 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 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 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 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 总结。 孔子 生无所息。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 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 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 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 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 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 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 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 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 现时。 三、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 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 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 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 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 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 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 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 —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 能没有希望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O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O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O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 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O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O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 束”这两个字 O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O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O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O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 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 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 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 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第8页共109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第 8 页 共 109 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 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 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 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 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 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 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 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 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 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 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 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 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 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 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 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 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第9页共109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第 9 页 共 109 页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 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 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 杂篇 11 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 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 甫定(fu) 黄馘(guo) 清风夜唳(li) B.濮水(pu) 澄澈(che) 聚讼(song) 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 犀利(xi) 悚然(song) 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 朝暾(tun) 妩媚(fu) 清波粼粼(lin) 2. 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3.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 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 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 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 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五.内容要点概括 意象、意蕴 除综述/解 庄子 残忍 怜悯 阅读的感受 感受 面临 的世 界 黑暗 冷酷 事 庄子的才智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 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译读文段: 第10页共109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案 第 10 页 共 109 页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 阅读首段: 1. 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 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 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 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 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 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 2~7 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 译读文段: 综述 感受 意象、意蕴 阅读的感受 庄子的才智 解 读 庄 子 垂 钓 的 故 事 庄 子 面 临 的 世 界 残忍 黑暗 怜悯 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