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西方经济学 (案例库) 后容图服 如l 面面面图翻m副|厘|屣||| m|尾||||||E ■|■ ■|■‖■ 武汉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教研室
1 西方经济学 (案 例 库) 武汉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教研室
《西方经济学》案例库 第1章(导言) 案例小品: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被公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1723年生于苏格兰,然后在格拉斯 哥大学及牛津大学接受教育,随后曾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和副校长。 亚当·斯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担任格拉斯哥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并在1759年 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因此成为英国有名的哲学家,但此书并不是他的传世之作 当时,经济学只是伦理哲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幸运的是,他是一位受欢迎的教授, 因为当时格拉斯哥大学教授的薪水是由选修该课程学生人数的多少而定的。在格拉斯 哥,斯密帮助年轻的瓦特找到一个制作仪器的工作,瓦特后来发明了蒸汽机 在格拉斯哥大学待了三年后,斯密接受了一个高薪的职位,担任一个苏格兰贵族青年 的家庭教师,陪他去法国留学,这是18世纪时贵族教育的传统方式。他对留在法国的日子 感到厌倦,因此那几年中,斯密开始从事《国富论》的写作。经过12年的努力,《国富论》 于他53岁时(1776年)问世,书中的主要论点在于阐明:自由贸易与分工对国家繁荣的重 要性;政府对垄断的保护与课征关税将会带来危害:以及利己心较利他主义更能增进社会 的福利。这本巨著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学术荣誉,也补偿了他早年所受到的漠视。斯密是第 位了解非计划性自由经济精髓的学者。在他的观念中,一个中心论点就是:厂商及个人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也增进了大众的福利。基于利己之心,个人被一只“看不见 的手”所引导,最后增进了全社会的福利,而这并非其本来的希望。在个人只顾追求自己 利益下,最后所增进的社会利益往往比个人有心去增进社会福利的结果还来得多。 亚当·斯密的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干:160年后,凯恩斯学说变成了宏观经济学 的主流。这两位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虽然时间上相差几乎达两个世纪,但都变成了家喻户 晓的名字 斯密是个健谈而又腼腆害羞的人,特别对女人敬而远之。当他在法国时,只要是受到 贵妇们注意,他就会感到坐立不安。他从未结婚,大半生都与母亲住在一起。 案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2 《西方经济学》案例库 第1章(导言) 案例 小品: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被公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1723年生于苏格兰,然后在格拉斯 哥大学及牛津大学接受教育,随后曾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和副校长。 亚当·斯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担任格拉斯哥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并在1759年 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因此成为英国有名的哲学家,但此书并不是他的传世之作。 当时,经济学只是伦理哲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幸运的是,他是一位受欢迎的教授, 因为当时格拉斯哥大学教授的薪水是由选修该课程学生人数的多少而定的。在格拉斯 哥,斯密帮助年轻的瓦特找到一个制作仪器的工作,瓦特后来发明了蒸汽机。 在格拉斯哥大学待了三年后,斯密接受了一个高薪的职位,担任一个苏格兰贵族青年 的家庭教师,陪他去法国留学,这是18世纪时贵族教育的传统方式。他对留在法国的日子 感到厌倦,因此那几年中,斯密开始从事《国富论》的写作。经过12年的努力,《国富论》 于他53岁时(1776年)问世,书中的主要论点在于阐明:自由贸易与分工对国家繁荣的重 要性;政府对垄断的保护与课征关税将会带来危害;以及利己心较利他主义更能增进社会 的福利。这本巨著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学术荣誉,也补偿了他早年所受到的漠视。斯密是第 一位了解非计划性自由经济精髓的学者。在他的观念中,一个中心论点就是:厂商及个人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也增进了大众的福利。基于利己之心,个人被一只“看不见 的手”所引导,最后增进了全社会的福利,而这并非其本来的希望。在个人只顾追求自己 利益下,最后所增进的社会利益往往比个人有心去增进社会福利的结果还来得多。 亚当·斯密的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干;160年后,凯恩斯学说变成了宏观经济学 的主流。这两位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虽然时间上相差几乎达两个世纪,但都变成了家喻户 晓的名字。 斯密是个健谈而又腼腆害羞的人,特别对女人敬而远之。当他在法国时,只要是受到 贵妇们注意,他就会感到坐立不安。他从未结婚,大半生都与母亲住在一起。 案例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案例内容 经济学有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 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一国的经济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被充分利用 对于经济学研究的这四个基本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有何不 案例评析 对于经济学研究的这几个基本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 在美国这个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里,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主要取决于 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 而在原苏联这个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国家中,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则是由政 府计划部门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 者,没有发言权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 在美国,这主要由厂商来决定,当然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制定法规 来规范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 但是在原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订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 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人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厂 商与家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收人重新分配计划来参与这 过程,不过一切都是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的 但是在原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 是由国家确定的。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 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只有身居 要职的人才有机会买到这些商品,普通公民不得不承受商品短缺之苦。另外,国家也 直接控制着包括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 第四个问题,一国的经济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被充分利用,即资源的 配置效率问题,如何通过某种机制将资源分配到更能充分利用资源的经济单位上 在美国,这个问题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有 关决策,政府通过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但在原苏联,政府的计划部门按照自己对国民经济的理解来进行决策。至于两者 资源的配置效率孰高孰低就不言而喻了。 案例:排队问题 当你在食堂排队买饭菜时,你总感到所站队特别慢。你常常会左顾右盼,略 作估算,然后下决心离开原队而站到旁边的队列之后。往往没过几分钟你会发觉 你新站的队至少与原先所在的队一样慢!让我们对这一有趣的现象作较为形象的
3 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案例内容 经济学有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 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一国的经济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被充分利用。 对于经济学研究的这四个基本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有何不 同? 案例评析 对于经济学研究的这几个基本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 在美国这个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里,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主要取决于 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 而在原苏联这个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国家中,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则是由政 府计划部门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 者,没有发言权。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 在美国,这主要由厂商来决定,当然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制定法规 来规范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 但是在原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订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 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人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厂 商与家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收人重新分配计划来参与这 一过程,不过一切都是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的。 但是在原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 是由国家确定的。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 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只有身居 要职的人才有机会买到这些商品,普通公民不得不承受商品短缺之苦。另外,国家也 直接控制着包括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 第四个问题,一国的经济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被充分利用,即资源的 配置效率问题,如何通过某种机制将资源分配到更能充分利用资源的经济单位上。 在美国,这个问题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有 关决策,政府通过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但在原苏联,政府的计划部门按照自己对国民经济的理解来进行决策。至于两者 资源的配置效率孰高孰低就不言而喻了。 案例:排队问题 当你在食堂排队买饭菜时,你总感到所站队特别慢。你常常会左顾右盼,略 作估算,然后下决心离开原队而站到旁边的队列之后。往往没过几分钟你会发觉 你新站的队至少与原先所在的队一样慢!让我们对这一有趣的现象作较为形象的
描述。我们假定。食堂一横排开有十多个窗口,每个窗口出售完全相同的食物, 又假定你进入食堂后,只能看到你附近的两三个队列。 问题:当你进入食堂,是先巡逻一番,挑最短的队列站,还是只从你所能看 到的两列中挑较短的一队? 分析正确的答案是后者。只要每个人都能看到至少两个队列,而且毎个人都站到他 所能看到的最短队列里,那么,所有队列的长度都大致相同。如果你站在第二列,看 到第三列而看不到第四列,你不必怀疑第四列会比你所看到的第一、二、三列更短。 因为,如果第四列队伍更短的话,站在第三列的人会看到并且会走过去,直到两条队 列的长度大致相等。这情况对每对相邻的队列都一样,因此你大可不必花时间走一圈, 综观全局”之后再做决定。如果我们进而假设食堂有许多大门,进人食堂的师生人 数对窗口的分布大致为均匀分布,那么,在均衡状态下,或者说。在一般情况下,各 窗口的队列长度将大致相等。如果食堂只有一两个入口,那么靠近门口的队列最长, 离大门最远的队列最短。而相邻的两队站队所花的时间之差,则大致等于从较长的离 门位较近的队列走到离门口较远的队列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理 性的大学师生们就会做出调节以节约站队时间。 我们并没有假定各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速度一样快。比如说,5号窗口服务的速度 比其他窗口快—倍。于是站在5号窗口的人将先买到饭菜。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一事实, 知情者都喜欢站到5号窗口,尽管该队列比其他队列更长。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这 一事实,于是,在均衡的状态时,5号窗口队列的长度将是其他队列的2倍。 排队问题可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要达到均衡,资源的流动是十分关键的。在上例中,假如可以用栏杄把各队隔 开,那么,上述结论便不能成立。这一道理,在市场机制中特别重要。如果劳动、资本 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地从一种经济活动流向另一种经济活动,那么资源的配置就无法达 到有效率的均衡 另一个启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或披露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将影 响参与者的行为。5号窗口工作人员通过对顾客的服务,把“我手脚利索”这一信息经 由队列变化的速度传递给买饭的师生,使他们在作站队决策时对5号窗口作特殊考虑。 若将此例再引申一层,即5号窗口的工作人员偶然向窗外探视一下,发现他面前的队列 比其他队列长一倍,他马上可以推断他的工作效率是其同事的2倍,尽管他并不用观察 别人如何工作,但这个信息对他不会没有经济价值 第2章(供求理论) 案例减少香烟需求量的两种方法 公共政策制定者常常想减少人们吸烟的数量。政策可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 两种。减少吸烟的一种方法是使香烟或其他烟草产品的需求曲线移动。公益广告、香烟盒上 有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在电视上做香烟广告,都是旨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时减少香
4 描述。我们假定。食堂一横排开有十多个窗口,每个窗口出售完全相同的食物, 又假定你进入食堂后,只能看到你附近的两三个队列。 问题:当你进入食堂,是先巡逻一番,挑最短的队列站,还是只从你所能看 到的两列中挑较短的一队? 分析 正确的答案是后者。只要每个人都能看到至少两个队列,而且每个人都站到他 所能看到的最短队列里,那么,所有队列的长度都大致相同。如果你站在第二列,看 到第三列而看不到第四列,你不必怀疑第四列会比你所看到的第一、二、三列更短。 因为,如果第四列队伍更短的话,站在第三列的人会看到并且会走过去,直到两条队 列的长度大致相等。这情况对每对相邻的队列都一样,因此你大可不必花时间走一圈, “综观全局”之后再做决定。如果我们进而假设食堂有许多大门,进人食堂的师生人 数对窗口的分布大致为均匀分布,那么,在均衡状态下,或者说。在一般情况下,各 窗口的队列长度将大致相等。如果食堂只有一两个入口,那么靠近门口的队列最长, 离大门最远的队列最短。而相邻的两队站队所花的时间之差,则大致等于从较长的离 门位较近的队列走到离门口较远的队列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理 性的大学师生们就会做出调节以节约站队时间。 我们并没有假定各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速度一样快。比如说,5号窗口服务的速度 比其他窗口快一倍。于是站在5号窗口的人将先买到饭菜。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一事实, 知情者都喜欢站到5号窗口,尽管该队列比其他队列更长。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这 一事实,于是,在均衡的状态时,5号窗口队列的长度将是其他队列的2倍。 排队问题可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要达到均衡,资源的流动是十分关键的。在上例中,假如可以用栏杆把各队隔 开,那么,上述结论便不能成立。这一道理,在市场机制中特别重要。如果劳动、资本 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地从一种经济活动流向另一种经济活动,那么资源的配置就无法达 到有效率的均衡。 另一个启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或披露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将影 响参与者的行为。5号窗口工作人员通过对顾客的服务,把“我手脚利索”这一信息经 由队列变化的速度传递给买饭的师生,使他们在作站队决策时对5号窗口作特殊考虑。 若将此例再引申一层,即5号窗口的工作人员偶然向窗外探视一下,发现他面前的队列 比其他队列长一倍,他马上可以推断他的工作效率是其同事的2倍,尽管他并不用观察 别人如何工作,但这个信息对他不会没有经济价值。 第 2 章(供求理论) 案例 减少香烟需求量的两种方法 公共政策制定者常常想减少人们吸烟的数量。政策可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 两种。减少吸烟的一种方法是使香烟或其他烟草产品的需求曲线移动。公益广告、香烟盒上 有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在电视上做香烟广告,都是旨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时减少香
烟需求量的政策。如果成功了,这些政策就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此外,政策制定者可以试着提高香烟的价格。例如,如果政府对香烟制造商征税, 烟草公司就会以高价格的形式把这种税的大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较高的价格鼓励吸烟者减少 他们吸烟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吸烟量的减少就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到价格更 高而数量更少的点上。 吸烟量对价格变动会有多大的反应呢?经济学家试图通过硏究香烟税变动时出现的 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发现,香烟价格上升10%会引起需求量减少4%。还发现青少年对 香烟价格特别敏感:香烟价格上升10%使青少年的吸烟量减少12%。 案例1988年旱灾对供给的冲击 988年,美国中西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当年的玉米产量比原来雨季下 降35%,黄豆产量下降超过20%,小麦产量下降超过10%,有必要对其后果作出预测,以便 供政府参考,制定有关应变措施。而他们的预测依据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手段和理论,而 是有关供求关系的基本法则。 首先我们确定一件事,即这场旱灾已经大幅度减少了谷物的产量,供不应求的局面 已经不可避免。因此这场旱灾可以看做是将谷物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由此得出结论: 在需求曲线一定的前提下,供给曲线大幅度左移应该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具体而言 就是当年夏末时节玉米价格已经迅速上升80%,黄豆价格也上升了接近70%,而小麦价格则 上升50%。 由于谷物是许多其他产品(尤其是畜牧产品)的基础,经济学家同时运用供求关系 模型预测这场旱灾对其他产品的供求状况的影响。例如,谷物是牲畜的主要食粮,随着谷物 价格的上升,养殖牛羊等各种牲畜的利润便相应下降,农民的积极性难免受到负面影响。因 为牲畜每天都需要喂养,多留一天无疑意味着耗费更多的谷物,成本也相应提高,于是农场 里出现了农民纷纷提前宰杀牲畜出售的现象。结果在1988年,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肉类供应 量稍稍上升,虽然只是短期现象,却引起了肉类价格的轻微下降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谷物作为养鸡场的主要饲料来源,其价格大幅度上升必然导致鸡 的数量下降,鸡肉和鸡蛋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因此略上升。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价格上 升引起相关替代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即需求上升。结果证明这样的分析相当准确,仅 在当年7月间,不受中西部旱灾影响的其他农产品(包括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已经上升5%
5 烟需求量的政策。如果成功了,这些政策就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此外,政策制定者可以试着提高香烟的价格。例如,如果政府对香烟制造商征税, 烟草公司就会以高价格的形式把这种税的大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较高的价格鼓励吸烟者减少 他们吸烟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吸烟量的减少就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到价格更 高而数量更少的点上。 吸烟量对价格变动会有多大的反应呢?经济学家试图通过研究香烟税变动时出现的 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发现,香烟价格上升 10%会引起需求量减少 4%。还发现青少年对 香烟价格特别敏感:香烟价格上升 10%使青少年的吸烟量减少 12%。 案例 1988 年旱灾对供给的冲击 1988 年,美国中西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当年的玉米产量比原来雨季下 降 35%,黄豆产量下降超过 20%,小麦产量下降超过 10%,有必要对其后果作出预测,以便 供政府参考,制定有关应变措施。而他们的预测依据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手段和理论,而 是有关供求关系的基本法则。 首先我们确定一件事,即这场旱灾已经大幅度减少了谷物的产量,供不应求的局面 已经不可避免。因此这场旱灾可以看做是将谷物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由此得出结论: 在需求曲线一定的前提下,供给曲线大幅度左移应该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具体而言 就是当年夏末时节玉米价格已经迅速上升 80%,黄豆价格也上升了接近 70%,而小麦价格则 上升 50%。 由于谷物是许多其他产品(尤其是畜牧产品)的基础,经济学家同时运用供求关系 模型预测这场旱灾对其他产品的供求状况的影响。例如,谷物是牲畜的主要食粮,随着谷物 价格的上升,养殖牛羊等各种牲畜的利润便相应下降,农民的积极性难免受到负面影响。因 为牲畜每天都需要喂养,多留一天无疑意味着耗费更多的谷物,成本也相应提高,于是农场 里出现了农民纷纷提前宰杀牲畜出售的现象。结果在 1988 年,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肉类供应 量稍稍上升,虽然只是短期现象,却引起了肉类价格的轻微下降。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谷物作为养鸡场的主要饲料来源,其价格大幅度上升必然导致鸡 的数量下降,鸡肉和鸡蛋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因此略上升。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价格上 升引起相关替代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即需求上升。结果证明这样的分析相当准确,仅 在当年 7 月间,不受中西部旱灾影响的其他农产品(包括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已经上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