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继续看涨 第3章(弹 性理论) 案例食品的国际价格和食品的收入弹性 对于生活在相对贫困的国家的许多人来说,赚取足够食品维持生计是每天最重要的 工作。但是在富裕国家,维持生计绝对不是什么问题。下面的表运用弹性的估计描绘了这样 种区别。左面一栏按照从最贫困到最富裕的顺序列出了一些经过选择的国家,第二栏是其 他国家的人均收入占美国人均收入的百分比,第三栏是该国用于食品方面的收入弹性,第四 栏列出了食品的价格弹性 请注意,食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从而引出一个直观解释:贫 困人口的收入如果提高,他们会比富裕国家的人民更加愿意将增加的那部分收入的较大部分 用于购买食品。以印度为例,如果人均收入增加10%,食品需求就会增加7.6%。我们从第四 栏可以看到,在像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富裕国家,如果人均收入增加10%,食品的需求只会 增加1%。 在比较富裕的国家,人们在食品方面的花费多半用于享受奢侈品,例如上餐厅吃饭,享用龙 虾和牛排。你可能因此觉得价格弹性在富裕国家比在贫困国家要大一些。但是,其中还有 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在贫困国家,人们已经将收入的较大部分用于购买食品,如果食品的 价格上升,他们可能别无选择,只能被迫减少食品消耗量。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在富裕国家 在贫困国家,由于食品支出占据了收入的较大部分,食品价格上升对收入效应的影响也比较 国家 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食品的收入弹性 食品的价格弹性 印度 5.2 0.76 0.32 尼日利亚 6.7 0.74-0.33 印度尼西亚 0.72 玻利维亚 14.4
6 而且继续看涨。 第 3 章 (弹 性理论) 案例 食品的国际价格和食品的收入弹性 对于生活在相对贫困的国家的许多人来说,赚取足够食品维持生计是每天最重要的 工作。但是在富裕国家,维持生计绝对不是什么问题。下面的表运用弹性的估计描绘了这样 一种区别。左面一栏按照从最贫困到最富裕的顺序列出了一些经过选择的国家,第二栏是其 他国家的人均收入占美国人均收入的百分比,第三栏是该国用于食品方面的收入弹性,第四 栏列出了食品的价格弹性。 请注意,食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从而引出一个直观解释:贫 困人口的收入如果提高,他们会比富裕国家的人民更加愿意将增加的那部分收入的较大部分 用于购买食品。以印度为例,如果人均收入增加 10%,食品需求就会增加 7.6%。我们从第四 栏可以看到,在像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富裕国家,如果人均收入增加 10%,食品的需求只会 增加 1%。 在比较富裕的国家,人们在食品方面的花费多半用于享受奢侈品,例如上餐厅吃饭,享用龙 虾和牛排。你可能因此觉得价格弹性在富裕国家比在贫困国家要大一些。但是,其中还有一 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在贫困国家,人们已经将收入的较大部分用于购买食品,如果食品的 价格上升,他们可能别无选择,只能被迫减少食品消耗量。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在富裕国家。 在贫困国家,由于食品支出占据了收入的较大部分,食品价格上升对收入效应的影响也比较 大。 国家 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 食品的收入弹性 食品的价格弹性 印度 尼日利亚 印度尼西亚 玻利维亚 5.2 6.7 7.2 14.4 0.76 0.74 0.72 0.68 -0.32 -0.33 -0.34 -0.35
菲律宾 16.8 韩国 34.6 0.55 巴西 0.54 以色列 45.6 0.49 班牙 55.9 0.43 日本 61.6 意大利 英国 71.7 法国 85.0 0.17 加拿大 美国 100.0 案例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如果市场对某几种产品的需求相互影响,纠缠不清,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其中 种情况就是,导致一种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的因素,将同时影响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举例 而言,在70年代,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这一变化马上对小型汽车的需求产生了影响。 回顾70年代,美国市场的汽油价格两次上升,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当时石油输 出国组织切断了对美国的石油输出:第二次是在1979年,由于伊朗国王被推翻而导致该国 石油供应瘫痪。经过这两件事件,美国的汽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加仑0.27美元急剧猛增到 1981年的每加仑140美元。作为“轮子上的国家”,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当然不是一件小事, 美国人面临一个严峻的节省汽油的问题。 既然公司和住宅的距离不可能缩短,人们只好继续奔波于两地之间。美国司机找到
7 菲律宾 韩国 波兰 巴西 以色列 西班牙 日本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德国 加拿大 美国 16.8 20.4 34.6 36.8 45.6 55.9 61.6 69.7 71.7 81.1 85.0 99.2 100.0 0.67 0.64 0.55 0.54 0.49 0.43 0.39 0.34 0.33 0.27 0.25 0.15 0.14 -0.35 -0.35 -0.33 -0.33 -0.31 -0.36 -0.35 -0.30 -0.22 -0.19 -0.17 -0.10 -0.10. 案例 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如果市场对某几种产品的需求相互影响,纠缠不清,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其中一 种情况就是,导致一种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的因素,将同时影响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举例 而言,在 70 年代,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这一变化马上对小型汽车的需求产生了影响。 回顾 70 年代,美国市场的汽油价格两次上升,第一次发生在 1973 年,当时石油输 出国组织切断了对美国的石油输出;第二次是在 1979 年,由于伊朗国王被推翻而导致该国 石油供应瘫痪。经过这两件事件,美国的汽油价格从 1973 年的每加仑 0.27 美元急剧猛增到 1981 年的每加仑 1.40 美元。作为“轮子上的国家”,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当然不是一件小事, 美国人面临一个严峻的节省汽油的问题。 既然公司和住宅的距离不可能缩短,人们只好继续奔波于两地之间。美国司机找到
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当他们需要放弃自己的旧车、购置新车的时候,选择较小型的汽车,这 样每加仑汽油就可以多跑一段距离 分析家们根据汽车的大小来分类确定其销售额。就在第一次汽油价格上升之后,每 年大约出售250万辆大型汽车、280万辆中型汽车以及230万辆小型汽车。到了1985年 这三种汽车的销售比例出现明显变化,当年售出150万辆大型汽车、220万辆中型汽车以及 370万辆小型汽车。由此可见,大型汽车的销售自7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反过来,小型汽 车的销售却持续攀升,只有中型汽车勉强算是保持了原有水平 对于任何产品的需求曲线均假设其互补品的价格保持恒定。以汽车为例,它的互补 品之一就是汽油。汽油价格上升导致小型汽车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与此同时大型汽车的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 造成这种变化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假设你每年需要驾驶汽车行驶15000英里,每 加仑汽油可供一辆大型汽车行驶15英里,如果是一辆小型汽车就可以行驶30英里。这就是 说如果你坚持选择大型汽车,每年你必须购买1000加仑汽油,如果你可以满足于小型汽车, 那么你只需购买一半的汽油,也就是500加仑就足够了。当汽油价格处于1981年的最高点, 即每加仑1.40美元的时候,选择小型汽油意味着每年你可以节省700美元。即便你曾经是 大型汽车的拥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在每年700美元的数字面前,难道你就不觉得有必要重 新考虑一下小型汽车的好处吗? 案例博物馆门票的定价 你是一个大型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博物馆缺乏资金,并建议你考 虑改变门票价格以增加总收益。你将怎么办呢?你是要提高门票价格,还是降低门票价格? 回答取决于需求弹性。如果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提高门票价格会增加总 收益。但是,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就会使参观者减少的如此之多,以至于 总收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降价,参观者人数会增加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益会 增加 为了估算需求的价格弹性,你需要请教你的统计学家。他们会用历史资料来研究门票价 格变化时,参观博物馆人数的逐年变动情况。或者他们也可以用国内各种博物馆参观人数的 资料来说明门票价格如何影响参观人数。在研究这两种资料时,经济学家还需要考虑到影响 参观人数的其他因素一一天气、人口、藏品多少等等一一以便把价格因素独立出来。最后, 这种资料分析会提供一个需求价格弹性的估算,你可以用这种估算来决定你的财务问题做出 什么反应 案例:莫斯科歌剧院的票价 前苏联政府向观光客骄傲地宣称:为了使欣赏歌剧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我 们最好座位的票价只要4美元。纽约百老汇类似的演出,票价高达60美元。我 们的低票价政策使得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看得起歌剧!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事实。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我们要问:当票价 定得这么低时,是不是每一个要看歌剧的前苏联人民,都能买得到票呢?前苏联 8
8 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当他们需要放弃自己的旧车、购置新车的时候,选择较小型的汽车,这 样每加仑汽油就可以多跑一段距离。 分析家们根据汽车的大小来分类确定其销售额。就在第一次汽油价格上升之后,每 年大约出售 250 万辆大型汽车、280 万辆中型汽车以及 230 万辆小型汽车。到了 1985 年, 这三种汽车的销售比例出现明显变化,当年售出 150 万辆大型汽车、220 万辆中型汽车以及 370 万辆小型汽车。由此可见,大型汽车的销售自 70 年代以来迅速下降;反过来,小型汽 车的销售却持续攀升,只有中型汽车勉强算是保持了原有水平。 对于任何产品的需求曲线均假设其互补品的价格保持恒定。以汽车为例,它的互补 品之一就是汽油。汽油价格上升导致小型汽车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与此同时大型汽车的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 造成这种变化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假设你每年需要驾驶汽车行驶 15000 英里,每 加仑汽油可供一辆大型汽车行驶 15 英里,如果是一辆小型汽车就可以行驶 30 英里。这就是 说如果你坚持选择大型汽车,每年你必须购买 1000 加仑汽油,如果你可以满足于小型汽车, 那么你只需购买一半的汽油,也就是 500 加仑就足够了。当汽油价格处于 1981 年的最高点, 即每加仑 1.40 美元的时候,选择小型汽油意味着每年你可以节省 700 美元。即便你曾经是 大型汽车的拥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在每年 700 美元的数字面前,难道你就不觉得有必要重 新考虑一下小型汽车的好处吗? 案例 博物馆门票的定价 你是一个大型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博物馆缺乏资金,并建议你考 虑改变门票价格以增加总收益。你将怎么办呢?你是要提高门票价格,还是降低门票价格? 回答取决于需求弹性。如果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提高门票价格会增加总 收益。但是,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就会使参观者减少的如此之多,以至于 总收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降价,参观者人数会增加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益会 增加。 为了估算需求的价格弹性,你需要请教你的统计学家。他们会用历史资料来研究门票价 格变化时,参观博物馆人数的逐年变动情况。或者他们也可以用国内各种博物馆参观人数的 资料来说明门票价格如何影响参观人数。在研究这两种资料时,经济学家还需要考虑到影响 参观人数的其他因素——天气、人口、藏品多少等等——以便把价格因素独立出来。最后, 这种资料分析会提供一个需求价格弹性的估算,你可以用这种估算来决定你的财务问题做出 什么反应。 案例:莫斯科歌剧院的票价。 前苏联政府向观光客骄傲地宣称:为了使欣赏歌剧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我 们最好座位的票价只要 4 美元。纽约百老汇类似的演出,票价高达 60 美元。我 们的低票价政策使得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看得起歌剧!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事实。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我们要问:当票价 定得这么低时,是不是每一个要看歌剧的前苏联人民,都能买得到票呢?前苏联
政府的这种补贴是否符合资源的有效利用呢? 事实上,当票价被人为地压低时,就会有很多观众买不到票,立刻产生了消费者“买得 起、却买不到”的缺票现象。在当时的前苏联,谁能买到这种补贴的票呢?主要是两种人: 类是前苏联的特权阶级,另一类是持有外汇到前苏联来参观访问的外国人。 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要牺牲前苏联人民本来已经够艰苦的生活,来补贴 外国人看歌剧?这不是慷慨,而是愚蠢。如果由自由市场的供需决定,假定票价变成了20 美元。但为了使一些低收入者看得起歌剧,前苏联政府可以每晚拨出二分之一免费券给他们 看。这样的调整会产生三个好处:第一,门票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增加:第二,买不起票的 平民现在反而不要花一分钱:;第三,票价调整后,前苏联的特权阶层及外国人得不到苏联人 民的补贴。 可是,这种市场经济原则下的简单操作在前苏联是行不通的。因为在“票价定得可以使 大家看得起歌剧”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真正得到好处的是那些可以买到票的特权阶层。他 们怎么肯提高价格来对付自己?最可怜的是那些老百姓,因为他们只知道“补贴是好的” “低物价是对的”,不知道真正得到补贴好处的不是他们,因为他们买不到票。但是货品短 缺时,要耐心排长队的却是他们。 案例汽油定量配给 政府在1974年、1979年对汽油实施价格管制,许多汽油站不得不降低其售价(世界石 油价格是上升的,但管制压低了国内价格)。结果,开车的人想购买的汽油数量大于按管制 价格出售的数量,汽油配给供应了。在有些人看来,非价格定价配给是替代市场的一个公平 的手段,定量配给的一种形式是每个人都拥有购买某种配给商品的同等机会,而在市场体制 下,那些有较高收入的人可以比较低收入的人出更高的价钱来获得供给量不足的商品。 在本例中,汽油是通过加油站的长长的排队定量配给的,那些愿意花时间等候的人 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汽油,定量配给可以使一部分人获得购买某种商品的渠道,不然的话,他 们是买不起这种商品的。但是,定量配给限制了汽油的购买数量,这就伤害了另一部分人, 他们想要的购买量大于定量 我们可以从下图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幅图适用于一名年收入20000美元的妇女。 横轴表示的是她的汽油年消费量,纵轴表示的是她在购买汽油后的剩余收入。假设受管制的 汽油价格是每加仑美元;因为她的收入是20000美元,她被限制于预算线AB上的点,该线 的斜率为-1。在每加仑美元的情况下,该妇女或许希望每年购买5000加仑的汽油,在其他 商品上花15000美元,以C表示。在这一点上,她已经将其效用最大化了(位于可能存在的 最到的无差异曲线U2上),而其预算线约束既定在20000美元
9 政府的这种补贴是否符合资源的有效利用呢? 事实上,当票价被人为地压低时,就会有很多观众买不到票,立刻产生了消费者“买得 起、却买不到”的缺票现象。在当时的前苏联,谁能买到这种补贴的票呢?主要是两种人: 一类是前苏联的特权阶级,另一类是持有外汇到前苏联来参观访问的外国人。 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要牺牲前苏联人民本来已经够艰苦的生活,来补贴 外国人看歌剧?这不是慷慨,而是愚蠢。如果由自由市场的供需决定,假定票价变成了 20 美元。但为了使一些低收入者看得起歌剧,前苏联政府可以每晚拨出二分之一免费券给他们 看。这样的调整会产生三个好处:第一,门票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增加;第二,买不起票的 平民现在反而不要花一分钱;第三,票价调整后,前苏联的特权阶层及外国人得不到苏联人 民的补贴。 可是,这种市场经济原则下的简单操作在前苏联是行不通的。因为在“票价定得可以使 大家看得起歌剧”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真正得到好处的是那些可以买到票的特权阶层。他 们怎么肯提高价格来对付自己?最可怜的是那些老百姓,因为他们只知道“补贴是好的”、 “低物价是对的”,不知道真正得到补贴好处的不是他们,因为他们买不到票。但是货品短 缺时,要耐心排长队的却是他们。 案例 汽油定量配给 政府在 1974 年、1979 年对汽油实施价格管制,许多汽油站不得不降低其售价(世界石 油价格是上升的,但管制压低了国内价格)。结果,开车的人想购买的汽油数量大于按管制 价格出售的数量,汽油配给供应了。在有些人看来,非价格定价配给是替代市场的一个公平 的手段,定量配给的一种形式是每个人都拥有购买某种配给商品的同等机会,而在市场体制 下,那些有较高收入的人可以比较低收入的人出更高的价钱来获得供给量不足的商品。 在本例中,汽油是通过加油站的长长的排队定量配给的,那些愿意花时间等候的人 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汽油,定量配给可以使一部分人获得购买某种商品的渠道,不然的话,他 们是买不起这种商品的。但是,定量配给限制了汽油的购买数量,这就伤害了另一部分人, 他们想要的购买量大于定量。 我们可以从下图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幅图适用于一名年收入 20000 美元的妇女。 横轴表示的是她的汽油年消费量,纵轴表示的是她在购买汽油后的剩余收入。假设受管制的 汽油价格是每加仑美元;因为她的收入是 20000 美元,她被限制于预算线 AB 上的点,该线 的斜率为-1。在每加仑美元的情况下,该妇女或许希望每年购买 5000 加仑的汽油,在其他 商品上花 15000 美元,以 C 表示。在这一点上,她已经将其效用最大化了(位于可能存在的 最到的无差异曲线 U2 上),而其预算线约束既定在 20000 美元
由于实施定量配给,该妇女只能购买2000加仑的汽油。结果,她现在面对着预算线 ADE。预算线不再是一条直线,因为不可能购买超过2000加仑的汽油。本图表明,她选择在 D点消费,她获得的效用数量U1就要低于不实施定量配给时的U2,因为她消费的汽油少于 她原本会偏好的数量,而她消费的其他商品多于他原来会偏好的数 20000 18000 第15000 购 020005000 加仑) 图低效率的汽油定量配给 第4章(效用理论) 案例有用的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意义重大。以农业为例,当我们增加劳动后产出会大 大增加——田地更加精细耕作,更整齐的灌溉沟渠,装束更鲜艳的稻草人。但是,増加的劳 动带来的产出却越来越少。一天中的第三次除草和第四次给机器上油只能增加很少的产出。 最后,当大量劳动力涌向农场,产出几乎不会再增加。过多的耕作者会毁坏其农田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解释为什么亚洲许多国家如此贫穷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拥挤的 中国和印度,生活水平之所以低,是因为在每一英亩的土地上有如此众多的劳工,而不是因 为农民在经济激励面前无动于衷 我们也可以使用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你也许会发现一天中学习 经济学的第一个小时的收效最大一你学习新的定律和数据,增长新的见识和体会。第二个小 时中你可能会稍微有些失神,学到的东西减少了。而在第三个小时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 一报复的形式出现,使你在第二天根本想不起第三个小时中所学的任何东西。边际收益递减 规律是否在表明考试前的学习时间应该分散而不是挤在一起? 第5章(生产理论) 案例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与城市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与地关系最紧张、农业劳动集约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务农人数多,农业
10 由于实施定量配给,该妇女只能购买 2000 加仑的汽油。结果,她现在面对着预算线 ADE。预算线不再是一条直线,因为不可能购买超过 2000 加仑的汽油。本图表明,她选择在 D 点消费,她获得的效用数量 U1 就要低于不实施定量配给时的 U2,因为她消费的汽油少于 她原本会偏好的数量,而她消费的其他商品多于他原来会偏好的数 量。 第 4 章(效用理论) 案例 有用的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意义重大。以农业为例,当我们增加劳动后产出会大 大增加——田地更加精细耕作,更整齐的灌溉沟渠,装束更鲜艳的稻草人。但是,增加的劳 动带来的产出却越来越少。一天中的第三次除草和第四次给机器上油只能增加很少的产出。 最后,当大量劳动力涌向农场,产出几乎不会再增加。过多的耕作者会毁坏其农田。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解释为什么亚洲许多国家如此贫穷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拥挤的 中国和印度,生活水平之所以低,是因为在每一英亩的土地上有如此众多的劳工,而不是因 为农民在经济激励面前无动于衷。 我们也可以使用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你也许会发现一天中学习 经济学的第一个小时的收效最大—你学习新的定律和数据,增长新的见识和体会。第二个小 时中你可能会稍微有些失神,学到的东西减少了。而在第三个小时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报复的形式出现,使你在第二天根本想不起第三个小时中所学的任何东西。边际收益递减 规律是否在表明考试前的学习时间应该分散而不是挤在一起? 第5章(生产理论) 案例 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与城市化 • 我国是世界上人与地关系最紧张、农业劳动集约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务农人数多,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