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204-211页。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 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诗歌是最髙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 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各首诗 词的意境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还包含着人生的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 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 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 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 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 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 204-211 页。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 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 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各首诗 词的意境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还包含着人生的哲 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 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 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 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 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 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突破 1.制作课件,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 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节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制作多媒体课 件,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 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第二节课前,让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内容,预习苏轼的《江城子》 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3.第三节课前,让学生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 阵子》。 ◆学生准备 1.第一节课前,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 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语的考究 2.第二节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背诵学过的两首词,预习下面 的两首词 3.第三节课前,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回顾诗词常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蕴美、音韵美。 4.分析作者用词的精炼和考究。 学生活动 1.巩固旧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诗词名家以及代表作品。 3.感受作品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4.学习诗词的用语,注意在习作中运用。 、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学突破 1.制作课件,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 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节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制作多媒体课 件,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 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第二节课前,让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内容,预习苏轼的《江城子》 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3.第三节课前,让学生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 阵子》。 ◆学生准备 1.第一节课前,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 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语的考究。 2.第二节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背诵学过的两首词,预习下面 的两首词。 3.第三节课前,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教学步骤 (第 1 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回顾诗词常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蕴美、音韵美。 4.分析作者用词的精炼和考究。 学生活动 1.巩固旧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诗词名家以及代表作品。 3.感受作品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4.学习诗词的用语,注意在习作中运用。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诗歌以及以一些|1.回忆以前所学过的诗歌和相关的文学 文学常识,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常识,比如:自己都知道那些诗词大家 诗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他们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作品中表达了 奇葩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介绍《望江南》的作者温庭筠,2.回忆以前学过的温庭筠的作品,自己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唐代太原是否还能背诵出来。供教师参考。应了 人。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解: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温 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 、分析诗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1.展示教学课件,朗读本词。让1,边欣赏教学课件,边倾听教师的即 学生结合本词的内容和课件展示读本词。思考本文描述了怎样一幅画 中的画面,思考本词描写了什么内面?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讲解:《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2.思考并回答:《梦江南》写的是思妇 作。写思妇的离愁别绪。思妇白日倚楼望归舟的惆怅缠绵之情。学生应体 倚楼,愁肠欲断。就是晨起登楼,会本词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和自然 都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景色融为一体,心理刻画细腻逼真,语 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言简洁凝练,但不见文字雕琢的痕迹, 婉,臻于妙境 风格自然清新 3.转入《渔家傲》的学习,介绍3.了解有关范仲淹的知识,朗读本词, 本词的作者范仲淹,让学生朗读本思考本文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4.讲解: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4.欣赏本词。可以感受到本词的情调 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 有景。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不相同。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 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里的怅恨心声,范仲淹以其守边的 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 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 了先路。 三、组织讨论,总结回顾(约分钟) 教师活动 生活动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异”表∏1.从词中找出有风景的句子,回答教 现在哪里,请学生们结合本词找出师的提问:“衡阳雁去”、“四面边声” “异”的地方,体会风景的异对表“孤城闭”都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 现思想感情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情 2.总结两首词,强调一下重点,回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师给以回 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齐读两首词答。齐读并背诵两首词 并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诗歌以及以一些 文学常识,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奇葩。 2.介绍《望江南》的作者温庭筠,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唐代太原 人。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 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温 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 70 余 首。 1.回忆以前所学过的诗歌和相关的文学 常识,比如:自己都知道那些诗词大家, 他们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作品中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回忆以前学过的温庭筠的作品,自己 是否还能背诵出来。供教师参考。应了 解: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二、分析诗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教学课件,朗读本词。让 学生结合本词的内容和课件展示 中的画面,思考本词描写了什么内 容? 2.讲解:《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 作。写思妇的离愁别绪。思妇白日 倚楼,愁肠欲断。就是晨起登楼, 都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 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 婉,臻于妙境。 3.转入《渔家傲》的学习,介绍 本词的作者范仲淹,让学生朗读本 词。 4.讲解: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 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 有景。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 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 里的怅恨心声,范仲淹以其守边的 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 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 了先路。 1.边欣赏教学课件,边倾听教师的朗 读本词。思考本文描述了怎样一幅画 面?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思考并回答:《梦江南》写的是思妇 倚楼望归舟的惆怅缠绵之情。学生应体 会本词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和自然 景色融为一体,心理刻画细腻逼真,语 言简洁凝练,但不见文字雕琢的痕迹, 风格自然清新。 3.了解有关范仲淹的知识,朗读本词, 思考本文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4.欣赏本词。可以感受到本词的情调 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 不相同。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 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三、组织讨论,总结回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异”表 现在哪里,请学生们结合本词找出 “异”的地方,体会风景的异对表 现思想感情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总结两首词,强调一下重点,回 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齐读两首词 并背诵。 1.从词中找出有风景的句子,回答教 师的提问:“衡阳雁去”、“四面边声”、 “孤城闭”都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 情。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师给以回 答。齐读并背诵两首词。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 4.回顾两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两节课的收获。 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1.配合教师,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背诵两首词。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转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回忆以2.应了解苏轼是宋代著名词人。学习 前学过的苏轼的词。介绍本词的写作教师朗读诗歌的节奏和感情,体会本文 背景,朗诵本诗。 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 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分钟)
(第 2 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 4.回顾两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两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 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背诵两首词。 2.转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回忆以 前学过的苏轼的词。介绍本词的写作 背景,朗诵本诗。 1.配合教师,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应了解苏轼是宋代著名词人。学习 教师朗读诗歌的节奏和感情,体会本文 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难点词汇。分析本词:这首词|1.结合教师的讲解,可以进行思考和 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讨论,结合历史知识应认识到:它通过 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 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 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望。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维护国家 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报统一和积极入世的进步思想。 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2.请学生们思考:词中对“亲射虎”2.可以讨论: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 “遣冯唐”“射天狼”典故的运用表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 达了什么意思。 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3.介绍宋代婉约派的著名词人李清3.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准确地 照,让学生朗读《武陵春》。思考文中把握词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会李清照的词风 4.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下片进4.应体会:“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 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作者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 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 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高度的概括力。“闻说”二句宕开一笔, 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 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深重的愁情。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 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 绝唱 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 神笔墨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这两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分 可以就学习古诗词的感想发表自 析古诗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感受古己的看法,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 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中包含的哲|出来,让教师给予回答。对古诗词的 理,让学生把它们都背诵下来。 语言,要加以品位和揣摩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诗词。 4.回顾三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査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三节课的收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难点词汇。分析本词:这首词 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 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 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 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 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报 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2.请学生们思考:词中对“亲射虎”、 “遣冯唐”、“射天狼”典故的运用表 达了什么意思。 3.介绍宋代婉约派的著名词人李清 照,让学生朗读《武陵春》。思考文中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下片进 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 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 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 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 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 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 绝唱。 1.结合教师的讲解,可以进行思考和 讨论,结合历史知识应认识到:它通过 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 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 望。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维护国家 统一和积极入世的进步思想。 2.可以讨论: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 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 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3.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准确地 把握词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体 会李清照的词风。 4.应体会:“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 作者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 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 高度的概括力。“闻说”二句宕开一笔,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 深重的愁情。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 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 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 神笔墨。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这两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分 析古诗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感受古 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中包含的哲 理,让学生把它们都背诵下来。 可以就学习古诗词的感想发表自 己的看法,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 出来,让教师给予回答。对古诗词的 语言,要加以品位和揣摩。 教学步骤 (第 3 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诗词。 4.回顾三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三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