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 主备人:陈玉良 复备人: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 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 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 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 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 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分析课文: 1、第一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 相似之处?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 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 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 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讨论: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 有相同之处吗?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2、第二段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 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 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 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 今 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11
11 丰乐亭记 主备人:陈玉良 复备人: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 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 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 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 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 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分析课文: 1、第一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讨论:“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 相似之处?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 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 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 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相似。 讨论: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讨论: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 有相同之处吗?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2、第二段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 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 15 万人,攻占滁州城,在 滁 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 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 今 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3、第三段介绍了滁州现今的情况 由于滁州处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来此的“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 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让作者感慨的是,到如今那些经历或了解战争的“故老皆无 在者”“百年之间……而遗老尽矣”。人们远离战火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洗劫,战 乱的痛苦,“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了。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笔锋一转,用“孰 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 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4、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 (1)文章中的动词用的很传神举例说明: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 “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 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准确传 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 秋冬草枯叶落,山势蝇岩毕露,故日“刻露淸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 特点,尤其让人钦佩 (2)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 “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 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 务的必然结果。 (3)作者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 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 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 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5、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 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举动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 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6、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7、总结全文: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 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 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 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 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 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共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 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 思危。 、拓展与思考: 1.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 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 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接写 “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间 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四段,直接第二、三段写今之 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 “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
12 3、第三段介绍了滁州现今的情况。 由于滁州处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来此的“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 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让作者感慨的是,到如今那些经历或了解战争的“故老皆无 在者”“百年之间……而遗老尽矣”。人们远离战火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洗劫,战 乱的痛苦,“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了。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笔锋一转,用“孰 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 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问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4、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 (1)文章中的动词用的很传神举例说明: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 “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 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准确传 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 秋冬草枯叶落,山势蝇岩毕露,故日“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 特点,尤其让人钦佩。 (2)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 “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 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 务的必然结果。 (3)作者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 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 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 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5、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 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举动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 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6、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7、总结全文: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 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 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 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 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 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共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 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 思危。 三、拓展与思考: 1.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 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 ;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接写 “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间 ……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四段,直接第二、三段写今之 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 “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
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 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 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四布置作业 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丰山清泉映绕左右 古今对比干戈不再 丰乐亭记 上德涵煦民生安定 幸生无事安此丰年 命名丰乐宣上恩德
13 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 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 明“宣上恩德”的主旨伏笔。 四 布置作业 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丰山清泉映绕左右 古今对比干戈不再 丰乐亭记 上德涵煦民生安定 幸生无事安此丰年 命名丰乐宣上恩德
游褒禅山记 主备人:王其英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 个人复备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三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 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 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几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岀: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 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 x I an g)之何可胜( s hen 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 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 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 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14
14 游褒禅山记 主备人: 王其英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3 课时 个人复备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三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 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 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几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 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 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 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 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4.“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 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 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一一这“悔”的真正原 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 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 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 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 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 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 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一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 山”一—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一一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 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 “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 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 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 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 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像花之形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
15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4.“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 “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 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 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 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 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 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 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 时结束。)可见第 1、2 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 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 3、4 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 1、2 段。 五、诵读第 1 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 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 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 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 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 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 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像花之形;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