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 使…发怒) 2、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相信,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布置作业 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 圯上之老所为深借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的 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附:板书设计 板书一) 豪杰之士,有过人之节(忍):(提出论题) 举留侯事论证 典故:圯上老人授书 阐释论题) 破典:且其意不在书 授“忍”(翻出新意) 叙史深化论题 盖世之才 能忍(成功条件) (论证论题) (板书二) (做法) (作用)(原因) 举例论证论点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活国 (论证论点) 能忍 勾践 卧薪尝胆 文本框:一字立骨 (映衬) ==强调“忍 高祖养其全锋而待其弊败亡 不能忍 比) 项羽轻用其锋 胜利 能忍 (突出论点)史公之疑魁梧奇伟 (出名原因) (对比) 盖世之才,过人之节==突出“忍 实际情况状如妇女 6
6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 使……发怒) 2、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相信,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三 :布置作业 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 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的 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5、见于词色 附:板书设计 (板书一) 豪杰之士,有过人之节(忍): (提出论题) 举留侯事论证 典故:圯上老人授书 (阐释论题) 破典:且其意不在书 授“忍”(翻出新意) 叙史深化论题 盖世之才 能忍 (成功条件) (论证论题) (板书二) (做法) (作用)(原因) 举例论证论点 郑伯 肉袒牵羊以逆 活国 (论证论点) 能忍 勾 践 卧薪尝胆 复 国 文本框: 一字立骨 (映衬) ==== 强调“忍” 高祖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败亡 不能忍 ( 对 比 ) 项羽 轻用其锋 胜利 能忍 (突出论点) 史公之疑魁梧奇伟 (出名原因) (对比) 盖世之才,过人之节 ==== 突出“忍” 实际情况 状如妇女
总结强调“一字立骨”的表现,让学生翻译并理解这个词语以及在文章中的体现 木假山记 主备人:董作翠 复备人: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借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事祐集》。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 “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 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 “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 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二分析课文 1、请学生来朗读第一节。教师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2、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明确:1)不幸 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 漂,或破折,或腐”。 2)幸运一“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 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 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一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 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的一种不满之情 讨论:在文章中,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用意? 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 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 3、第二段,面对自己家里所藏的木假山,作者以为它是极其幸运的。 讨论: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 明确:“蘗而不殇”“拱而不天”“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 ”“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命 7
7 总结强调“一字立骨”的表现,让学生翻译并理解这个词语以及在文章中的体现 木假山记 主备人:董作翠 复备人: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事祐集》。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 “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 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 “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 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二分析课文: 1、请学生来朗读第一节。教师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2、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 漂,或破折,或腐”。 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 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 “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 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的一种不满之情。 讨论:在文章中,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用意? 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 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 3、第二段,面对自己家里所藏的木假山,作者以为它是极其幸运的。 讨论: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 明确:“蘖而不殇”“拱而不天”“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 ”“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命
运的安排了 4、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予之爱之,则非徒爱 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一句,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由“爱”而 “感”而“敬”的情感变化。作者爱这木假山不是因为它具有山的外形,不是外在美妙的形 态,而是其内在的隐藏着的精神。那座木假山的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髙傲舒展,意态气概 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 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 毫逢迎依附的意思。这段描写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逼真,形态生动。写中峰“魁岸踞肆”, 魁岸”,形容山峰高大,“踞肆”则是拟人手法:写旁边两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刻 峭”,形容山峰的形态,“庄栗…‘凛乎不可犯”,就是拟人笔法,至于决“无阿附意”则是明 显的拟人化笔法了,作者仿佛将这座木假山搬到了读者的眼前,难怪曾巩称赞苏洵的文章“远 能见之近”。同时,对这座木假山姿态的描写,意味深长,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做人应该具有的 品质。原来行文至此,作者将做人的道理寓含在对三座山峰的描写之中了,这怎不令人击节 叹呢。从一件小小的摆设之中得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这大概就是曾巩称赞的“小能使之 著”的理由吧。文章最后的感慨自然生发,增添了文章具有一唱三叹的情致 5、总结全文: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使文章变得厚重,耐 人寻味。文章先借助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 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然后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 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全文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 拓展与思考 1.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很多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 之感。 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木的生长过程和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二段写“予家 有三峰”的木假山,正是经历了上述演变过程,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爱物。这 段内容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略,产生一种“回 环”的美感 2.作者对木假山“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说说作者所 爱”所“感”所“敬”的分别是什么。 “爱”字表现作者对木假山的喜爱,是爱木假山本身:“所感”的是由木假山联想到做人:“所 敬”的是从木假山身上所看到的值得敬重的“意气端重”“服其旁之二峰”“无阿附意”等可贵 的品格。 附:板书设计 木之不幸山之最幸 木假山记了山之最幸理不偶然 爱之敬之心有所感
8 运的安排了。 4、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 “予之爱之,则非徒爱 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一句,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由“爱”而 “感”而“敬”的情感变化。作者爱这木假山不是因为它具有山的外形,不是外在美妙的形 态,而是其内在的隐藏着的精神。那座木假山的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 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 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 毫逢迎依附的意思。这段描写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逼真,形态生动。写中峰“魁岸踞肆”, “魁岸”,形容山峰高大,“踞肆”则是拟人手法;写旁边两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刻 峭”,形容山峰的形态,“庄栗…‘凛乎不可犯”,就是拟人笔法,至于决“无阿附意”则是明 显的拟人化笔法了,作者仿佛将这座木假山搬到了读者的眼前,难怪曾巩称赞苏洵的文章“远 能见之近”。同时,对这座木假山姿态的描写,意味深长,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做人应该具有的 品质。原来行文至此,作者将做人的道理寓含在对三座山峰的描写之中了,这怎不令人击节 三叹呢。从一件小小的摆设之中得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这大概就是曾巩称赞的“小能使之 著”的理由吧。文章最后的感慨自然生发,增添了文章具有一唱三叹的情致。 5、总结全文: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使文章变得厚重,耐 人寻味。文章先借助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 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然后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 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全文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 三、拓展与思考: 1.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很多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 之感。 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木的生长过程和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二段写“予家 有三峰”的木假山,正是经历了上述演变过程,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爱物。这一 段内容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略,产生一种“回 环”的美感。 2.作者对木假山“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说说作者所 “爱”所“感”所“敬”的分别是什么。 “爱”字表现作者对木假山的喜爱,是爱木假山本身;“所感”的是由木假山联想到做人;“所 敬”的是从木假山身上所看到的值得敬重的“意气端重”“服其旁之二峰”“无阿附意”等可贵 的品格。 附:板书设计 木之不幸山之最幸 木假山记 山之最幸理不偶然 爱之敬之心有所感
日喻 主备人:王其英 复备人:陈玉良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做到熟读课文,对生字新词能读正确,写正确,解 释明白。 2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人复备 导入 以苏轼的作品导入 二学习新课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扪:摸。揣:摸 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卒:终于,终究。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 论证方法。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分析课文第 、三小节。 朗读三小节 默读第一小节,试分句翻译 “问之有目者”一—“问之(于)有目者”向 “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把……当作 相比差距很大“未曾” 一一不曾,没有 大意: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 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理解:“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道) “无以” 一没有什么 “无以异于眇”一一和瞎子不认识太阳没有什么不同。P42注④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一—P42注⑥。 转而相之”一一辗转而形容、比喻它们。 “莫之见” 莫见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从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难捉摸。 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
9 日 喻 主备人: 王其英 复备人:陈玉良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做到熟读课文,对生字新词能读正确,写正确,解 释明白。 2 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 导入 以苏轼的作品导入 二 学习新课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扪:摸 。揣:摸。 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 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 论证方法。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分析课文第一、二、三小节。 朗读三小节。 默读第一小节,试分句翻译: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向 “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把 …… 当作 “与……远” ——相比差距很大 “未曾” ——不曾,没有 大意: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 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理解:“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道)。 “无以” ——没有什么。 “无以异于眇”——和瞎子不认识太阳没有什么不同。P42 注④。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P42 注⑥。 “转而相之” ——辗转而形容、比喻它们。 “莫之见” ——“莫见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从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难捉摸。 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
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 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思考 “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 结论: 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 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 矢。(道理虽浅,令人深思。) 第二、三小节大意: 求道之过应予以纠正,寻求一种正确的途径。 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阐述“道可致而不可求”。 思考: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论 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 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 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 思考 何谓“致 结论:“致”一一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 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 分析第四、五小节。 北人学没:又深一步以一个“没者”在长期的“没水”实践中“得道”的比喻,(“没人” 识“水之道”,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说明“致道”要像“没者”游泳那样,反复实践, 长期学习,才能掌握“道”的规律。如果纸上谈兵,只凭听来的一点知识轻率入手,势必 像“北方之勇者”那样成为“溺者”。 由“北人学没”指出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进一步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 总结 说理性散文,借用两个事例作比喻,形象论证“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用”的道理。 三总结 由“盲人识日”的比喻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指出人们求道的弊病:连用两个 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论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四布置作业: 积累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 板书设计: 盲人问日一一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 见道与识日作比较 日喻|见道 举例:北方人学水性 写作目的
10 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 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思考: “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 结论: 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 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 矢。(道理虽浅,令人深思。) 第二、三小节大意: 求道之过应予以纠正,寻求一种正确的途径。 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阐述“道可致而不可求”。 思考: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论: 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 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 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 思考: 何谓“致”? 结论:“致”——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 ,“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被。 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 分析第四、五小节。 北人学没:又深一步以一个“没者”在长期的“没水” 实践中“得道”的比喻,(“没人” 识“水之道”,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说明“致道”要像“没者”游泳那样,反复实践, 长期学习,才能掌握“道”的规律。如果纸上谈兵,只凭听来的一点知识轻率入手,势必 像“北方之勇者”那样成为“溺者”。 由“北人学没”指出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进一步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 总结: 说理性散文,借用两个事例作比喻,形象论证“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用”的道理。 三 总结: 由“盲人识日”的比喻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指出人们求道的弊病;连用两个 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论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四 布置作业: 积累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 板书设计: 盲人问日——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 见道与识日作比较 日喻 见道 举例:北方人学水性 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