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 主备人:陈玉良 复备人:徐进行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了解并体会韩愈论说类散文“语言精美凝练,纵横恣肆,气势雄浑,善用修 辞”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导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这种治学的态度,即使到今天仍然有现实的积 极意义。增进学业、德行的方法在于“勤”“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释题:“进学”使学业、德行进步:“解”,辩解,解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进学解》第一节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在书上注音,在笔记本上写一遍,记下来。 主要有:畯剔抉纂晷攘苴罅醴姒周诰佶屈聱牙 诗正而葩闳其中而肆其外跋前踬后(找出两节中的通假字 2、重点实词解释:第一节 主要有:诲之曰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爬罗剔抉孰云多而不扬有司之不明 3、指出实词用法并作解释: 主要有:方今圣贤相逢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刮垢磨光 4、翻译语句 主要有:A、行成于思毁于随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C、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5、理解这一节的内容:请大家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提示:从“诲”字出发概括。(参考:韩愈对太学生的教诲:教导他们修业修德而不必埋怨 能被埋没。)(学生理解成功的主客观的条件:自身和社会状况。) 老师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既有对学生的教导,也有对朝廷的赞美。找出这样的语句,并 画出来。我们通过下文的学习,看是不是由衷的赞美?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重点实词解释: 主要有:言未既于兹有年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指出实词用法并解释之 主要有:细大不捐补苴罅漏上规姚姒张皇幽眇沉浸釀郁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3、句式理解 A、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B、有笑于列者曰 C、寻坠绪之茫茫 D、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E、其遇于世何如也(三节中)
1 进 学 解 主备人: 陈玉良 复备人:徐进行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了解并体会韩愈论说类散文“语言精美凝练,纵横恣肆,气势雄浑,善用修 辞”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这种治学的态度,即使到今天仍然有现实的积 极意义。增进学业、德行的方法在于“勤”“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释题:“进学”使学业、德行进步;“解”,辩解,解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进学解》第一节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在书上注音,在笔记本上写一遍,记下来。 主要有:畯 剔抉 纂 晷 攘 苴 罅 醲 姒 周诰 佶屈聱牙 诗正而葩 闳其中而肆其外 跋前踬后 (找出两节中的通假字) 2、重点实词解释:第一节 主要有:诲之曰 行成于思 毁于随 治具毕张 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 爬罗剔抉 孰云多而不扬 有司之不明 3、指出实词用法并作解释: 主要有:方今圣贤相逢 拔去凶邪 登崇畯良 刮垢磨光 4、翻译语句 主要有:A、行成于思毁于随 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C、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5、理解这一节的内容:请大家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提示:从“诲”字出发概括。(参考:韩愈对太学生的教诲:教导他们修业修德而不必埋怨才 能被埋没。)(学生理解成功的主客观的条件:自身和社会状况。) 老师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既有对学生的教导,也有对朝廷的赞美。找出这样的语句,并 画出来。我们通过下文的学习,看是不是由衷的赞美?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重点实词解释: 主要有:言未既 于兹有年矣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指出实词用法并解释之 主要有:细大不捐 补苴罅漏 上规姚姒 张皇幽眇 沉浸醲郁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3、句式理解 A、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B、有笑于列者曰 C、寻坠绪之茫茫 D、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E、其遇于世何如也(三节中)
4、一二两节虚词的用法小结: A、业精于勤荒于嬉B、笑于列者曰C、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D、先生之于儒 E、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 A、有司之不明B、坠绪之茫茫C、先生之于儒D、障百川而东之 见”字(含实词义) A、然而公不见信于人B、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 C、三年博士,冗不见治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以”和“而”字 A、率以录B、焚膏油以继晷C、恒兀兀以穷年 D、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E、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F、先生之于文,闳其中而肆其外 G、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5、重点语句翻译 A、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B、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C、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6、概括第二节的内容并分出两个层次 提示:从“笑”字出发进行概括 表面上看是对国子先生的讪笑,实际上是对韩愈的高度赞美。 从四个方面进行赞美。请分条列出。利用这些信息,对韩愈作一简要评价:从中我们也可 以看出韩愈的遭遇:划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翻译 选译: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三、总结课堂内容:阐述课文中韩愈的言外之意。 四布置作业:整理1-2节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学生找出生字并注音 杗桷欂栌侏儒棖启楔纡牛溲卓荦繇 廪粟踵崇庳瑕疵诘杙楹訾稀苓 、解释重点字词 、各得其宜 2、匠氏之工也 3、登明选公 4、杂进巧拙 5、宰相之方也 6、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7、卒老于行8、大论是弘 9绝类离伦 10、不繇其统 11、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12、犹且月费俸钱 13、岁靡廪粟 踵常途之促促 5、宰臣不见斥 16、乃分之宜 17、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18、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19、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0、校短量长 三、实词活用解释 1、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2、乘马从徒 3、踵常途之促促 4、投闲置散 四、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2、计班资之崇庳3、校短量长 五、辨析句式兼作重点句翻译 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作宾前解
2 4、一二两节虚词的用法小结: “于”字 A、业精于勤荒于嬉 B、笑于列者曰 C、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D、先生之于儒 E、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 “之”字 A、有司之不明 B、坠绪之茫茫 C、先生之于儒 D、障百川而东之 “见”字(含实词义) A、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B、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 C、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以”和“而”字 A、率以录 B、焚膏油以继晷 C、恒兀兀以穷年 D、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E、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 F、先生之于文,闳其中而肆其外 G、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5、重点语句翻译 A、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B、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C、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6、概括第二节的内容并分出两个层次 提示:从“笑”字出发进行概括 表面上看是对国子先生的讪笑,实际上是对韩愈的高度赞美。 从四个方面进行赞美。请分条列出。利用这些信息,对韩愈作一简要评价:从中我们也可 以看出韩愈的遭遇:划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翻译。 选译: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头童齿豁,竟死何禆 三、总结课堂内容:阐述课文中韩愈的言外之意。 四 布置作业:整理 1-2 节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生找出生字并注音 杗 桷 欂 栌 侏 儒 椳 扂 楔 纡 牛 溲 卓 荦 繇 廪 粟 踵 崇 庳 瑕 疵 诘 杙 楹 訾 豨 苓 二、解释重点字词 1、各得其宜 2、匠氏之工也 3、登明选公 4、杂进巧拙 5、宰相之方也 6、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7、卒老于行 8、大论是弘 9 绝类离伦 10、不繇其统 11、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12、犹且月费俸钱 13、岁靡廪粟 14、踵常途之促促 15、宰臣不见斥 16、乃分之宜 17、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18、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 19、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20、校短量长 三、实词活用解释 1、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2、乘马从徒 3、踵常途之促促 4、投闲置散 四、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2、计班资之崇庳 3、校短量长 五、辨析句式兼作重点句翻译 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作宾前解)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作宾前解)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整句作串讲、让学生自译) 六、分析课文 问题设计 1、把第三节分为两个层次,用‖标出,并概括每一层内容。(“昔者孟轲”句前) 讨论明确:第一层:朝廷能够量才而用 第二层:孟、荀不遇于时 2、第一层中,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说理? 讨论明确:类比论证法(引导学生作具体的说明) 3、作者举荀、孟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字面上看,高度赞美荀孟二人在艰难中坚守儒学道统的执着精神,并为他们抱不平, 实际上,作者以孟荀自比,以儒学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坚守儒学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 蓄地抒发了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节的内容(讲解时抓住最后一句) 关键词:不遇于时,份所当然,此为自谦之辞,实乃内心不平。 5、讨论最后一节,思考,韩愈批评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明确:不考虑自身情况,而单纯地纠缠于俸禄多少,官位高低;盲目指责有司之行 七、总结全文: 全文围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展开,陈述了自己多方面的成就和坎坷遭 遇,抒发了不遇于时的愤郁不平之 八、作业: 找出全文中的古今异义词(3-5个)张皇幽眇作为文章左氏浮夸 三年博士窺陈编以盗窃指前人之瑕疵 找出全文中成语写下来(3-5个)业精于勤 提要钩玄 细大不捐 焚膏继晷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啼饥号寒兼收并蓄 板书设计 第一层:朝廷能够量才而用(类比) 辩解 第二层:孟、荀不遇于时(举例) 作用:表层意:赞美 深层意:自比愤郁不平 第四节: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层意:自谦之辞 深层意:实乃内心不平 第五节:批评学生的不足:纠缠俸禄、官位盲目指责有司 3
3 2、荀卿守正,大论是弘(作宾前解) 3、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整句作串讲、让学生自译) 六、分析课文 问题设计: 1、把第三节分为两个层次,用‖标出,并概括每一层内容。(“昔者孟轲”句前) 讨论明确:第一层:朝廷能够量才而用。 第二层:孟、荀不遇于时 2、第一层中,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说理? 讨论明确:类比论证法(引导学生作具体的说明) 3、作者举荀、孟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字面上看,高度赞美荀孟二人在艰难中坚守儒学道统的执着精神,并为他们抱不平。 实际上,作者以孟荀自比,以儒学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坚守儒学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 蓄地抒发了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节的内容(讲解时抓住最后一句) 关键词:不遇于时,份所当然,此为自谦之辞,实乃内心不平。 5、讨论最后一节,思考,韩愈批评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明确:不考虑自身情况,而单纯地纠缠于俸禄多少,官位高低;盲目指责有司之行。 七、总结全文: 全文围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展开,陈述了自己多方面的成就和坎坷遭 遇,抒发了不遇于时的愤郁不平之情。 八、作业: 找出全文中的古今异义词(3—5 个)张皇幽眇 作为文章 左氏浮夸 三年博士 窺陈编以盗窃 指前人之瑕疵 找出全文中成语写下来(3—5 个) 业精于勤 提要钩玄 细大不捐 焚膏继晷 含英咀华 佶屈聱牙 啼饥号寒 兼收并蓄 板书设计 第一层:朝廷能够量才而用(类比) 辩解 第二层:孟、荀不遇于时 (举例) 作用:表层意:赞美 深层意:自比 愤郁不平 第四节: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层意:自谦之辞 深层意:实乃内心不平 第五节:批评学生的不足:纠缠俸禄、官位 盲目指责有司
留侯论 主备人:徐进行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重点: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 姓,给餽鑲,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中 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 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 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 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然临之2、刀锯鼎镬hu3、虽有贲ben育4、倨j傲鲜xian腆tiar 5、肉袒tan6、圯y1上老人 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四、词类活用梳理:
4 留 侯 论 主备人:徐进行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重点: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 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中 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 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 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 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 然临之 2、刀锯鼎镬 huò 3、虽有贲 bēn 育 4、倨 jù 傲鲜 xiǎn 腆 tiǎn 5、肉袒 tǎn 6、圯 yí 上老人 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 ....(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四、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五、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六、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 的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 4、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讨课文内容 、问题设计: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 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 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巩固练习 1、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
5 1、臣妾.于吴者(n—v 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五、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六、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译: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 的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 4、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如果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讨课文内容 一、问题设计: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 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 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巩固练习 1、词类活用梳理: (1)臣妾于吴者(n—v 做奴仆)